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已经步入了崭新的网络时代,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大量不和谐因素使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面对网络舆论危机,各级政府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与网民展开理性的对话,进行有效沟通,对网络舆论危机的消解将大有裨益。遵循沟通的特点及其规律,政府应当在树立以网民为本的沟通理念、增强网络危机的沟通技能、提高网民的沟通能力、培植网络危机沟通的中介力量以及推进网络危机沟通的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构建起有效的网络危机沟通机制,在新的高度上重构政府与公众间合作与信任的关系,促进网络舆论危机的顺利解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网络问政本质上是公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实现参政议政的新型民主形式。它在推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网络问政中存在的互联网技术不完善、网民的非理性表达、政府运用网络问政的能力不强和网络问政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途径——规范网络问政技术平台,加强网民意识的培养,加强政府应对网络问政的能力,完善网络问政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3.
网民的政治心理及其调适——从网络新闻跟帖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网络新闻跟帖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网民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政治理性在不断增强,民主与监督的心理取向十分明显,但也表现出明显的非理性政治宣泄心理。因此,应加大对网民政治参与的引导,培育稳健而积极的政治心理:塑造网民的公共理性,培养网民的网络公共精神、宽容与妥协精神;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疏导网民政治参与心理;强化政府的回应性和官民互动性,增强网民的政治功效感。  相似文献   

4.
网络水军的反民主危害及其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互联网政治发展过程中,网络水军对民主进程产生了较大危害,主要表现在干扰政府决策、绑架民意、压制少数群体等方面。我们可以采取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措施对其进行规制,前者主要是针对网络水军危害程度和样态的不同而适用不同法律制度,后者则包括普及民主观念、提升网民信息素质和加强媒体行业自律等方面。这两种措施的结合能够针对网络水军的反民主危害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网络监督是公民借助网络平台和技术实现政治参与和反腐倡廉的生动体现。近年来网络监督的力量和作用日益凸显,成为体制内反腐败的重要补充。但是,网络监督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包括对网络监督的认识误区、网民非理性引发的网络暴力、网络监督的机制制度不健全以及快速处理网络信息的技术瓶颈等,成为影响网络监督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要从理性认识网络监督,积极培育网民公共理性,完善机制制度和加快技术创新等方面采取合力性措施推动网络监督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网络反腐的深层困境及其化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反腐"作为反腐的"神兵利器",成为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一股强大的"自下而上"的"倒逼"力量,为中国反腐倡廉带来正能量,有利于揭露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营造预防腐败和防止腐败扩散的氛围,加强官员和公民的廉洁自律。但是网络反腐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缺乏法律制度保障、缺乏一定的理性、具有偶然性、缺乏代表性、缺乏隐秘性等困境,因此,必须加强网络反腐立法、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健全网络反腐机制、增强网民道德自律,这样才能把网络反腐打造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7.
基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双重性的政府回应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世界上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网络政治参与已经成为我国公民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网络政治参与改变了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效能。同时,也带来了网络伦理缺失、非法参与扩大以及非理性参与等诸多问题,网络政治参与的双重效应对政府回应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刚性网络法制的规范、柔性网络伦理的生成、网络道德监控机制的约束以及政府对市民社会的推动等是政府回应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正负面效应,促进其理性、有序、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手段。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其向人类政治生活领域的渗透,一种新的政治参与方式——网络政治参与勃然兴起,它在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对待这个问题,既不能一味地鼓励推崇或放任自流,也不能简单地强调限制和管控,而应通过规范政治参与行为、拓展电子政务平台、筑牢网络舆论宣传主阵地、健全政府与网民的有效沟通机制等举措,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民主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9.
吉鹏 《理论导刊》2023,(7):60-67
网络空间政治认同是在网络这一新的空间场域中,网民个人以及网络虚拟群体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系统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网络空间的形成有力拓展了政治认同建构的空间维度,其特定的话语传播方式为价值认同生成提供了重要支撑,网络空间政治情感传递加速了政治认同的生成,多渠道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政治认同的建构路径。然而,网络空间政治认同建构也面临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动摇政治认同根基、浅表性思维方式弱化网民理性政治认知、认同主体的圈层化加剧政治认同的分化、网络空间制度建设的滞后性影响政治认同的效果等多重困境。鉴于此,应增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地位,提升网民的政治认知与道德素养,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政治文化,完善网络空间法规与制度建设,从而凝聚网络空间共同体意识,持续增强民众的向心力。  相似文献   

10.
以有序的政治参与化解信访难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平 《行政论坛》2014,(2):30-35
信访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制度安排,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表现形式。政治参与理论警示我们,不同的参与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只有有序的公民政治参与才符合政治稳定的要求。当前中国信访参与陷入了种种困境,以政治参与的视角透视其成因,包括政治制度化水平低、相关法律制度不规范不健全、官本位与传统"清官"情结的影响、上访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鉴于此,提升中国政治制度化水平、完善法律引导、大力发展政治参与型文化,同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网络信访、社会组织参与等新形式就成为化解信访难题,引导公民信访参与有序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孟鸿  李玉华 《理论探索》2012,(4):107-110
在网络谣言防治方面,一些国家如德国、美国、英国等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成功经验,为我国的网络谣言防治提供了以下启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防治网络谣言提供法制保障;建立健全辟谣信息发布机制,确保信息及时、充分公开;以网络技术创新为抓手,提升技术监管能力;通过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网民的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意识。  相似文献   

