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学理论》2013,(31)
巴门尼德是埃利亚学派的奠基人,其关于"存在"的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希腊哲学乃至对整个西方哲学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主要从巴门尼德存在论的理论来源、其存在论及其对柏拉图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质上就是在现实的实践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作为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功能属性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这种内在关系通常本质地体现为它的主体性和客体性这两个基本特征上。具体说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关系的多维性、价值意义的变动性、价值主体的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性表现为价值主体需要产生的物质性、价值客体功能属性的客观性、价值中介作用方式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3.
"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应该在主体同性的研究视域之内.主体间性问题就是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之内逐步消减"我思"的优越性,承认他人存在的意义,寻找"自我与他者"之间理想的关系样态.对"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探讨经历了从自我走向他者的过程:以胡塞尔为代表的主体间性理论主要是反思主体的"唯我论"倾向;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主体间性理论关注的是主体之间话语沟通的伦理价值取向;而勒维纳斯关于他者的理论则明确了他者的绝对差异性,指出伦理关系是主体间的奠基性关系,阐释了伦理学是第一哲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的存在论思想开启了哲学的本体论转向。巴门尼德是开端,接着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与古希腊本体论思想有关的重要哲学家的思想,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这一时期本体论思想发展的脉络及其历史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核心价值理念,表现内容和服务对象都是人民。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文化思想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它既体现在对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也体现在对西方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毛泽东人民主体文化思想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革命性变革,这是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政治家思考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主持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铁路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在用真情、动真心、下真功中研究把握"互联网+"的规律,把懂它作为一门必修课,把用它作为一项基本功,把"上网看看""网上解惑"作为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的新途径。当今,"互联网+"不再是一个虚拟空间,而应成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职工的网络之桥、连心之路、心灵之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凝聚了"党的领导""发展为要"和"以人为本"三大价值诉求。三大价值诉求和价值扩充逻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坚守与调适提供历史参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坚守体现在对"党的领导""发展为要"和"以人为本"的继承上,其价值调适则体现在"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五大发展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国家目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五大主张上。这种价值坚守与调适,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道德意义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与共同体"是一个当代问题,它的提出与中国社会改革对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合理关系的呼唤密不可分,因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意义也凸显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焦点议题。与社群主义的伦理主义范式和滕尼斯等人的社会学范式相比,马克思厘定的共同体概念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内涵极其丰富的立体概念,这决定了他的共同体思想不仅具有独特的当代性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会在多重面向上得以彰显,我们今天研究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不能只是满足于从哲学史角度单向度地证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意义,而应结合中国社会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来予以考察,为"中国道路"提供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初析“科技兴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月9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杂志召开了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座谈会,会上我曾贸然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走“科技兴思”之路。当时,与会同志未作什么反响,我自己也没来得及做深入的思考。经过几个月的思考和论证,我对这一观点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科技兴思”的必要性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思想政治工作走向现代化必须掌握它运用它。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强调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走“科技兴思”之路,依靠科技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0.
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通过对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研究,认为"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破坏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统一性。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其理由主要有:第一,该理论并不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而是从马克思思想的创立之初就已提出,并贯穿了马克思思想的整个发展历程;第二,它没有破坏唯物史观的统一性,二者在深层意义上是一致的;第三,"两种生产"之间是有机统一的,二者有机结合构成了马克思分析人类社会构成要素性质、特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方法,在现象具体层面,马克思正是将"两种生产"理论运用到分析史前社会和东方社会结构,才最终实现了其晚年思想的一次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1.
列维纳斯在胡塞尔、海德格尔思想的基础上,对西方哲学传统进行了猛烈的批评。他认为西方哲学本质上是"同者"哲学,具有内在的征服和暴力倾向,它呈现为对于对象"本质"的无限探求。同者的世界是一个不公平的世界,它的危害只能用"他者"的态度加以化解:社会是个人的多元化组合,不能够被归为总体同一性;面对"他者之脸",无限责任自然产生。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对政治哲学最重要的影响是给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多元主义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同志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将人本主义价值观与唯物主义本体论相结合,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的重要发展。它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抽象的人道主义,在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就是要在"人"与"物"的关系方面维持劳动付出与成果享受之间的平衡,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以集体主义来统率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从巴门尼德始,古希腊哲学开始确立了有别于经验科学的哲学自身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对象.柏拉图进一步将形而上学的对象与"崇高"结合起来.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而上学的"崇高"既表现在研究对象的超越性(神性),又体现在形而上学这门学科自身的性质上,即实现了人的理性自由.其后的哲学家几乎都是沿着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规定而建构各自的哲学体系的,只是建构"崇高"的方式不同.海德格尔切中地揭示了形而上学的"崇高"源于人的本性的超越性;马克思则从根基上揭示了现实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创造性)是形而上学"崇高"性的现实根源.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在其理论体系中虽有变动但无断裂。从一种层次论的角度,通过对马克思"实处世界"中的"道德生活""理论世界"中的"道德思想"和"理想世界"中"道德追求"的探讨,研究道德思想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底蕴式存在。在早期马克思那里,所谓的道德评价和道德谴责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非专门有意识地去做,涉及的道德含义也是一般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创立唯物史观时期及以后,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一直是隐含在整体理论背后的价值原则;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道德评价是更深层次的道德评价,包含了深刻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念。这一理论延续体现了道德理想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底蕴式存在。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21,(12)
"他者"和"自我"是相对立的。在公共管理中,公共管理者只有在具有本我意识和本我行动能力的前提下,公共管理中的"他者"才有存在的意义。由于现阶段公共管理法制化和民主化不健全,与公民之间沟通交流渠道不畅通,不能准确了解公民的利益所在和真实的需求,在政策人类学的视角下,从目前所处的困境入手,公共管理者要到"他者"中寻求解决方案,要准确捕捉发现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人民群众内在要求,通过"他者"绕道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从而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将他者性理论融入公共管理中是符合中国特色的,他者性即为群众性,政策人类学他者性视角下的公共管理的过程即为群众路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向了前进。这些新的理论成果不但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种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的关系,而且这些成果之间也是一种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的关系。在这些理论成果中,科学发展观具有标志性意义,处于首要和统领的地位,而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是把这些成果联系和统一起来的一个重要纽带。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和核心价值取向,不但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而且是其他理论创新成果的本质与核心,它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凝聚、提炼和升华,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20,(6)
"知"与"行"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王阳明的知行观揭示了"知"与"行"之间的联系,本文主要对"知行合一"思想进行探讨和分析,在梳理"知行合一"思想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和分析,最终从历史影响、社会意义和方法指引探究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于亚莉  班荣学  赵荣 《理论导刊》2012,(4):105-106,109
乡土文学翻译是文学文化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浮躁》作为著名乡土文学作品之一,其英译本不仅传达了原作的"思想"与"风味",而且在翻译策略与方法的运用上体现出一种杂和倾向。由此可以看出,"翻译即意译",归化和异化策略、直译与意译方法本无优劣之分,二者相辅相承,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关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八个统一"论述从存在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层面总结概括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经验。"八个统一"强调了我国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必须具有时代性,在把握当代意识形态斗争问题的基础上将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既要有所批判又要有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双向引导,消解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信任危机,从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关系;在实现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尊重被教育者需求的多样化和学习路径的多元性,从而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念和行为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中最有历史价值的部分。它既为中国社会发展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目标,又体现了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现代化要求。从对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上讲,它体现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统一,这就包含了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关系的命题。因而,民生主义是建立在进化论之上的、把现代化与社会主义融为一体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