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分析,三种主要政治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下的政治行为决定着男女同龄退休政策改革的过程和结果:制度因素,包括宪法的原则性规定、行政决策制度、妇联组织的地位与参与方式等;利益因素,女干部、女工人及以男性为主体的决策部门所具有的不同利益;观念因素,在社会发展背景下利益各方对性别平等和退休年龄关系的理解也即对实现男女平等途径的不同认识。由于社会性别观念的深入、社会性别主流化在我国的发展及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问题和养老问题等常量的变化,男女同龄退休政策的改革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董桂曼 《学理论》2013,(8):277-278
男女两性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作用不同,导致他们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诸多差异,这些差异也反映到不同性别群体的思想行为活动中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握这种性别群体的心理差异,根据这种差异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入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而且也带来了不同的法律和规則、不同的文化、思维和生活方式等。由于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这些必将与传统的中国文化发生碰撞。传统的中国文化在这种碰撞申会有许多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之处,从而形成一定的障碍。正确认识中国文化在接受世界文化冲击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从而取精华去糟粕,使中国文化更加优秀,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动力,而非障碍。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中日益形成的农耕文化。马克思主义则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从本质上是实践思维方式。但是由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具有高度的相通性,文化也必然具有高度的相通性。所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正是通过这些相通之处对接,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民群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上的认知障碍,奠定了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基础。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的深层理论契机。  相似文献   

5.
蔡慧玲 《学理论》2010,(24):43-44
社会性别(Gender)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社会形成的一个分析范畴,用以分析各国政策对男女不同的影响。文章通过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中国妇女的状况,认识到必须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中国妇女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视妇女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4,(27)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65年,我国在教育、婚恋、职业等诸方面都坚定不移地贯彻男女平等的思想,但男女在实际生活中还是不平等的,在职场、婚恋中女性处于明显的弱势,尤其是在两性关系中不平等现象更为普遍。归根结底,两性关系不和谐的背后是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因为只有真正的平等才能真正和谐。探究性别不平等的原因,发现观念是造成两性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受传统文化、家庭氛围、周围环境和自己接触信息等的影响,女性形成了自己的观念:弱势、依赖、不独立等,这些观念最终导致性别不再平等。  相似文献   

7.
全球范围内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政治地位性别差距问题。造成政治性别差距的显性因素已经随着历史发展过程的推进而逐渐破除,但是形成政治地位上性别差距的隐性因素如文化、制度和人自身仍然在实践中大量存在,需要进一步关注和研究。去除我国女性政治发展边缘化隐性因素的关键在于:通过多种方式尤其是在媒体传播中增强社会性别意识,创造有利的文化舆论环境;公共政策尤其是党政干部的培养选拔要防止产生无意识损害女性群体政治权利的问题;女性领导者自身增强职业发展规划意识,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相似文献   

8.
构建公正公平的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女性的参与。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参政女性与参政男性,以及其它职业女性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其职业生涯发展特点,并从个体心理、组织、性别文化和社会支持体系四个方面剖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期为参政女性和我国政府行政部门职业生涯发展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平 《学理论》2012,(14):67-68
应对方式(Copingstyle)是指个体应对挫折时采取的不同策略和方法。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因素有性别、年级、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等。在这些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应对方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化作为新兴技术文化,在语言形式、价值观念上和传统文化存在差异,以至发生冲突,网络文化中民族间的文化传统冲突也会时有发生。分析来看,存在方式不同、目标指向相异、依存基础有别,时代价值偏差等因素是造成二者冲突的根源所在。同时,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又各有长处,各取所长、融合发展是二者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1.
文化作为一种行为模式,它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历史背景都会造就出不同形态的文化模式来。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体学校的师生员工是活动在大学校园内的比较独特的社会群体,由于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所接受的训练及其职业活动的特点,使他们形成了比较独特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而使他们成为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殊文化群体。而校园文化正是这个特殊文化群体在对个体或群体主体价值的思考认识过程中兴起的。大学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决定于特定条件下的社会存在,并受…  相似文献   

12.
信息社会全媒体传播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传播主体角色与作用的变化在深层意义上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在政治、经济、精神等不同层面的价值意蕴代表着丰富的社会功能。在全媒体传播思维下,廉洁文化传播效果的提升有赖于传播载体的创新及培育方式与传播范式的变革。廉洁文化的价值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进一步促进全媒体时代传播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次调查发现在接触网络的情况、对网络教育资源的认识程度、网络教育信息资源、软硬件资源四个维度中,重庆市普通中学学生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男女性别的差异;不同生源所在地学生的差异;不同学校差异;学生文化程度差异。  相似文献   

14.
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是接收多种道德观资源并在自身中调适的过程。通常每个人都会接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道德教育,并且在自身中对这些道德观念进行比较、反思,这就形成了道德观建构的四个不同场域。不同的道德教育场域在一个人成长的不同时期所发挥的功能也不同。只有深刻把握人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把握不同场域的教育在道德观建构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按照德性发育发展的规律"顺势而为",道德教育才能成为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造就个性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培养这样的新人中,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生活方式是个综合概念,它概括的是人们所有生活领域(如在劳动、消费、政治、精神文化、家庭及日常生活领域)活动的形式和行为的特征。这些领域的活动方式对个性发展有着各自的功能,本文仅就闲暇时间利用的活动方式与青年个性发展的关系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信息时代的公安机关,预防和打击犯罪方式(警务作战方式)正发生着重大变化,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深入融合到现实警务当中的结果,也是公安系统从金盾工程建设以来所取得巨大成效的彰显。配合实现这些变化所需,公安警务作战方式将呈现出以下特点:精确作战、主动进攻作战、非接触作战、警种一体化作战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都受着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推动,具有外源性显著的特点,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两个联系紧密又相互区别的历史进程。在这些转变进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因素或杂然并存,或互相排斥,或批判继承。因而,民族文化的变迁过程,是个既有冲突又有融合,既有传承又有发展的过程。从社会和文化交织变革的角度解读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有利于深入了解社会转型中人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变,引导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价值是文化的灵魂.文化价值决定人们的政治生活方式,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形成、特征、变迁和发展方向.异质性和同构性是文化价值的两个根本属性.文化价值的异质性决定了不同国家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文化价值的同构性决定了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可以互相借鉴.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中国的文化价值出发,不能照搬别国的政治体制,但可以借鉴其中合理的成分.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是打造能够关住权力,尤其是执政党权力的笼子.要关住权力必须真正实行有限政治、票决政治、阳光政治和法治政治.  相似文献   

19.
移民文化特征是指因人口迁移而为特定的地域、人群及其文化品质带来的特殊表征。移民文化特征首先体现在作为迁移主体的人身上,表现为迁移活动所引起的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心态和文化趣味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和汇集后,便形成某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样式。深圳文化因其人口构成而呈现出明显的移民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冯红 《学理论》2014,(3):127-128
纵观我国封建王朝的历史,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一,唐朝不仅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社会对外开放力度较大,而且法律中也体现出男女因性别差异而采用不同的制度,尤其体现在刑罚执行的方面。在认真研读《唐律疏议》的基础上,结合唐朝时期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深入展开刑罚制度中有关男女性别差异的相关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