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理论》2020,(2)
消灭阶级压迫阶级剥削,才能消灭贫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做出尖锐的批判,并揭露资本主义国家贫困的表现及贫困产生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中国扶贫治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反贫困道路,并在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的精准扶贫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贡献,其特点和优势在于精准识别分类帮扶、扶贫主体多元联动、增强扶贫造血机能,不断推动我国扶贫事业持续稳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少荣 《理论探讨》2006,1(1):46-48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立阶段主要内容有:资本主义制度是贫困的根源;消灭剥削制度是反贫困的根本途径;反贫困的目标是消灭贫困,实现人类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发展阶段的主要创新点有:贫困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摆脱贫困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反贫困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反贫困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20,(6)
《共产党宣言》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困问题的产生、表现及根源,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并且指出了无产阶级如何进行反贫困斗争、解决贫困问题,为当今中国反贫困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价值指引。我们要深入学习《共产党宣言》中的反贫困思想,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人民性,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构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贫困问题,国家初步建立了涵括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在内的城市反贫困制度法律体系。但是这一制度法律体系还不够系统完善,还存在城市反贫困主体单一、社会参与有限的问题,尚未建立系统完备、保障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全国统一的城市反贫困法律体系。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贫困、制度贫困和法律贫困是致使产生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反贫困工作管理机制,解决反贫困制度建设滞后和立法不规范的问题,科学规划、统筹规范反贫困工作,形成以宪法为基本依据、以《反贫困法》为核心、以《社会保障法》等相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为支撑的反贫困法律体系,强化城市反贫困权利救济和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提升城市反贫困制度化、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社会资本水平低加剧贫困产生,提升社会资本水平将起到反贫困之效.我国民族地区社会资本水平偏低,加剧了普遍的贫困,为此,要大力提高民族地区的社会资本水平,促进反贫困进程.四川藏区是我国民族地区一个典型的社会资本水平偏低,贫困问题严重的地区,应对四川藏区或类似四川藏区的民族地区构建和完善利于反贫困的正式组织与制度,提高结构社会资本水平;积极推进利于反贫困的非正式组织建设,提高关系社会资本水平;扬弃民族文化,建设利于反贫困的非正式制度,提高认知社会资本水平,有效推进反贫困进程.  相似文献   

6.
王兴黔 《学理论》2011,(26):22-23
贫困是一直以来伴随人类的社会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贫困的形成各有差异。但反贫困则是亘古不变的。在公正和责任、利益的引导下,我们应该意识到,贫困是必须消除的,而反贫困也会是今后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社会本质里的公平正义、人的本质中的道德责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相互利益等方面对反贫困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外反贫困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秀 《学理论》2011,(14):73-74
贫困是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发达国家的反贫困措施有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及社会救助制度、实行区域开发和社会发展政策和实施由政府组织、企业及公益机构具体执行的各种反贫困计划等。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的措施有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培训和促进就业等。国外反贫困的经验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具有深邃的理论根基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华传统小康理念以及共产党人不懈的初心追求构成坚实的理论之源。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派生于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在脱贫攻坚的制度保障、价值取向、科学谋划、人文底蕴层面彰显其清晰的逻辑理路与丰富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传统。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消费主义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认异化消费为人在资本制造的虚假需要下对异化劳动的补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异化消费的批判以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分析起点,探明资本主义制度是异化消费的逻辑必然;以批判人的需求异化为逻辑中介,判明异化消费是一种异化的主体存在方式;以人的存在方式重构为价值旨归,指明微观层面在于价值观念革新、重建人的需要理论、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宏观层面在于社会结构变革、用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理论兼具批判和重构的逻辑理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1,(6)
中国共产党在反贫困的百年历程中对贫困问题进行了反复探索,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道路,提出开发扶贫、救助扶贫、精准扶贫,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反贫困理论,彰显了人民立场、时代精神和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理论启发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奠定了反贫困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确保了反贫困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提供了反贫困的根本方法,各方力量的广泛动员构建了反贫困的完整体系,广大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构筑了反贫困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贫困问题的历史分析与三十年反贫困的社会巨变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历史问题之一.中国的贫困问题由来已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贫困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30年,我党在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既有成功经验,又有沉痛教训.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反贫困理论与反贫困实践不断产生重大突破的30年,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的30年.中国30年反贫困的伟大成就,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贫困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贫困的度量是识别反贫困对象、确定反贫困目标和评价反贫困效果的基础.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力求从我国实际出发,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农村新阶段反贫困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模型以云南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为2003年云南78个重点扶持贫困县整体仍处于贫困状态,贫困的基础厚重,贫困农民的经济能力和生活质量处于提高中的低水平,反贫困的任务依然是持久和艰巨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中介作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开始了中国化进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在哲学上主要体现为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反贫困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进一步中国化,就必须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正确处理好历史已然、现实应然与将来必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实现理论抽象、逻辑概括与实践具体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与时俱进中的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建梅  胡亚杰 《学理论》2009,(12):20-2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提出的,其研究对象是个体的人,其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在加强教育方面,列宁和毛泽东丰富了其内涵;在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方面,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实践中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极少数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人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中国紧迫需要的”,要“回过头来再补课”,主张引进“资本主义思想、理论、意识形态。”如果不这样做,就是“超越”历史阶段,就是“公开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究竟是谁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进程的论述?这是需要澄清的。按照“补课”说的观点,人类社会只能按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顺序渐进。只有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才能进入社会主义。其实,此说既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历史上,日耳曼人  相似文献   

16.
范宇 《学理论》2009,(11):31-32
本文从多个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内涵做了完整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在物质财富更加富足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现实意义,将它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来赢得人们的支持,并用它来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制度,提醒人们对所处的境遇的认识,进而触及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王磊  李晓南 《理论探索》2011,(4):91-94,98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仅定位于满足城市贫困群体基本生存需要和维护社会稳定两个方面,使得城市低保目标出现偏差。为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低保反贫困功能,必须矫正城市低保目标偏差,建立积极的、生存与发展并举的综合性贫困治理目标。为此,城市低保应实现满足低保对象基本生活需要、社会稳定、社会公平、社会效率和社会融合五项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关系可以用"房屋模型"来阐释。在新的目标定位下,城市低保在未来应重点做好保障低保对象充分享有救助权利,提高低保对象自立能力以及消除社会排斥,实现社会融合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江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重大发展,对于我们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冯旺舟 《学理论》2024,(1):24-27
“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围绕“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主题“,政治马克思主义”构建了“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在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新社会运动和当代西方左派思潮的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近代西方学者的财产理论、当代西方左派学者的现代性思想等。“政治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围绕资本主义起源、全球化、民族国家和国际关系、超越资本主义等问题展开了论述,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有助于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也对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剖析和批判。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物与物的关系所遮蔽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和拜物教思维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和平等的虚假性,并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了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为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观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