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新媒体具有信息发布门槛低、速度快、效应大的特点,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政府部门如何应对、处置和引导舆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上海F区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突发事件和新闻危机呈多发态势,尤其近年来,陆续发生了水污染事件、爆燃事故等诸多影响面较大的突发公共事件。为研究突发事件出现的原因以及舆情传播渠道和产生的影响,笔者基于该区的实证调研,构建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的具体路径。一、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中舆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引发的公共危机治理不仅仅是一个事件技术防控问题,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引致的网络舆情发展和变异,在突发事件公共危机演变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大量研究表明,突发事件是源生事件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衍生的复合事件。衍生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是源生事件、舆情引导主体、舆情传播渠道互动共变的结果,构建和完善衍生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需推进相关制度建设、加强信息搜集与研判,并完善应急与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10)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无束缚网络行为、网络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和网络舆情处理无固定模式都对高校增强舆论引导力提出了挑战。高校的舆论引导要坚持及时、真诚、平等和落实的原则,通过建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完善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和加强建设高校网络文化占领网络舆论高地,获取广大网民的价值认可,提高自身的网络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21,(10)
高校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中,舆论的特点表现为舆论扩散的迅速性、舆论群体的高知性、舆论议题的多样性、舆论影响的破坏性、舆论关注的广泛性。在剖析目前高校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的缺陷及不足基础上,探讨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原则和路径,构建舆情研判和预警机制,健全协调联动处置机制,完善新闻信息发布机制,加强高校舆论队伍建设机制,建立舆论恢复重建机制,为化解高校风险危机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网络的飞速发展与新闻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得高校突发事件很容易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而高校所具有的开放性强、青年学生众多、思想活跃等特点也增加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置难度。目前高校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普遍存在危机意识缺乏、管理能力不足、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树立危机意识、强化信息公开的理念,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机制,处理好高校与媒体、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努力提升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水平与能力,让校园环境变得更加文明稳定、和谐安全。  相似文献   

6.
随着微博和社交网站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的舆论空间和话语表达权得到进一步延伸和释放,网络舆论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及特征,即传播媒介逐渐多元化,参与主体走向"草根化",舆论焦点日显敏感化,网民行为偏向"群体极化"。这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即现代虚拟社会的管理意识的显缺失,网络舆论的法律不健全且效力低下,参与网络舆论的治理主体比较单一,缺乏独立的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治理机构。进一步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策建议在于:增强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网络危机公关能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信息传播秩序;加强媒体正向联动,形成舆论引导合力;注重正面舆论导向,强化主流舆论权威;研判网络舆论性质,着重引导特殊舆论。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变革,新媒体日益成为党群沟通的有效渠道。在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增强舆情危机意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各级党政干部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应采取全方位的措施提高领导干部舆论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8.
网络已成为公众对公共事务表达意见的场所,网络舆情给政府的决策和活动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的传播中,只有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才可以避免网络舆论发展的不可控制,避免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当前,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中国进入了3G时代,手机网络为网络舆情提供了新的场所和平台,加强手机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8)
近年来,新媒体及其舆论日益凸显出强大的政治号召力、即时传播力、舆论扩散力和社会动员力。但在新媒体舆论引导中也存在一些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因此,需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观,完善新媒体舆论引导机制,改进新媒体舆论引导方法,提高干部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培育新媒体舆论引导队伍。  相似文献   

10.
微博的爆发式流行开启了一个"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微话语权的"舆论原子弹"效应频繁引发社会公共焦点事件。文章阐释了微话语权的缘起,分析了微话语权的特征及微舆论环境,主张用现代公共治理语境下的合作与柔性治理模式来完善政府微博舆情引导。  相似文献   

11.
《求知》2013,(8):64-64
《新华文摘》2013年第12期刊登天津社科院研究员毕宏音的文章指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新媒体传播效用的超强叠加与传播模式的错综复杂,使得做好相关引导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是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是管好新媒体的前提条件。在社会转型期,凡属民计民生问题,都极易造成社会舆情和舆论的波动,处理不  相似文献   

12.
"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力。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当前,青年学生成为上网族中的主力大军,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如何做好他们的舆情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在对新时代高校加强网络话语权与舆情引导的意义、现状及表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加强高校网络话语权,采取合理措施,加强网络监管,适时引导舆情,严格监控不良言论,抵制不良信息传播,对于热点舆情及时正面引导,澄清事实,建设和谐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9)
自媒体时代,因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对象的特点、引导方式的多样和培养党员意识的需要,决定了要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就必须发挥学生党员的重要作用。学生党员在网络舆情引导中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力量、是引导学生言论的重要榜样。因此,加强学生党员网络舆情引导,就必须做到加强培训,提高学生党员的引导能力;上下联动,建立齐抓共管的引导机制;正反结合,强化网络舆情的引导效果。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期内,突发事件频发将成为一种常态。突发事件应对不利,对于公众生活、社会和谐以及政府形象的消极影响显而易见。提升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是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面临的一个紧要问题。1.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的事件推动特征。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许多领域类似,事件推动是我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的明显特征。每一次理念、体制、政策的变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这给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到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新媒体时代受众传播心理需求发生的改变,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功能也得到了拓展,在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要担当起"把关人"角色,坚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舆论,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合理设置议题,引导舆论健康发展,努力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不断壮大主流思想。  相似文献   

16.
微博舆论的形成及其管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是新兴起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牡交服务,其强大的影响力自不待言。它从更多以单纯的交流平台或“展现自我”为,目的的新媒体一跃成为舆论监餐的新阵地。所以正确引导微博舆论,应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讲究引导舆情的方法和艺术,发挥网络意见领袖作用,引导网民自我教育,正确处理规范管理与积极鼓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与传统媒体相比,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更加丰富、更加灵活,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的界限逐渐被打破,社会已经进入了"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文章在对新媒体舆论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通过大力培育政府公职人员的新媒体素养、促进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与新媒体影响力良性合作、政府借助新媒体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构建完善新媒体舆情监督体系、加强新媒体法制建设等举措,不断促进新媒体舆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网络环境下公安机关应对涉警舆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环境下,涉警负面舆情使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形象受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公安机关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涉警舆情的应对工作。增加信息透明度,准确、及时地发布权威信息,就能使谣言破灭,从而有效引导舆论。建立权威专业的组织体系、加强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采取适当的舆情引导与控制手段,是建立科学有效的舆情应对机制的必需。加强舆情分析与研判工作,区分不同性质的涉警负面舆情,可以为正确的公安决策提供参考。善与媒体沟通,借助媒体传达公安机关的声音,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34)
舆情是真正来自民间的普通老百姓的声音,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公务员在应对舆情时要具备以下四种能力,分别是舆情预见能力、舆论引导能力、舆情鉴别能力、舆情处置能力。本文以四大能力为切入点,剖析了公务员在应对舆情过程中能力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并系统地阐释了提升公务员舆情应对能力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受传统社会话语秩序的自由张力影响,网络话语失序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必然结果。在突发事件的强力冲击下,话语主体"集群化"、话语内容"失真化"、话语伦理"消解化"成为网络舆情中话语失序的集中呈现形式。结合突发事件和网络话语的结构性特点,话语失序的原因可归结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不同话语群体的身份焦虑与错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对话与表达机制尚不健全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背后的多元利益诉求与抗争。以问题倒逼改革,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话语失序现象进行治理,要求切实做好健全突发事件网络对话沟通机制、规范突发事件网络话语建构秩序以及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话语生态治理等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