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杜娟 《各界》2009,18(11)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中职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应抓住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8)
近年来,在全国跨境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哈尔滨市依托自身优势要打造"对俄电子商务中心城市"和"全国最大中俄贸易电子商务人才基地"。这对哈尔滨高校俄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俄语+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俄语"两种不同培养目标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驱动哈尔滨各类高校俄语教学的改革着眼于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跨境电商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创新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3.
孟婷 《学理论》2009,(28):266-266,268
目前,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旺盛,但是学生的就业率却不高。本文分析了我国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三赢”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在“大专业,小方向”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和定向,培养能够迅速切入社会职业岗位的“楔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以项目为纽带,实行校企联合,强调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激励和激发学生学习、创造、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黄明 《瞭望》2021,(11):28-31
加快我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不仅要抓好人才个体培养,更要打造一支规模阵容宏大、结构布局合理、领域要素全面、业务素质优良、整体合力明显的人才方阵军事人才建设的着力点在于打仗急需的人力资源上,亟需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战略管理人才等四个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在整个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中,联合作战人才培养是关键。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参谋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急中之急。  相似文献   

6.
电子商务创新性人才培养是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原动力,协同创新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不仅有助于增强高校的科研能力,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分析协同创新的内涵入手,结合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提出了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商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联合培养机制、多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实践实习平台以及个性化培养。  相似文献   

7.
电子商务人才的定位与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红 《理论探索》2004,(2):69-70
电子商务人才定位不清、培养滞后 ,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面临的最根本、最紧迫的问题。电子商务人才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通晓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 ,并能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商贸活动的复合型人才。学校是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主力 ,要努力做好这项工作 ,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徐萍 《学理论》2012,(31):258-259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也是国家进步的体现,创新就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而教学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研究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不仅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是创新型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研究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创新教育观念、建设创新型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数字经济助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数字经济是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推动力。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创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弱化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从而助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亟需新的发展动力、城乡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的拉动等条件为数字经济助推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农村网络覆盖率不高、物流配送系统和电子商务培训系统不完善、具有数字素养的人才不足等挑战。提高农村网络覆盖率、优化农村物流配送、推动农业大数据建设、加强电子商务培训及完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等是数字经济助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0.
刘春兵 《学理论》2013,(17):235-237
我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地方院校应顺应国家法律人才培养政策导向,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实现地方院校法学专业的特色发展。地方院校制定以实务性法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适应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需要的优秀师资队伍,强化卓越法律人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适合地方院校发展需要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院校通过参与地方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持,完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绩效评估机制,保障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孔九莉 《理论视野》2013,(12):75-77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然而,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创新型人才特征及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和路径,旨在为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青年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是青年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应紧密结合十九大精神探索构建适合青年人才培养的新体系。本文主要分析了新时代青年人才的特点,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体系构建和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1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尽管我国在法治建设和法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了普遍性和一元化,忽略了特殊性和多元化,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特殊文化背景下对法律人才的期待。据此,提出定位宁夏地区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建议如下:应加强培养熟悉宁夏地区民族宗教文化的法律人才;应加强培养熟悉宁夏地区民族习惯法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4.
张义明  张沁文 《学理论》2012,(30):176-178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往往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基于陕西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文章认为,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将"创新"要素纳入人才素质的核心内涵之中。"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现途径应于拓展,应重点强化其实践创新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3,(2)
学风建设是院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学管理的一项长期任务,涉及人才培养的诸多方面。学风建设作为武警院校自身建设的重要的方面,不仅影响学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影响将来在部队的工作作风。因此,如何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办学育人水平,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为有效履行职能使命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是武警院校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  相似文献   

16.
包振宇 《学理论》2011,(15):284-285
法律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人的基础"。新时期,法学本科教育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第一线输送人才的任务,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重新定位于培养我国法治建设所亟须的具备基层工作能力和一定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21,(7)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围绕人才价值、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集聚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人才理论的核心命题,建立了中国特色的人才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立足战略高度,对人才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对人才培养的认识趋于成熟;坚持人民立场,对人才选拔和使用的认识与时俱进;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对人才集聚的认识日益拓展,体现了显著的时代性、强烈的实践性、鲜明的开放性和浓厚的人民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郭桂平 《学理论》2012,(24):216-217
科学发展观注重人的教育,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发展是核心.科学发展观对医学高职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核心,体现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各个方面.同时人才的培养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要不断进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是否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关系到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等,更关系到学生的就业.  相似文献   

19.
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春燕 《学理论》2010,(7):146-147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进行,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针对未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从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论述了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并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角度探讨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时聚集着各类学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他们对现代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术、管理、服务等不同人才在大学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凝聚他们推动学校整体教书育人的正能量和向心力,应是高校管理者重点思考的问题。目前,众多高校在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