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世界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1.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恶化。房屋销售额继续减少,房价下跌。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违约率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比例继续上升。据测算,房市恶化及其所造成的连带影响,将使2008年经济增长放慢1.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
《党政论坛》2009,(2):12-12
在国际金融和经济形势恶化的大环境下,我国国民经济在2008年前三季度,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9%。这反映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01年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为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抵御较大外来风险,在物质、体制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建立了强大和较为完善的基础,使国家发展具备了抵御外部冲击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08,(20):24-24
热点一: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0.4%,增幅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一、二季度分别增长10.6%和10.1%。上半年经济增速的回落,引发了各界对下半年经济增长的担忧。  相似文献   

4.
赵涛 《瞭望》2008,(28)
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增长明显放缓,原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暴涨,全球性通胀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市场继续动荡,不确定性因素和潜在风险明显增多。我国国民经济当前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从2003年启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强劲。面对年初以来国际环境恶化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的突然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相似文献   

5.
祝慧  孔华 《理论参考》2008,(4):24-24
房价走稳,金融体系将稳定 记者:美联储将利率降低75个基点后,美国经济进入萧条的可能性是否降低了? 格林斯潘:对于美国经济,我的看法是美国经济衰退、经济萧条的可能性是50%.但目前还没有很过硬的数据可以证明经济恶化。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已延伸至实体经济层面,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的形势在继续恶化。2008年第4季度以来,全球经济衰退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明显,中国经济在持续5年的双位数高增长之后,增速回落。中央提出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保增长、促就业、调结构作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就如何解决我国现在所面临的经济增长放缓、就业矛盾突出等问题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王东京教授。  相似文献   

7.
1.抵消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利冲击 首先,签订两岸ECFA可减小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台湾产品在大陆市场价格竞争力的不利冲击。自2010年开始,东盟与中国大陆互免绝大部分商品的关税,但台湾产品进入中国大陆仍须缴纳5%至15%的关税。显然,如果两岸不签订自由贸易协议,那么东盟与中国大陆的自由贸易必然会不利于台湾产品竞争大陆市场。  相似文献   

8.
张峰 《求知》2005,(3):16-18
自2004年以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进一步好转,我国对外贸易平衡压力有所缓解,实际利用外资明显加快,全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1万亿美元,吸收外资超过600亿美元。2005年。国际经济形势保持稳定,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推动外贸发展的诸多利好因素将继续发挥作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将实现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9.
《求知》2006,(5):47-47
王传荣、钱乃余撰文认为,近年来,环球就业出现5大趋势:1.劳动力市场格局出现新变化。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的重大改组,全球劳动力规模扩大一倍。参与全球经济市场的总人口由1985年约为25亿到2000年多达60亿。由此带来的就业岗位的国际化竞争也更加激烈。2.就业方式呈现多样化,就业稳定性下降。就业模式由传统的工业社会中的工厂制度中的集中就业。逐渐发展为短期就业、派遣就业、自营就业、独立就业、远程就业、兼职就业、项目合同制就业、季节性就业、家庭就业等多种就业形式。3.就业结构的变化。其一表现在就业的产业构成上,由于技术进步和现代商业服务业迅猛发展,产业升级进程加快。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0.
《理论参考》2008,(11):63-63
张新文在凤凰网-财经2008年10月29日撰文指出,1、中国经济是以储蓄消费、能力增长的需求和自由资产投资为特色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实体经济带动虚拟经济,因此美国经济泡沫的破裂,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限的。中国有13亿人口。他们正在努力通过自己的奋斗,提高自己的消费能力,只要制度合理,政策对头。价格科学。每年将有成百上千万人提高他们的消费水平。以新的需求.推动经济的发展,推动资本市场的繁荣,我想这是中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郭蕾 《理论参考》2008,(4):19-20
1、次贷危机继续上演 对于次贷危机将如何演绎,各家机构也是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次贷风暴还将继续。次贷问题已演变为信贷市场金融风暴。而通过次贷问题,经济衰退有可能从其最不全球化的房屋建设部分,转移到最全球化的消费需求部分。  相似文献   

