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学年的相关数据,探讨居住空间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空间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从居住区位看,在城区居住的流动儿童比在郊区居住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更好;从居住环境看,住房品质和社区品质越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越好;从人口构成看,与父母同住、生活在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更好。进一步分析发现,居住空间对"乡—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城—城"流动儿童;对与父母同住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不与父母同住流动儿童。建议进一步改善流动儿童的居住空间,强化家庭保护的作用,帮助流动儿童更好适应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4)
本文以社会生态系统和社会身份认同理论为研究视角,通过对服务于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社会组织的调查和研究,以苏州爱心小屋1为例,从儿童、家庭和社区三个方面阐述社工机构在流动儿童城市融入的积极作用,并分析了社会组织参与流动儿童城市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以期为社会组织参与改善流动儿童社会处境和再发展状况、促进社会融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城镇儿童、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一般儿童四类儿童群体为调查对象,从教育资源、健康资源以及家庭支持三个方面探讨不同儿童群体社会资源的可及性。研究发现,城市儿童在三个方面均优于其他三类儿童。在教育资源可及性方面,城市儿童以及生活在城市地区的流动儿童均优于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儿童,在健康资源的可及性方面也呈现类似的趋势。在家庭支持方面,城市儿童和农村一般儿童则优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因为劳动力流动造成的拆分型家庭对后两者影响较大。本文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不同儿童群体所获得的社会资源的差异已经在制造儿童群体的分化。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与社会信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中,信任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有限的个体信任,而成为普泛的社会信任,从而使制度性因素在信任关系建构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制度不仅作为信任关系和信任活动得以展开的外部环境因素,保障着信任活动的顺利展开和发展,而且因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功能与作用而成为信任关系中的信任对象,构成现代信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功能出发,探讨现代制度对广泛社会信任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旭 《学理论》2015,(2):52-53
同伴交往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或者"非典型的"同伴交往经验可能导致适应不良。同伴排斥作为影响同伴交往和造成儿童不爱社交的一种因素,其研究的意义关乎着儿童社会化健康发展。对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同伴排斥现象的理论以及实证研究进行了整合与梳理,以对同伴排斥的研究进展有所了解,为解决儿童不爱社交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丁璐 《学理论》2013,(7):78-81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使得原本生活在农村的儿童随父母进城成为了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融入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原因的障碍与困难,出现了许多社会融入困境,在分析社会融入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社会工作角度阐述了对此类问题的解决对策构想。  相似文献   

7.
对120名学龄儿童进行测验,要求其对四类32幅图片命名,以考察被试社会图标的认知发展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各年级被试的社会图标认知是一个从个别对象认知阶段到认识对象总体阶段逐步提高的过程;各年级被试对社会图标的认知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存在两个快速发展期;儿童思维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8.
《求知》2015,(10)
<正>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演进与社会流动分化的加速,基层社区由原本稳定、互知互信的熟人社区,转型为高度流动、陌生、分化的多元重构的新社区。这种转变松动了维系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纽带,在给个人带来"家园远逝"的疏离感与无助感的同时,也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潜在的矛盾与危机。为此,我们倡导重建生活世界,以建构起人与人之间有效沟通的生活世界,来保证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和谐关系。一、基层社区的社会生态变迁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决定了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化。建构新型价值观需要正确处理:建构新型价值观的目标同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一元与多元的关系;扬弃与渐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武术学校"封闭型"场域下的青少年同伴关系为对象,采用田野研究的质性方法,通过参与式观察、非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获得资料。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对所获信息进行编码和主题分析,研究青少年同伴关系的互动方式、特点及发展变迁的过程。研究发现,在剥夺与重塑的"封闭型"特殊场域下,青少年采用群体和个体的方式与同伴互动;同伴关系呈现出以物质交换为互动模式、以冲突为表现形式的特点;同伴关系的结局为妥协与获益。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一直没有很好发展,原因很多,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就是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向上的社会流动。我国目前的社会分层状况下,职业教育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阶层文化资源对职业教育对象的影响;阶层的组织资源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阶层的经济资源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流动儿童是指跟随父母离开户籍所在地,流动到其他城市的未成年儿童。流动儿童的学习困境主要来自流动儿童自身,家庭及父母,学校、老师及同伴。因此,要解决好流动儿童的学习问题,必须从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四个层面来进行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3.
身份污名的建构与社会表征--以天津N辖域的农民工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管健 《青年研究》2006,(3):21-27
本文以天津的一个农民工生活居住工作区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力图揭示社会生活中社会污名形成的社会心理过程和机制,并对农民工社会污名与歧视的经验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期是童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是青少年个体确立同一性以及产生同一性混乱的重要时期,青少年在该阶段生理和心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成功度过该阶段受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不同社会环境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同伴群体环境等对青少年心理有重要的影响,必须优化以上四项社会环境以对青少年心理产生正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石长慧 《青年研究》2012,(4):57-68,95
本文以北京市城中村的流动少年为研究对象,从语言、文化活动和社会关系三个维度考察了他们的文化适应状况。文章发现,在语言和文化活动两个维度上,流动少年与城市少年趋同,并发展出了打零工和学习经营等独特的社会化方式;然而在社会关系维度上,他们却遭遇了和父辈一样的命运,受到城市的排斥和拒绝,被挡在主流群体之外。处于文化同化和社会排斥间的矛盾冲突中,流动少年很可能会体验到社会失范,从而产生越轨和犯罪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相似文献   

16.
流动与留守——从社会化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在智育社会化与生活社会化方面,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身心健康、知识面广度方面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方面留守优于流动儿童,总体社会化结果上流动儿童优于留守儿童,这意味着农民工子女选择流动更能够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22,(1)
现代化进程推动构建了当今东北边疆社会,社会再组织则在现代化进程中作为主要推力推动了东北边疆区域的社会建构。以国家近现代史之现代化进程为脉络,以期间社会再组织的历史变迁与发展为主线,力图通过分析二者的关系与特点、透视东北边疆社会的建构主要因素,以有助于解读、梳理东北边疆近现代社会建构过程,找到新时代东北振兴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干预方法如何有效地应用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的研究,克服已有研究中的"行动困境",是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探讨的理论问题。本文基于2013-2014年天津市J社区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社会学干预实践,对流动儿童群体、家庭、社区三个层面的干预程序、干预主题、干预形式、干预内容进行总结,并形成了社会学干预方法在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中运用的四个策略,即开放性、事件性、阶段性和多元性策略。这四条策略同样也适用于其他青少年问题研究的干预过程,并具有在基层社会治理等实践层面应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北京市一所打工子弟学校为个案,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从心理层面研究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性问题,具体包括价值观、社会生活适应和学习适应.得出结论流动儿童在城市只能是局部的适应,如何从政策入手,切实解决流动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城市适应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品牌社会组织还较少,一旦某个社会组织爆出丑闻导致的结果往往是以整个行业的信任受损和声誉蒙羞为代价。研究表明,社会组织品牌战略的实施对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管理功效显著,也是助力其能力建设、竞争应对乃至长远发展的整体性战略,对其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建构具有"去行政化"等多维效度。对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先行市珠海社会组织的实证调研显示,有必要实施社会组织的信任与品牌同构路径,重视品牌战略价值,实现品牌定位化;强化品牌能力建设,实现服务差异化;优化品牌运作环境,实现关系网络化;积极应对危机事件,实现信任增益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