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1 毫秒
1.
刘颖  张英魁 《行政论坛》2011,18(4):68-72
伴随中国政府模式的转型,公共服务的价值诉求势必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关注核心。基层政府作为直接面对人民大众的政府组织,其公务人员的公共伦理水平,将影响着其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与水平。尤其是在公共事务日益增多,信息公开以及大众诉求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行政环境变化的背景之下,公务人员的行为将直接面对更为繁多的大众审视与比以往更严苛的评判。所以,基层公务人员的职业伦理提升就成为公共行政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职业伦理教育必须转变原有的内涵于政治教育体系之中的窠臼,进行旧模式的革新,从泛化的职业伦理教育中独立出来,以职业风险教育为构成核心,构建适应中国基层政府现实的职业伦理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2.
转型社会中,各种新型人格利益层出不穷。但在人格利益转化为人格权上,却存在着利益泛化为权利以及权利的绝对化等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权利的确定中,不能有效运用法治思维进行新型人格权的塑造;另一方面,在权利的保护上,长期的“立法中心主义”造成诸多新型人格权利难以通过司法程序有效救济的僵局。所以,新型人格权的塑造及其保护必须诉诸“司法中心主义”的立场转换,并把新型人格权利的自然权利属性和伦理价值诉求变为可予以司法救济的法治诉求。此过程主要表现为裁决中的法律方法运用。如通过法律解释方法探寻案件裁判的法律依据;通过利益衡量方法明确权利泛化及冲突的权衡标准;以及通过法律修辞方法拨开笼罩在典型人格利益纠纷案上的权力或道德修辞迷雾。  相似文献   

3.
屈美琳 《学理论》2014,(6):111-112
胡适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学者之一,他一生致力于用实用主义改善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和家庭伦理。胡适的实用主义伦理思想比较全面地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和道德诉求,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民族资产积极伦理思想趋于完善的标志。以追求个人权利自由为核心的政治伦理是其改革思想的重点,也是我们研究其实用主义伦理思想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组织化或制度化过程,公共管理本身具有非常强的伦理意蕴,其管理行为、权力运行、政策制定及制度安排或多或少地都从伦理那里获得了公共治理的道义支持和伦理合法性。公共管理严密的结构性也决定了其伦理诉求的有机性,制度伦理、政策伦理和职业伦理共同构成了公共管理的基本伦理体系,并在效率、正义、责任和和谐等价值准则的引导下,发挥着规范、选择、引导和维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行政论坛》2015,(6):14-18
网络话语是一个虚拟和现实交相呼应的空间环境中的话语传播模式,是社会大众表达利益诉求和彰显自身权利,并在排斥异己语言和扩散自己话语体系过程中,形成对某一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支配与控制权力。权利和权力的双重彰显是网络话语权的最基本构成和最典型特色。当下网络话语权存在网络话语的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双向失衡的严重问题。引导网络舆论,疏导网络舆情,必须在畅通与监管网络话语权利、约束与规范网络话语权力中,构建网络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表明,共同富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理论与价值理论的有机统一,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历史主体的价值选择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共产党道德价值观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公平的伦理正当性诉求、正义的伦理合法性诉求以及幸福的道德目标诉求是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伦理诉求。塑造新时期的政治伦理价值理念、打造新时期的经济伦理道德体系、形成新时期的社会伦理价值氛围,是推进共同富裕由理想走向现实的三条伦理价值进路。  相似文献   

7.
争取人民不受支配的道德权利,是民主革命前期毛泽东主要伦理思想,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法律途径,策略性地在军阀统治中争取道德权利;二是深入调查和辨析革命善恶,动员争取道德权利的农民革命运动;三是从正反两面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民士兵正确对待争取到的道德权利;四是进行军队民主主义的伦理改造,规范士兵的道德权利和伦理生活。  相似文献   

8.
正当防卫条款的实施环境和实施主体影响正当防卫的实践样态。目前,我国正当防卫制度存在司法实践与立法规范有距离、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割裂的问题,涉及立法、司法及话语三个维度。通过对立法规范、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本质进行探寻可知:我国正当防卫立法规范采取的是以国家和公共利益为重的社会主义叙事模式,学术话语青睐以个人权利为重的自由主义叙述,而大众话语则倾向用情理和道德话语来讨论这一问题。正当防卫新实践通过综合各类价值,在既采取权利话语,又兼顾情理考量的基础上,将不同叙事模式统合于公共利益的价值底色之中,凸显了我国解决正当防卫问题独有的伦理逻辑、行动逻辑和事理逻辑。  相似文献   

9.
王俞璎 《学理论》2014,(7):81-82
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一辆马车,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受到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我国的消费领域出现了异化现象,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消费问题不仅仅属于经济领域,还涉及伦理领域。针对当前中国消费领域涉及的伦理问题,分析消费伦理问题出现的成因,进而提出重新构建消费伦理的诉求,最后在寻求解决消费伦理问题上遵循的原则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应当是各个群体利益关系协调的社会.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离不开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我国现阶段利益表达机制中各群体的利益诉求意识参差不齐,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及效果差异较大,应该强化弱势群体、中势群体的诉求意识,实现平等的表达权利,并建立畅通的表达渠道,使各个群体能够畅通、理性地表达利益诉求,并在党和政府的政策中得到回应.  相似文献   