12.
《求知》2005,(7):40-40,45
1.有关专家认为,近一阶段,宏观调控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经济指标继续好转。从市场运行来看,基本上是健康的,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动基本上在合理区间和可承受或可控制的范围内。主要依据是: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经济指标继续好转;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势头得到遏制,投资结构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13.
张立群 《求知》2006,(1):19-20
一、2005年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物价涨幅明显降低,消费需求继续保持比较旺盛的势头,投资继续较快增长但增幅趋稳。进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增长,顺差继续扩大。总体上看.处于经济增长的稳定期,其基本特征是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即经济较高增长时,供求总量保持在平衡点附近运动。一方面,需求特别是消费结构升级引起的源头性需求拉动仍然比较强劲,这就决定了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相似文献   

14.
1.“平准基金”到底该不该设? 正方:3月2日,民盟中央提交《关于建立平准基金法律制度稳定股市》的提案,提出:在我国设立股市平准基金,建立平准基金法律制度,既是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我国在今后的经济建设过程中践行法治,从容应对经济、金融危机的必由之路。民盟在提案中指出,考虑到平准基金只以稳定市场为目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性质,其来源应当全部或者至少主要来源于国有资金。  相似文献   

15.
王一鸣 《党政论坛》2013,(12):29-29
展望2013年。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积极因素增多。全年经济增速有可能达到或略高于8%。延续温和回升态势。1.稳增长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第三年,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将进小建设高峰,投资增幅将可能高于上年20.6%的水平。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房地产市场回暖,也将带动家电、家装、家具等关联耐用消费品需求回升,有助于推动消费增长和经济回升。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危机的传导更快且难以控制。美国金融危机蔓延至今仍未见底,且已经损害到实体经济。研究其传导渠道,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并减弱危机的影响。本文在总结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基础上,从国内与国外两个角度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如何从房地产市场传导至信贷市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由国内传导至全球的路径。最后做出简要结论。  相似文献   

17.
张嗣兴 《各界》2014,(8):95-96
2014年之春,或许因为数年经济危机乌云的压抑,人们急于摆脱厄运,曾出现了竞相报捷的景象。美联储率先发声,坚信“经济活动已从寒冬中苏醒”,宣布“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这一经济刺激措施”,日本政府也因为“安倍经济学”在2013年取得经济增长1.5%的好成绩,处于“适度复兴阶段”,提高了“消费税负’:欧洲也因为希腊实现了基本预算盈余(即支付利息和偿还债务后的盈余),从国际债权人那里进一步获得债务减免的重要条件,而认定“拐点到来”,“债务危机退潮”。似乎只有新兴市场国家因受美联储退出QE影响承受本币贬值、经济下行压力。  相似文献   

18.
998年,面对国内外极其复杂的经济环境,我国利用外资规模仍然保持基本稳定,为基本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做出了应有贡献。1999年,国际经济环境如何演化尚难以预测,可能存在继续恶化的前景。中国利用外资将如何趋利避害,既防范金融风险,又继续为经济增长添砖加...  相似文献   

19.
刘柳 《民主》2009,(5):18-19
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蔓延成为导致世界经济整体下滑、全球经济整体衰退的金融危机。中国作为一个正在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国家.自然也无法置身度外。面对日益恶化的全球金融环境,国务院于2008年11月9日出台了投资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旨在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相似文献   

20.
《理论参考》2008,(4):62-63
尽管出现金融市场动荡,2007年的全球经济增长还是几乎不会受到影响,仍将达到5.2%的增长率.而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将稍缓,为4.8%。各国经济决策者的当务之急是使金融市场恢复到较正常的状况,并维护经济扩张。经济前景面临的风险还包括,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波动的石油市场.以及外汇大量流入给新兴市场造成的影响。同时,人口老龄化、全球化面临更大阻力以及全球变暖等更长期的问题也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