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及其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其理论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理论构成是:一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观;三是持续稳定、注重效益的经济发展观;四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发展观;五是经济社会协调的发展观。邓小平可持续发展论述显示了其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前瞻性及可持续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迎来了一个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把握住时代脉搏,搞好经济宣传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我们认为,这次经济高速发展,必将不同于以往靠贷款、生产资料的多投入、粗放经营式的增长,而是以高科技领先,集约经营,走注重经济效益之路。因此,搞好经济宣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但不等于经济增长。在当代,作为时代精神的的一种反映,发展应当采取以人为本的综合发展或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包括以下内涵:一是在物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中,注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带动和促进物的发展,使物的发展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推进人的发展服务;二是在经济、社会、文化和人的发展关系中,注重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反对片面发展;三是在当前发展、长远发展和局部发展、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走出几个理论误区○杨作书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当前经济生活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是要从只注重增加投资,铺新摊子,上新项目,转到着重靠利用现有基础、充分挖掘潜力上来;二是要从主要靠增加物质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到...  相似文献   

5.
创业投资,又称风险投资,是把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危险的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以取得高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大量理论研究资料显示:从长远的角度看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推动力量,不是资本投入(积累)和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而是...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我省农业发展迅速、成就瞩目,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特别是1996年粮食总产量在经过多年徘徊后,一举突破百亿公斤大关,达到105亿公斤,畜禽、果品蔬菜产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收入突破1500元。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重人、财、物的投入,不注重科技投入、投入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劳动生产率低、粗放经营的方式普遍存在,从而…  相似文献   

7.
蔡玉胜 《行政论坛》2011,18(4):95-99
后危机时期可持续增长既要承担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受到严重冲击,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企业融资难度增大,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难度加大,资源与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等带来的压力;也面临着外部经济持续复苏有利于可持续增长,以内需拉动替代投资拉动增加发展契机,世界贸易格局变动带来新机遇,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体系重构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低碳经济发展带来新经济增长点等发展机遇。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来自于以扩大居民需求为重点,促进增长模式转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新型城市化为载体,探寻增长的源泉;以区域整合为手段,推动区域有序增长;以低碳经济为方向,开启新增长点;以政府职能创新为保障,推动转换发展方式。而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大幅增加居民收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型城市化建设,推动区域良性开发,加大低碳经济的推广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给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未来20年的奋斗目标。因此,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吸收现代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合理内核,通过深入研究所有制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探索未来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度变迁路径,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初探王文烂发展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主题。邓小平反复强调了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他所强调的发展并非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系统的全面的发展,它包括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历史使命;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必然途径。它的快慢,直接影响到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进程;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袁元 《瞭望》2006,(50)
重构央地关系成为近年我国督察制度和督察体系建设的重要背景“更注重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相协调,而非只在经济领域单兵突进”,无疑是2006年中国经济领域制度建设的突出特点。这其中,既包括与经济体制相匹配的一系列制度建设的完善和深化,也包括针对改革发展现实进行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2.
论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制度障碍及其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消费既是循环经济的基础,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着企业生产目标与可持续消费目标不一致、生产能力与可持续消费能力不匹配,资源回收产业与可持续消费不适应等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克服这些障碍的关键是制度建设,包括将资源和环境成本内化的价格制度、生产者和消费者责任延伸制度、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激励制度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命题不仅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一致,也与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相符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注重制度的创新和精神战线的整合,抑制并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经济能力和效率的协调与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采用广东省1978-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协整分析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广东省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产生长期稳定的均衡作用,并且研发人员和研发投入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基于这一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和建议,从而使财政科技投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求知》2016,(5)
正国家行政学院张孝德教授在2月16日光明网"理论频道"撰文归纳说明"十个更加"。一是在推动经济发展上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从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转变的同时,也面临着从粗放式增长向追求高质量的集约式增长转变。二是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  相似文献   

16.
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在对社会保障水平发展系数诠释的基础上,对社会保障水平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初期,社会保障水平增长普遍慢于经济的增长,社会保障能充分发挥其基本功能;在社会保障制度的高度发达乃至危机时期,社会保障水平增长普遍快于经济的增长,而社会保障水平增长过度会产生不良的社会经济影响;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时期,社会保障水平增长回落,又恢复到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状态。近年来,我国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增长同经济增长基本适应,而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长波动性较大,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主要是因为农村社会保障缺乏稳定的制度安排。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点应是:一方面加强对城市社会保障水平增长的适度控制;另一方面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景云祥 《党政论坛》2012,(17):16-18
寻找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是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与转型升级的战略性话题。寻找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是中国经济处于转型背景下进行的,转型的客观要求决定了经济可持续增长动力源探寻的基本方向。当代中国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诸如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负担过重等。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繁荣农村经济 ,就要增加农民收入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城镇化进程 ,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相似文献   

19.
关于建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拴民 《学理论》2009,(5):125-126
社会保障觎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和谐社会的“减震阀”和“安全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和模武选择,格须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等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模式选择上应该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在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上坚持与时俱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20.
卫生投入结构、健康发展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生投入通过促进健康发展进而影响经济增长,而这种影响既有数量效应,更有结构效应,本文侧重分析了卫生投入结构因素对健康发展及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1993—2007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单位(以下简称省份)面板数据协整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卫生投入主体存在结构失衡问题,个人比例过高,而公共比例偏低,这不仅短期内直接降低了民众健康保障能力和福利水平,构成了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负效应,而且对长期经济增长能力和增长方式转型也构成深远影响。所以,基于改善民生健康福利与实施人力资本发展战略的双重目标要求,新医改应重视卫生投入结构的优化发展,当前特别要减轻过重的个人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