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钱聪 《学理论》2013,(16):17-18
马克思在对进化与革命关系科学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革命"。邓小平将改革称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二次革命",深刻剖析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可能性及必要性,将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范畴,并就改革的"革命性"及其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做出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革命运动提供的"革命逻辑"。这一"革命逻辑"的叙事包括三个逻辑环节:第一个逻辑环节是提供作为革命依据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即《宣言》对共产主义革命的"原理铺垫";第二个逻辑环节是马克思恩格斯判定资产阶级自身是不会完成所谓的"改良",更不会主动放弃资产阶级统治,因此只能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即《宣言》对资产阶级展开的"质疑争辩";第三个逻辑环节是革命作为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唯一手段,这一革命只能由作为真正的"普遍阶级"即无产阶级作为社会历史发展主体才是可能的,即《宣言》对形形色色社会主义思潮的"流派批判"。  相似文献   

3.
(一)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在本文中一般把它们统称为社会党)的思想体系的总称。这个名称是从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即“社会民主主义”演变来的,而后者的含义本身又有一个发展过程。因此,为了理解今天的民主社会主义,有必要简单地回顾一下历史上的社会民主主义的起源和变化。社会民主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欧洲1848年革命时期,那时还没有独立的工人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主义者同盟成员参加了德国的民主派,作为它的左翼提出彻底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为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的策略。在这  相似文献   

4.
以"告别革命论"为代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对于"革命"话语的当代价值问题作出回应。从意识形态转型视角来看,现代资产阶级主观遮蔽意识形态的革命本质和意识形态功能的转变导致了"革命话语"的式微。但是,"革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不只是指政治革命,其更深刻的内涵是指变革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场社会革命。对于当今中国来说,应该防止陷入"改革非革命"的形而上学思维范式,积极对"革命话语"进行时代性转换,既不能主观地抛弃"革命话语"及其价值旨向,也不能教条主义地照搬过去的"革命话语"。  相似文献   

5.
深刻理解把握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辩证关系,是新时代谋划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的基本前提。勇于自我革命与进行社会革命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统筹推进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以下简称"两个革命"),不断完成历史任务、一步步实现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清醒自觉协同推进"两个革命",就必须保持革命精神和斗志,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加强党自身的革命性锻造。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本质上是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力量。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与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对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制度创新、实践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的新特征与新趋势,立足新科技革命创新与发展社会主义,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第二次革命"的方式,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全面更新和超越,成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先行者和主要代表。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飞跃性发展,起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实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谓从传统到现代之"现代",不是一般的时间概念上的"现代",也不仅仅是走出"苏联模式"困境的"现代",而是现代化意义上的"现代"。  相似文献   

8.
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革命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自我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其目标是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推进社会革命符合历史规律地向前发展,又不断在社会革命中推进自我革命,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政治逻辑和实践逻辑。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守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革命情怀,凸显了党以自我革命精神破解“历史周期率”的坚定决心和制胜秘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勇于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政治品质。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0,(1)
要把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落到实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在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统一的认识。全面依法治国意味着国家治理目标的深刻革命,传统国家治理目标是追求礼教秩序",公平正义"的现代国家治理目标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全面依法治国蕴含着国家治理理念的深刻革命。传统社会"德主刑辅"的国家治理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理念主张"权利本位"。全面依法治国标志着国家治理方式的深刻革命。传统治理方式依赖行政手段和人治思维,现代治理方式依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相似文献   

10.
巴迪欧作为当代独树一帜的左翼哲学家,其理论思考的出发点在于:如何在后现代氛围下重新召唤出激进哲学和激进政治而不诉诸各种本质主义的幽灵。为此,他提出"真理程序"和"减法政治"的概念,试图在反对作为"大写的一"的真理观的同时,重新举起普遍真理的大旗,并在反思20世纪革命政治的基础上重启共产主义观念的"第三个世纪"。  相似文献   

11.
波兰"共产主义后继党"即由原执政的波兰统一工人党改建而来的波兰社会民主党。该党及以其为主体改组而成的民主左派联盟党,于1993年—1997年、2001年—2005年两次执政,成为波兰可与右翼势力相抗衡的最重要的左翼政治力量。但2005年以来,民主左派联盟党在两次议会选举中遭遇惨败,处于边缘化地位。回顾其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一以贯之的要求,而勇于自我革命,既是我们党鲜明的品格、最大的优势,也是实现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关键。勇于自我革命之于党的政治建设,既是目标、也是手段。从"窑洞之问"到"两个革命",从百年革命的"事实""规律"到"规范",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中把握勇于自我革命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价值与形态,不断增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3.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如果以"社会"概念为视点来透析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变革,我们发现,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社会"概念是马克思在对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双重超越"中建构起来的崭新而独特的整体理论视角."社会"概念已经成为进入并探索马克思哲学的"网上纽结",因而从学理上厘清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思想来源,应是理论研究的前提所在.  相似文献   

14.
对于苏联模式的崩溃,右翼学者和部分左翼人士都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卡利尼科斯对此并不认同。他分析指出,左翼和右翼之所以达成错误共识,是因为将斯大林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等同,而在现实中,斯大林主义由于外部环境的压力最终走向了"反革命"。卡利尼科斯试图通过进一步将苏联模式界定为资本主义的一种变体,以此彻底将其与社会主义的失败隔离开来。虽然卡利尼科斯对苏联模式的独特界定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苏东剧变的不利影响,也为我们认识苏联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但它的分析与苏联模式的实际性质不相符合,所产生的理论后果也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了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动态的实现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邓小平理论中"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发展过程所要实现的目标提了出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革命"概念在其思想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同时也饱受误解与争议。在其语境中,革命不只是流血暴力,革命不等于保守改革,革命不一定一蹴而就,革命不应该尘封告别。产生误解与争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马克思革命理论的大众化难题产生的理论隔阂,也有改良主义传统的观念纠葛造成的思维定势,还有20世纪错误革命的经验教训引发的实践反思。拨开迷雾,回归经典,可以从革命的真正主体、革命的存在形式以及革命的目标旨向三个维度来把握马克思"革命"概念的精神内核,其理论具有历史性、现实性和社会性的特征。新时代,要将革命精神熔铸于思想解放、将革命理想贯彻于伟大征程、将革命事业融入于党的建设,继续谱写好马克思"革命"理论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价值观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目的性、合理性、正义性所做的根本的理论概括和论证。《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价值和最高目标,并从价值观上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和正义性、合理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必然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价值指向。坚持这一根本价值指向,才能够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8.
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科学社会主义",关键是搞清楚它的科学性。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为理论依据,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的最高目标和实质是普遍的人的解放,并找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和形式;它是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和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既善于利用必要的过渡形式和中间环节,也善于采取不同的革命形式和斗争手段。后发展国家可能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证明,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走一条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本国国情的科学的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罢工成为工人运动在政治和组织上自我认同的核心。俄国1905年革命之后,在革命方法及总罢工经验对于西欧国家是否适用的问题上,第二国际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形成了左中右三派,其中中派力量以奥地利马克思主义为代表,把暴力革命当作"防御性"手段,把议会斗争推向工人运动前台的思潮甚嚣尘上。但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团体的瓦解以及社会民主党政治实践的彻底失败告诉我们:偏离马克思主义本真意涵的所谓"中间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20.
浅析“乌托邦革命”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的对立赵巍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曾经提出,由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这两个伟大的发现,马克思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也就是说,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