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学理论》2013,(30)
流域府际合作治理机制是流域跨界公共事务的府际合作治理的关键所在。从概念界定着手,梳理流域府际合作治理机制相关研究。国内学者从博弈论及共容利益理论分析府际合作治理的动因,对府际合作治理机制多集中于跨界水污染治理,大致研究方向分为流域区域利益补偿与利益分配机制研究,跨界流域联合防治机制研究以及流域府际合作治理协调机制研究。最后作者就流域府际合作治理有待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10)
"五水共治"以来,浙江省整体的水生态得到很大改善,在水污染治理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实看来,这一治理方式过度重视地方水权,忽略了水域的整体性,这种治理模式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治理中存在的地方区域性与流域整体性的冲突,流域治理很难协调统一。河长制虽然能够职责到人,但对于跨区域流域却很难奏效。因此加强地方在跨界流域治理中的府际协作,构建有效的协作机制、完善公众参与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跨界流域治理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以菇溪河为例探究了一河分两区的治理,为解决跨流域治理中政府间尴尬局面以及治理难以推进等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建立以"共赢"为核心的沟通协作机制;依法治水、依法管水,设置有法律依据的管理机构和职责授予;完善公众参与治理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跨界水污染纠纷关系到不同行政辖区的利益,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地区矛盾与冲突,甚至是群体性事件。因此,治理跨界水污染必须将协调流域地方政府间利益作为一个重要视角。具体来说,一要构建民主而权威的流域管理机构,完善流域管理法律制度建设,加强地方政府的环保绩效考核,完善科层型的流域政府间利益协调机制;二要通过排污权交易来协调流域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关系,促进流域地方政府间对水污染的合作治理;三要利用流域政府间生态补偿政策消除流域内部环境占用的不平等性,从而调解流域经济和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超 《理论探讨》2007,(6):140-142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问题的治理日益成为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以跨界水污染治理为例,对跨界公共问题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跨界公共问题治理的五种模式,包括层级治理模式、区域整合模式、府际合作模式、准市场化模式和社会治理模式。当前,我国应实行以府际合作为主导的复合型跨界水污染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胡越 《学理论》2015,(7):146-147
我国的水污染事故不断发生,重大跨界水污染事件更是频发,跨界水污染急需得到重视和整治。由于跨界水污染治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群体性事件频发和政府公信力打折。我国水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行政区划造成的分头管理、治理机制的局限都是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未来,对跨界水污染治理机制的完善应追根溯源,从意识、绩效评估方式、管理协调、政府间的相互信任等方面做起,对我国保护跨界水资源有重大意义,对保障人民的饮用水安全也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口支援边疆民族地区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协作治理模式,已经成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央政府、支援方政府和受援方政府在对口支援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加强府际协作治理能力建设对提升对口支援边疆民族地区政策运行效能的重要性。而加强府际协作治理能力建设必须在深入分析府际协作治理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系统剖析其面临的阻滞因素,并探寻有效化解之道。当前对口支援边疆民族地区府际协作治理能力建设的阻滞因素主要包括:援助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府际沟通协商机制、府际适应性学习机制与府际利益冲突协调机制不健全,以及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等核心制度建设滞后。必须站在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的高度,探索有效化解这些阻滞因素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府际治理视野下的区域治理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处理和协调作为区域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自然无关联机制、市场机制、科层制和府际治理机制等是协调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四种基本制度。自然无关联机制早已过时,必须摒弃。市场机制和科层制在协调政府间关系时具有积极效应,但却存在着"市场失灵"和"科层制失灵"的治理困境。府际治理机制是解决上述困境的正确选择,也是当前区域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谷松 《行政论坛》2014,(2):65-68
区域一体化的本质是实现对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无障碍跨界流动,这与地方政府间因自利性而引发府际利益冲突并运用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造成的阻滞,构成了现阶段我国区域一体化实现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的过程也是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建构和协调融合的过程。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的主导与阻滞表现在:地方政府是区域一体化实现的主要推动者和参与者;地方府际间利益冲突是区域一体化实现的主要障碍;地方府际间利益协调是区域一体化实现的关键要素。基于地方府际间利益协调视角的区域一体化实现路径是:形成地方府际间的利益协调系统;运用内外联动的网络协调模式;构建地方府际合作的内生传导机制,优化地方府际间利益协调的基础环境。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30)
现今区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很多学者开始意识到公共危机跨界传播,并认识到实现对跨界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从相关概念的界定、区域公共危机治理研究、区域公共危机治理个案研究、区域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机制研究四个部分进行文献综述,为今后区域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府际争议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日益凸显,诸多掣肘事件抵冲了政府间协作并影响合力的发挥,造成了非逆转性内耗并导致国家整体利益受损,府际关系亟需法政视野下的理性协调。立足于法治精神的整体治理是化解冲突的良策,着眼于塑造整体政府形象,整合共同目标以促进府际协同,鼓励地方政府不断的竞合以整饬力量,优化资源配置以有效服务民众。整体治理基于公平正义的宪政视野,重建民众对政府的信心,统合各方力量将府际争议化解于萌芽状态中,从而构建各级政府动态协作机制;力求将非政府组织纳入治理主体从而实现多中心的和谐共治,是众望所归的整合资源及弥合府际争议的坦途,最终实现问题目标取向的整体协同服务民众。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湖泊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湖泊水污染治理中,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之间协同不力,表现为湖区地方政府行政分割、各自为政,过于依靠行政手段,社会公众参与不足。其原因为:治理模式陈旧,协同治理的动力不足,统一管理机构缺乏权威性,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不完善。因此,应加强湖泊水污染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协作,强化政府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符合湖泊水污染治理特性的管理机构和协调机制,加强湖泊水污染治理的信息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2.
