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学理论》2013,(31)
当前,我国法治进程是由政府、法律人、民众、媒体等多方力量推动的。政府成为推进法治的主体;法律人在治国理政、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民众是法治改革的新兴推动力量;媒体在推动法治进程方面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政府、法律人、民众、媒体等不同立场、视角交织在一起,有利于各方达成共识,推动我国法治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魏杰 《理论视野》2007,(4):18-21
法治社会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但是人们对于法治社会的认识并不统一。有法律不一定是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应有三项核心内容:法治社会首先表现为契约社会,法治社会的基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社会的关键是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3.
法治失衡,是我国法治化进程中所面对的而又必须克服的法治难题。法治失衡是我国传统"路径依赖"诱致性因素与我国落后的经济基础、不完备的民主制度、薄弱的市民社会、弱化的法律制度等因素相互制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现代意义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构建与现代法治要求相契合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已成为当代中国实现法治的关键。本文从探析法律职业共同体在法治社会中的作用入手,分析了我国法律职业的现状,提出了构建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5.
社会法治是当前深圳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加强社会法治建设是深圳全面深化法治、推进一流法治城市建设的固本之举和必然要求。要摒弃法律工具主义观念,把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根本方面;健全法律体系,以法律平衡社会利益,有效保护公民各项权益;着力构建多元共治的法律框架,依法协调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快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夯实社会法治基础;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和依法监管社会组织,促进社会依法自治;加强网络治理,依法管理虚拟社会。  相似文献   

6.
法治与人权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法治进程中必须重视人权的法律保护,根据我国国情,必须经过人权的宪法保护、人权的部门法保护、人权的司法保障、人权的国际公约保护等几个基本途径来实现法治进程中的人权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7.
“醉驾”是否应一律入刑的争论,对于司法机关而言,是关乎刑法机能的认识;对于社会公众则关乎人人平等和社会公正的诉求。在我国的刑事法治进程中,这场争论更深层次的意蕴则是关乎对刑法理性的坚守和法律普遍信仰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7)
随着我国民主和法治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法律援助制度也在平稳健康地向前推进,社会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各类矛盾也逐渐地借助这一平台得以妥善的解决,这一制度设计为我国法制建设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法律援助非官方主体发展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一制度功能的充分发挥,可以说目前的法律援助状态还没达到理性的状态,本文立足非官方法律援助主体——社区法律诊所,充分肯定社区法律诊所在法律援助中的优势地位,并针对目前我省社区法律诊所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转型期的行政法治 ,必须充分注意相关因素及其影响的研究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狠抓党的建设、政府改革和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魏华敏 《学理论》2009,(14):8-9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这一理念已经为我国民众所广泛知晓。但是,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过程中,有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儒家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冶进程的影响。儒家所主张的实行“仁政”、“德治”和“兴教化”思想对我国的法律产生了积极影响;而儒家“礼治”、“皇权至上”、“三纲五常”、“人情大于王法”等思想等当然地对法治进程产生着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关于法律本质、法律适用、法律运行和法律价值的认识,形成了逻辑严密的有机体系,表现出其作为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智慧和理性.但是,由于社会情势的变幻不时触动着他作为一个诗人哲学家的浪漫情怀,使他的法治思考与实践又常常闪烁出非理性的色彩,令人扼腕.在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中,鉴往而知来,对于这种似乎矛盾的法律性格进行整体的文化反思,可以更理性地揭起当前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法律观念和当代法治观念由于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社会环境不同,在法律的价值取向、功能定位和实现保障上存在冲突。全面增强法治观念不仅要发挥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和其他上层建筑因素的影响,还需变革教育模式,革新人们的观念意识,打破传统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律传统是否有法治之因素,法治如何生成,是进行法律移植,还是利用本土资源或寻找第三条道路。本文认为,处于后发的中国法治进程,不能简单地移植西方现代的先进、成熟的法治,而是要立足于本土,构筑中国特色的现代法治的深层的、内在的根基。中国法治的生成在于法学理论、法律制度及其与人的结合和法的价值观的转变等层面的演进。  相似文献   

14.
郭璐璐 《学理论》2011,(1):40-41
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很有中国民族文化传统和中国特色的民主法律制度。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之下,这项制度在促进民主法治进程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项历史任务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人文关怀是法律的本有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定法律、实施法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法律的人文关怀品质是人们认同和希望法治的重要因素。对社会中个体权利的尊重和保障,尊重个体的人格尊严,体现人性化的关怀品质,是现代法律的本有属性和法治理念的重要内涵。法治的精神就是人文关怀精神,法律的人文关怀是法律对人自身命运与价值的高度关注与关怀。法律人文关怀的内容包括对社会个体物质生存、生活和精神生存、生活的关怀。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法治经济并不是市场经济的全部。市场经济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市场自律,它和法律共同构成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制度的基础。这一点在我们的制度建设中常被忽视,如我们将法律的健全等同于市场制度的建立、对法律作用的过度夸大等,结果是在不健全的市场和欠缺市场自律体系之下,市场法律的作用常大打折扣。这也构成当今社会转轨中有法不依的一个客观上的社会原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法律的作用是有前提的和有限度的。正确地认识法律与市场、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是确立法律权威和实现法治的基础和前提。一…  相似文献   

17.
从有史以来的法律文明类型看,人类已经经历过农业社会的混合型法律文化、工业社会的法治型文化、科技时代的分析型法律文化的洗礼。但是,社会危机尤其是道德危机对所有的法律文明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一种否定的力量。西方世界和东方社会都有这样一种共识:人类必须致力于建设整体的、综合的、系统的现代化法律文化和法治机制,以适应“人的社会”的健康发展。今天,不管你对中国法律中的固有道德因素或者说传统因素持何看法,有一点却是极有可能的:中国法律中的道德要素会成为优秀的、适用于现代和将来的法律文明的一份营养。正是基于这种…  相似文献   

18.
加强地方法治经济社会建设,关键是要营造便民用法与服务的良好环境.有专家指出,法治社会进步,说到底是法律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取决于公民对法律的掌握、遵守与运用.透视县区地方经济社会法治状况,当前群众用法普遍遇到法律效率低下、法律服务滞后、官民用法不对等、问责制度待完善等六大"法阻现象",亟待加快消除.通过加强行政法治推动经济社会法治,夯实法治建设的基础,满足群众用法需求,对于提升法律的权威性,加快区域法治经济社会建设意义极大.  相似文献   

19.
农村法治建设是我国法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法治精神作为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之维,在促进村民法治行为、保障村民自治实施、维系农村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独特功效。现实中,受传统人治社会的遗风、农村熟人社会的情风、村民法律认知低下、农村法治权威缺失等因素制约,我国农村社会的法治精神缺失问题较为突出。结合理论与现实,培育农村社会的法治精神,需从强化法治权威的震慑保障、拓展法治素养的基础作用、激活关键少数的法治引领、涵养尊法守法的法治氛围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0.
现代法治是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的综合体,追求公平正义、民主高效等价值,以正义为终极价值关怀。法律思维优先和合法性优先,是法治原则所必然要求的一种思维方式。法律思维必须围绕法律的权利与义务展开,是一种实证化、技术化、规范化的思维方式。应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最终达到维护法治的目的。警察法律思维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法治实践进程中,要不断提高警察法律素养,增强对法律的信仰,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在思想观念及社会生活中建立起法律的最高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