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谈“比”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人生的快乐和痛苦是比出来的。细想想,这话颇有道理。有位盲人,性格开朗,生活愉快。有人问他:“作为盲人,你不感到痛苦吗?”他笑着回答:“我痛苦什么呢?和聋子相比,我能听见声音;和哑巴相比,我能说话;和下肢瘫痪的人相比,我能行  相似文献   

2.
对号莫入座     
我在一家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杂文,没想到居然有人对号入座。有位朋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一看就知道,写的是我们单位张××。”还有的同事对我说:“你那篇杂文写的就是我们单位李××。”有位诤友打电话提醒我:“你要当心,我们单位×××看了你写的那篇杂文很恼火,说你写的是他,侵犯他的名誉权,准备找你打官司!”我真感到莫名其妙,哭笑不得,一篇文章怎么有这么多人来对号入座呢?再一想,这也许是智极生蠢,心中有鬼的人是神经过敏,疑神疑鬼,这也不奇怪。一个座位,让谁坐呢?这倒把我难住了。当初我写那篇文章并未想到这些,这是节外生枝,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杂文这东西,有人爱,有人怕,也有人恨;杂文作者也如此。杂文被人公认是匕首、投枪、银针,就必然要刺  相似文献   

3.
明 朝的郑王宣在其《昨非庵日纂》中 ,记下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时 ,王旦(溢文正)家里雇了一个养马、牵马的人。此人每天控制马让王旦骑 ,王旦只见他的背面 ,没看过他的脸面。当他干满年限临行前 ,去向王旦告别。王旦问 :“你养马、牵马有几年了?”回答说 :“五年了。”王旦又问 :“我怎么不认识你?”这个控马卒没做任何解释 ,转身就离开了王旦。当他离开时 ,王旦看到了背面 ,立刻认准了这个人。王旦赶紧叫住他 ,说 :“你就是我的控马人!”于是 ,赠给他很多东西。事过境迁 ,道理并没完全有过时。一般地说 ,现在的一些领导对身边的人比…  相似文献   

4.
如何举行记者招待会?我主张第一开场白要短。但开场白要开宗明义,把兴趣勾起来,我觉得就达到目的了。第二,重在答问。记者问的问题,我回答了,有价值,他肯定报。在记者招待会以前,你一定要想到,记者到你这个省、这个市来,他有什么问题?一定要想清楚他可能会提出什么问题,他关心什么问题。我在新  相似文献   

5.
鲁人徙越     
春秋时期有一名鲁国人,身怀编织麻鞋的技艺,他的妻子会织白绢,他们想迁移到越国去谋生。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到越国去,一定会困厄的。”鲁国人听了,问什么原因,那个人说:“你编织的麻鞋是让人穿着走路的,可越国人都赤脚行走;你  相似文献   

6.
心静好读书     
周佩红 《慈善》2020,(2):62-62
这是我很久以来想做的一件事:在安静的环境下读自己想读的书,要是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想,就写下来——别去考虑词句的表达和安排,以及别人看了会怎么想。也就是说,自由。自由地读、想、写、说。就像一个终于浮出海面的人,他会珍惜无边的新鲜空气、云朵、天。他会大口呼吸,而不考虑这呼吸的样子是否优雅。  相似文献   

7.
别看咱们搞政工的在一些人眼里地位不高,可一旦做错了什么,说错了什么,你准会听到有人说:“瞧他,还是个搞政工的呢!”再比如,时下停薪留职、辞职“下海”、搞第二职业之类堪称时尚,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可要是有一天,一位搞政工的也去摆起了地摊,喔,那可了不得啦,“他怎么也干上这个了……”免不了满城风雨,议论纷纷。这里且不多说人们对政工人员的偏见问题,更不想评价“下海”、“二职”的是非得失。只是想说,在人们的观念中,政工人员就是有别于一般人,人们总要把他们看得更高些,要求也更严些;或  相似文献   

8.
甲:你怎么会答应参加休闲读物的座谈?这类读物你很少看,能谈出什么来呢? 乙:这你就不懂了。比如一个基本上吃素的人,你让他谈鸡鸭鱼肉,肯定能谈得津津有味;若是让一个吃腻了山珍海味的人去谈,就谈不出什么味道来了。你看,休闲读物看的人那么多,却没人为它说些什么,这是什么道理?我看得少,倒认为要有个积极的态度。因为我想,一个国家总要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据说,有一天庄子去见鲁哀公。鲁哀公很瞧不起庄子,便对庄子说:“鲁国可以说是儒士的天下,但是很少有人信奉先生的学说。”庄子却不以为然地说:“鲁国真正的儒士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鲁哀公接着又说:“全鲁国之人都穿儒服,怎么能说人少呢?”庄子又回答说:“我听说过,儒士当中如果戴圆帽子的,了解天时;穿方形鞋子的,知道地理。不过,我觉得,如果你有某种学问或技术,不一定要穿什么特殊的服装才能显示出来。其实,穿起特殊的服装并不一定就有某种学问或特长。如果你想检验一下儒人的真假,不防向全国发出一道命令:没有儒士…  相似文献   