跨行政层级和区域的公共治理难题增多,现有政府治理体制“碎片化”治理困境的日渐凸显,二者内在地要求加强府际协作治理。加强府际协作治理能力建设是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能力供需结构均衡。加强府际协作治理能力建设需优先提高府际协作关系建构与维系能力,着力锻造持续改善府际协作治理绩效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省域流域治理的有效性依赖各级政府间的相互协同.基于政策工具视角,对1999—2021年59份与九龙江流域治理相关的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利用Nvivo 12挖掘出1608个参考点,构建出管制型、市场型、技术促进型、多元参与型、协同型等五种政策工具,并建立起基于时期变迁、工具结构、府际协同、治理效能四要素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九龙江流域治理的府际协同历经议题启动、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法治构建四个阶段;在初期,地方政府均偏好选择管制型工具;随着治理制度和机制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对协同型政策工具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府际协同得以深入推进和不断增强.基于此,省域流域治理需要综合考量政策过程阶段性和政府结构层次性所带来的差异化政策工具选择问题,精准采纳政策工具,以进一步加强府际协同和提升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4.
当前,流域水资源消费负外部性问题愈益尖锐,现实症结应在于流域政府纷纷实施了地方保护的策略选择,体现为一种政府外部性,其衍生的根由则在于流域政府权力产权界定不清导致了相互间正交易成本的出现.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相关启示,须建构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从而规范流域政府各自权力产权,降低因相互摩擦所引发的交易成本,由此即可以减少或消除此种政府外部性,最终求解流域水资源消费负外部性问题.由于反复博弈模型和制度主义的援证,公民退出选择与呼吁力量的驱动以及流域公共利益观念凸显和官员的理性自觉,流域政府间横向协调机制之建构成为可能.而其主要类型的界分则同样可以受新制度经济学启发并吻合治理的行动逻辑,进而区分为科层机制、市场机制和府际治理机制等三种,它们相互存在替代性但更应实现有机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群是当今城市组团式发展的一个新模式。城市群府际管理是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和治理任务,以问题解决为取向,通过协商、合作等方式协调与管理政府间关系的一种行政视野。城市群府际管理的目标是发挥城市群的整体效应、实现城市群内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协调城市群内府际竞争和冲突。为此城市群府际管理应该树立相互依赖、政府间共赢、平等的理念。城市群内府际管理可以通过创新政策法规、建立跨政府管理组织、构建城市群内利益整合机制、实施以城市群发展为目标的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论府际环境治理中的协作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治理形态,府际环境治理在本质上应当是一种合作治理.而广义的合作又存在着协作与狭义的合作之分,与此相应,府际环境合作治理也存在着从协作到狭义的合作之本质差异和历史嬗变.其中,府际环境协作治理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而府际环境合作治理则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7.
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具有复杂性、外溢性和公共性,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原则的属地治理方式难以解决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整体性问题,新时代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府际协同治理是有效履行政府治理职责和环境治理改革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区域生态环境府际协同治理在治理理念、组织结构、制度供给、协调机制以及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为实现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府际全面、充分、有序协同,必须从突破传统治理理念、完善治理组织载体、加快有效制度供给、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五个维度完善区域生态环境府际协同治理路径,以更好地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8.
蔡岚 《行政论坛》2007,(5):91-93
加强府际间的合作是公共行政改革的趋势.当前,我国府际合作中的现存困境主要体现在利益博弈、组织设置、协调机制设置、相关法律和制度缺失以及当前考核机制激励效力等五个方面.借鉴国外府际合作的经验,解决合作困境的途径主要是形成合作共识,明确政府是区域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建构多元合作主体、多中心治理的合作格局;制定区域合作的法律法规;实施科学的激励机制;大力推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跨域治理是应对跨域政务服务需求的有效治理理念,可以为市场要素跨地区流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行政支撑。“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务服务价值导向,数字化技术的赋能增效,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的地方政府合作基础,为政务服务跨域治理府际合作提供了可行性。科学且高效的府际合作动力机制是政务服务跨域治理效能实现的重要保证。基于APT-R模型,构建起政务服务跨域治理府际合作动力机制。通过对长三角S市“跨省通办”实践的调研分析,发现其府际合作动力机制存在运行梗阻,表现为引力有限、压力不均、推力式微和阻力难消。这是地方行政系统内外部的利益、组织、制度、理念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优化政务服务跨域治理府际合作动力机制,需要从提升引力、平衡压力、强化推力和消减阻力入手,调适四个作用力的方向和力度,形成府际合作的动力合力,切实增强政务服务跨域治理效能,助推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地区间联系愈发密切,传统的行政区划界限逐渐被打破,公共事务日趋复杂化、多元化与无界化,大量区域性公共问题出现,跨域治理作为新的治理模式应运而生。研究跨域治理中政府的动机、机制及行为对于有效解决区域公共问题意义重大。广佛同城化作为我国城市间合作的先行者,在两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展开了跨域治理的大量实践探讨。以广佛地铁建设与跨界水污染治理为例,通过执行动力、协调难度与作用机制等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解释跨域治理效果背后的机理与原因,可以发现议题属性是影响跨域治理效果的基础前提;不同层级政府部门的动机诉求导致执行动力强弱程度的差异,影响跨域治理的正式达成与治理进程;政府主体的结构复杂程度与职责分工清晰程度决定治理协调难度;跨域治理中政府主体的行为策略内含政府间的权力作用机制,纵向-横向权力作用机制的强弱程度影响跨域治理的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