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忠涛 《学理论》2012,(19):274-275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及时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准确把握大学生舆情动态,引领大学生舆情方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研究领域。因此,认真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探讨其特征,针对其带来的影响,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以期实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促进高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邓欣  秦宏毅 《学理论》2015,(1):119-120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引领高校网络舆情步入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主体以大学生为主,具有专业性网络舆情主体和散步式网络舆情主体的双重特点,在监测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大学生使用自媒体增加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难度,预警存在盲区。为此,高校亟须提高网络舆情生态意识,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技术水平,避免和缓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3.
徐中慧 《学理论》2014,(15):278-280,296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成为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网络化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新的生活方式,高校网络舆情正悄然兴起。对高校网络舆情现状进行研究,从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入手,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的分析,以安徽某高校校园管理类网络舆情为例发现网络舆情话题分布,并在此基础上探究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4,(25)
现代社会,网络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大学生表达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首选平台,成为高校网络舆情形成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大学生群体思想状况的晴雨表与思想动向的方向标,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网络时代影响大学生思想倾向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高校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对高校或社会热点话题和敏感问题表达个人情绪、态度、政见等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舆论。当前高校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监管和引导难度加大、监管和引导方式滞后、监管监测机制不健全、群体极化导致网络舆情难控。积极应对挑战,需要强化官方平台对网络舆情的引领,舆情发生后官方要快速发布权威解决方案,建立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机制,发挥意见领袖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熊佳 《学理论》2013,(15):390-391
从高校实际情况出发,对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介绍了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再者,结合实际分析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最后,明确了在复杂网络舆情的背景下,大学生应当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10)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无束缚网络行为、网络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和网络舆情处理无固定模式都对高校增强舆论引导力提出了挑战。高校的舆论引导要坚持及时、真诚、平等和落实的原则,通过建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完善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和加强建设高校网络文化占领网络舆论高地,获取广大网民的价值认可,提高自身的网络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4,(36)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新媒体时代显得尤为突出。通过阐述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重要意义以及新媒体对现有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带来的新挑战,尝试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应对策略,对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良好形象和保障学生身心健康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澜波 《学理论》2013,(29):322-323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真实、及时的反应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诉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阵地。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工作仍存在重视程度不高、投入不充足、缺乏主动性和管理经验不丰富等问题,面临严峻的考验。要把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作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规避网络舆情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应积极开辟网络阵地、占领网络阵地,建立舆论评论队伍、培养舆论"领袖",引导网络舆论。同时,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采集、研判、上报体系,制定预警措施、快速响应机制和完备的应急预案,将网络舆情有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35)
加强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维护高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更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唱响网上主旋律"等战略任务的客观要求。开展自媒体时代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应在深入了解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在舆情的科学研判、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高地、整合高校资源、培养意见领袖、疏堵并举等多方位形成合力,建立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长效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1.
高校公共危机事件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和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目前,由于高校舆论话语权的有限性、事实承担责任的无限性和舆情中身份被网民定义为"强者"的主观性,再加上网络超时空、超地域的无限、即时传播便捷,往往使高校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陷入舆论被动之中。网络舆情应对和引导不当,便会集聚形成具有更大破坏性的负面网络舆情,继而很可能会使网民(主要是本校大学生)从网上走向网下,形成群体性事件。对此,应高度重视并结合实际采取多种举措,积极妥善地加以处置和引导。  相似文献   

12.
胡婷 《学理论》2014,(2):281-282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数字时代,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最主要群体之一,所形成的校园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各种由此而产生的问题也是高校近年来面临的挑战。从校园网络舆情的界定、构成要素为出发点,分析研究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如下:加强对大学生普遍关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加强学校与教师在网络的参与度;加强学生中"意见领袖"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20,(5)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对大学生、高校以及国家的精神文化与信仰建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网络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空间,这种社会空间发展状态对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很多的挑战和诸多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务必要主动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在坚持理论创新的同时,切实做好开发马克思主义信仰网络平台,掌握网络平台的话语主动权,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积极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社会空间;坚持外在教育引导与自觉学习提升相结合的办法,从马克思主义信仰认知、认同与践行等三个层面,增强当代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丰富与提升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教育与信仰空间。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36)
目前,高校常常成为网络舆情事件重点传播区域,甚至是发源地。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现状,剖析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校园网络舆情工作对策和建议,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晨  李平 《学理论》2014,(2):192-193
近些年,随着新兴传播媒介手机网络的迅速崛起、校园舆情的极速社会化以及草根舆论领袖的兴起,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已经被迫纳入社会舆论的关注范畴,高校网络舆情可直接引发危机事件并影响危机处置过程,左右危机管理走向。使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开始关注,校园危机传播管理与沟通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王坤 《学理论》2014,(2):236-238
由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加之当前自媒体强势占领高校信息传播主阵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又面临了一些矛盾和敏感因素,极易引起网络舆情。加强和完善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更新管理理念,拓展管理思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加强舆论引导,促进舆论管理;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在反映社会舆情方面占有越来越高的地位.大学生是特殊的知识群体,思想正处于不成熟阶段,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在西方文化强烈冲击的大环境下,网络舆情的正负面影响严重左右着大学生.因此,分析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并且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显得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湖北工业大学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引导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艾冬梅 《学理论》2012,(21):147-148
微博客作为一种蕴含巨大能量的新型传播形态,应该并已经成为参与高校网络舆情的新阵地和主阵地。微博客参与高校网络舆情有利也有弊,高校应该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对微博上的舆情进行科学研判,采取有针对性策略,使其在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引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媒体上的网络舆论之争,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之争,事关高校的和谐稳定,事关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未来。自媒体时代的舆论传播具有覆盖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用户黏度高、影响力大,草根化大众化、监督机制缺乏等显著特点。高校开展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应在把握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内容和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全面系统设计,探索联动式网络舆情管理模式;加强技术支持,增强高校舆情研判和预警能力;活跃文化建设,提升高校网络舆情柔性管理能力的舆情管理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