10.
人生是什么?回答有各式各样的,但最多的是“我要怎么样,我要办什么事,我将成为什么人”这类回答。这类回答也对,只是回答者换了一个命题: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目的不能说不重要,目的决定了人  相似文献   

11.
林说 《瞭望》2001,(28)
近日,与一位担任领导职务的老同志闲聊,他说有些人看他已五十四五了,还整天忙忙碌碌地工作,就对他说,你蜡头不高了,怎么还这么干呢?他回答说:“蜡头不高也要燃烧到底,不能半途而废。”这种“蜡头不高燃到底”的精神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12.
参观者没有参观到的东西 我经常在各地跑,遇到参观过苏南乡镇工业的人,总要打听一下他有什么感想?发现有什么新招?在甘肃省的一个县里,一位参观者对我说:“人家(苏南)那厂房,那设备,我们怎么能同人家比?”我问他:“你了解他们当初是怎么干的吗?”答:“这个嘛,没有了解。”陕北的一位参观者对我说:“我  相似文献   

13.
我父亲方先觉是个纯粹的军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不懂政治。他这个人很豪爽,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因此得罪不少人。人家给他起了个名字叫“方大炮”,就因为他敢讲话,不顾后果。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到陕西进行“三农问题”调研,当他来到勉县周家山镇留旗营村,村民纷纷涌上前同总书记握手,他询问一个女村民:“你是这个村子里的吗?”女村民回答:“我是来走亲戚的,看看女儿。”“我也一样,也是来走亲戚的,”胡锦涛笑着说,“我是来看望乡亲们的。”村民们高兴地鼓起掌来。  相似文献   

15.
一傅众咻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宋国大臣戴不胜为使宋君受国人拥戴,很希望他明礼义,做善事。因无良策,便向孟子请教。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让你的君王做善事吗?我先问你一个问题。有个楚国大夫在这想让他的儿子学会讲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教他呢? 戴不胜回答说:“让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干扰他,这样,尽管天天鞭打他,逼他学会齐国话,也是办不到的;要是把他领到齐国临淄城中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住上几年,那么你就是天天鞭打他,逼他讲楚国话,也是办不到  相似文献   

16.
柳枢 《党政论坛》2014,(22):53-53
来丹麦旅游,在哥本哈根一下飞机,接我的朋友就说要请我吃一顿丹麦大餐。但在酒店住下后,朋友却把我带到了酒店的健身房,然后说:“今天你想吃什么就完全靠自己了。”我不理解,我吃什么和健身房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有一则笑话,说是一个能够“点石成金”的神仙,想到人间找个不贪财的人,度他成仙,结果遍寻不见。最后遇到一人,神仙指着石头对他说:“我把这些石头点成金子给你用,怎么样?”这人摇了摇头。神仙以为他嫌小,又指着更大的石头说:“那就点这个?”哪知此人还是摇头。仙翁心中暗喜:“总算找到一个不贪财的了!”便准备度他成仙。但为慎重起见,神仙又进一步试探道:“你大小金子都不要,到底要什么?”这人此时才露出真相:“我别样都不要,只要老神仙点石成金的这个手指头。”神仙当然不会慷慨到把自己的手指掰下来送人。可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掰”下自己的“手指头”送人的傻事却屡有发生。  相似文献   

18.
孔蔑和宓子贱都是孔子的学生,两人一起离开师门,出外做官。一次,孔子去看望孔蔑,问:“你从政以来有什么收获吗?”孔蔑说:“没有什么收获,却有三样损失:公务繁杂,穷于应付,以前学的东西派不上用场,都快忘光了;俸禄微薄,处处节俭,人家却以为我吝啬,连亲戚都疏远了;做官的人言谈举止都要象点样子,不能随随便便、嘻嘻哈哈,结果朋友也很少往来了。”孔子听了闷闷不乐,又去看望宓子贱,问:“你从政以来有什么损失吗?”宓子贱回答:“没有什么损失,却有三样收获:学过的知  相似文献   

19.
新德里专电 近日笔者问一位印度商人:“你觉得贵国的经济改革进行得如何?”他想了想,回答说:“生意比以前好做了。” 他说:“以前从孟买飞往新德里的班机上坐满了到中央各部去办事的公司职员,现在少多了。”他的话使我想起不久前印度报纸上登的一篇特写,题为《从  相似文献   

20.
毛志成 《民主》2004,(7):42-42
一数载前我患了重病,某老友在我病榻前抚慰我,说了这样一段恭维之言:“你是好人,据我所知凡是别人要求你去办的事,去说的话,你从来没有拒绝过。”我闻之颇多怅然。因为他对我的赞誉,活活勾勒出一个十足庸人的模样。一个人若是从来、始终没有拒绝过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口号,什么行为,这个人一定是庸人,甚而是小人、奸人。而他本人又注定时时与祸事为伴,任何自夸的福气都是假的,是对他不幸、不良的一种粉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