12.
陈宇  叶兴艺 《学理论》2012,(10):65-66
政治心理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有着新的内涵和外延,大学生网民的政治心理是其中一种很重要的表现形式,由于它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政府应合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而尽量避免其消极影响。针对普通大学生网民,应塑造其公共理性;针对政府内部,应建立健全网络管理运行机制;针对互联网,应合理发挥其中介作用。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对大学生网民政治心理进行调适,使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网民对于信息的判断力和辨别力是有限的。网络谣言的生存环境由网络谣言、信息接收者、网络媒体和政府自身构成。网络谣言的能量释放是剧烈的:一是危害政府权威,制造识别难题;二是异化话语权,扰乱社会生活;三是制造社会热点,提高社会风险。网络谣言的治理路径如下:进行民主架构,培育公共意识;提升媒体责任,增加证伪路径;促进行政管理创新,提升政府公信力;建立联动机制,坚决执行并完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是网络反腐的助推力,赋予其独特的优势,吸纳民意表达,达到监督和约束政府腐败行为的目标。以20122015年较有影响的10个网络反腐案件为依托,从案件共性、多参与主体互动、"舆论诉诸"式过程三个维度分析网络反腐运行逻辑。相对于传统反腐模式,网络反腐存在着技术、道德、法律和制度上的困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社会工程,需要在公共权力运行的体制内部通过技术标准化、网民理性化、法律规范化、制度有序化等途径,不断提高网络反腐的科学化水平,促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5.
基于"网民社会意识调查"的相关数据,探讨媒体使用偏好对青年网民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日常情境下,青年网民的官方媒体使用偏好会对其政治信任产生正面的影响作用,而社交媒体使用偏好的影响并不显著,对青年政治信任具有负面影响的是海外媒体使用偏好;在突发事件中,媒体使用偏好对青年政治信任的影响出现两极分化效应,官方媒体使用偏好越强,青年网民的政治信任程度越高,而社交媒体与海外媒体使用偏好则会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青年网络表达参与的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升他们对基层政府的信任水平。网络时代媒体使用偏好是影响青年政治信任的关键因素,这为数字政府治理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求知》2012,(11):48-48
王垄、张扩振在《学术界》2012年第9期撰文指出,政府对待网络民意存在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网络民意能够成为规范政府行为、实现良好治理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又担心网络民意失序,不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这一矛盾心态源于网民的双重属性:它既有真实性、草根性的优势,又有非理性、偏颇性的不足。通过对网络民意困境的原因所做的理论解读和现实分析可知,为了使网络民意有序化发展.政府应当从培养理性网民、拓展民意表达渠道、强化信息公开、柔化网络民意引导等四个方面进行制度建设。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虚拟社会和真实世界是网络政治兴起的两个维度。网络社会的虚拟性要求培育网民公民意识、整合公共网站资源、破解信息利益割据,规范、净化和平衡网络政治信息流;同时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治理,发挥政府、网络媒体、非政府组织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作用。网络政治的真实性要求从预警力、判断力、处理力、反思力入手全面提升政府的网络政治回应力,并注重提升政府官员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创新政府网络政治回应机制,建立政府网络政治回应评价系统和网络政治回应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时代政府与公民关系应是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被授权与授权的关系、以公民意识觉醒为基础的治理与自治的关系、以政民良性沟通为特征的合作性伙伴关系以及以网络监督常态化为特征的被监督与监督的关系.但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政府忽视公众需求,过度干预社会;公民意识薄弱,公共利益代表缺位;政民缺乏良好的沟通,政府公信力缺失等.因此,需要从社会、公民与政府三个层面改善政府与公民关系:公民要培育自身的公共精神、理性参与政治生活;社会要大力培育建立社会激励机制、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政府要大力推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完善网上信息公开制度、健全社会安全阀制度.  相似文献   

19.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困境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6,(2):59-62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舆论诉求主要是利益表达、社会情绪表达、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社会抗争。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们能便捷地获取信息,更加自由地发表言论;另一方面,舆论环境复杂化、科层制的政府结构与扁平化的互联网结构的不适应性、自媒体场域中负面情绪易放大、自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等因素,也使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陷入一定困境。为此,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要更新理念,以"善治"取代"管制";注重与公众的沟通,搭建政府与公众网络对话平台;加快自媒体监管立法,培养理性网民;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提高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及时回应,掌握舆情处理主动权。  相似文献   

20.
完善和健全的政治沟通机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当前我国政治沟通机制在沟通主体、沟通过程和政治信息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与构建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要以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价值追求,以通畅而多元的政治沟通机制为路径选择,从沟通主体、法律制度和形式创新等方面完善政治沟通机制,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