11.
法律正义:和谐社会的伦理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美玲 《理论探索》2006,(3):144-146
人类文明史表明,真正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和谐社会应当追求法律正义,法律正义是和谐社会必然的伦理诉求。由此应从三个层次来加以阐明:第一,和谐社会为何要追求法律正义?即和谐社会对法律正义伦理诉求的必要性;第二,和谐社会能否追求法律正义?即和谐社会对法律正义伦理诉求的可能性;第三,和谐社会如何追求法律正义?即和谐社会对法律正义伦理诉求的具体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林庆 《行政论坛》2010,17(3):44-46
公共行政不仅应当追求科学化,还应该恪守道德的原则。行政伦理是对行政活动的道德审查。行政伦理的设定是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基于中国“自律诉求”传统行政文化的制度困境、西方官僚制的伦理困境分析,新时期我国行政伦理诉求的路径应包括道德的制度安排和个体德性的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13.
民生问题的政治伦理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哲学的视角看,民生是由一系列公民权利组成的权利集合,民生不是政府对公民的恩赐而是公民对政府的权利诉求.关注民生是政府伦理的底线,是政府应尽的职责.民生问题的真正解决不能依靠临时性救济,而必须在民主政治的体制之下,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博弈机制、利益保护机制,以制度化的途径确保所有公民都拥有社会普遍认可的有尊严的生活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我国儿童早期照顾领域存在照顾责任公私分担失衡、照顾资源分布不均、照顾劳动性别分工和代际分工不合理等现象,亟待公共政策干预。立足我国现实,以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理论作为伦理基础,可提出儿童早期照顾政策的伦理依据,即以保障儿童与母亲权利为核心原则,以保障父母工作-家庭平衡、祖辈老年权益为辅助原则。在政策分析中,首先基于政策网络模型,阐述政策行动者的网络定位及他们在网络间的互动关系,厘清不同行动者之间的资源与权力交换机制;然后利用图尔敏结构模型,提出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政策方案,并最终形成旨在保障儿童和照顾者权利、促进家庭和社会发展的我国儿童早期照顾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5.
把政党伦理与党的建设结合进行研究,结合政党伦理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三个基本的诉求,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中不符合政党伦理的地方,最后提出了政党伦理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6.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校车服务供给面临种种公共理性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政府对校车服务供给程度的认识分歧、农民参与校车决策的制度障碍、校车市场的供需矛盾、校车服务的效率和公平难以兼顾、校车政策的执行偏差。借助于公共理性分析框架,农村校车服务若要实现有效供给,必须重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差异性与异质性。在政策讨论和对话的基础上,各方利益主体建构起公共理性的理念,为政府的权力理性、农民的意见表达和学生的伦理诉求尽可能提供各种可行渠道,最终实现农村校车服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法律逻辑与大众逻辑之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逻辑蕴涵了"法治"与"合法"的元叙事,建立在法律概念、知识、规则、原理等基础上,以法律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呈现理性化、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大众逻辑蕴涵了"民主"与"正当"的元叙事,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与直观感受,涉及对利益的算计、对事物的非专业感受与情感波动,呈现情绪化、理想化和普泛化的倾向。法律逻辑与大众逻辑在现实中的博弈,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法官法条主义"与"大众法律情怀"之间的区隔。法律与公平正义应是同构的,合法性只能说明法律上有限的理由,正当性则从人类更高的价值来说明法律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法律作为使人类行为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根本基础在于大众的愿望诉求,要关注和回应社会的需要,把大众权利作为构成社会关系和法律秩序的本位性要素,从而构建理念形态、制度形态和实践形态意义上的法治文明。  相似文献   

18.
为援助贫困大学生使其完成学业,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但是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除要给予物质帮助外,更要在心理、情感、思想道德等方面对其进行伦理关怀,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和优良品质的形成,而且有利于整个社会和谐的伦理关系构建。  相似文献   

19.
黄斌 《理论导刊》2013,(9):49-52
对现实世界的道德关注与社会批判,是马克思政治理论的显著特征。因教条化、"科学化"和庸俗化理解而质疑马克思政治伦理的存在,不仅背离了马克思学说的本真精神,更遮蔽了人们对马克思政治伦理的认识。作为无产阶级政治道德的呈现,马克思的政治伦理在本质上是制度伦理。对旧世界政治制度的道德批判、对经验事实的辩证思考和对伦理理想实现途径的谋求,构成了马克思政治伦理的问题视域,也体现了马克思学说"批判旧世界建构新世界"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20.
大学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伦理关系,理应遵循人际伦理关系中的精神伦理、情感伦理与生活伦理旨趣。但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大学师生关系的本质受到工具化、线性化、功利化的价值驱使,使其应有的伦理旨趣被扭曲,导致师生交往的心灵阻隔,影响师生的公民身份认同。建构起对话性的大学师生交往关系,是回归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也是实现大学教育成人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