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治心理学是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政治学与心理学领域中共有现象进行研究的交叉学科,并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学科之间的双向互动与交互影响。政治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人格特质、政治态度与选举和政治认知心理与行为为研究焦点的三个阶段,并在运用理论、描述与实证三种研究范式的基础上,从个体、群体与组织、社会与国家以及文化四个层面形成了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未来我国政治心理学发展应当遵循的学科建设与交叉合作相结合、国际融合与本土构建相结合和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三个原则构想。  相似文献   

2.
当今时代,网络以其平等参与、虚拟情境、瞬间扩散、交互性强等特征,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与工作方式,也成为部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以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研究青年官兵心理行为特点,深刻把握其思维发展规律和社会化规律,优化教育内容及形式,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教育形式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化发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根本使命,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永恒命题。目的与规律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科学化的前提,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科学化的基础,交叉与独立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科学化的关键,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科学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作为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中总结凝练的执政模式与标志性政治话语,“民心政治”缘起于传统中国民本思想,却又与民本政治、民意政治相区别。通过解析中国国家治理场景中的“民心政治”,可以发现,民心是中国民众政治心理各要素的总括性概念,是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的话语表述。在政治现实中,党和政府通过实践“民心政治”赢得民心,从而持续生产政治合法性。“民心政治”的研究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测量与呈现当代中国民众的政治心理,更准确地理解当代中国政治中某些政府行为的内在意涵,进而为政治心理学基础理论和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创新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政治学和心理学对群体心理的关注由来已久,但政治学理论的建构大多忽视了群体作为社会基本结构的事实,心理学学科也呈现出个体化的明显特征.随着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群体生活或人们的群体性存在已然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群体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必不可少.在现实政治中,处于政治与社会体系中的群体不仅是重要的政治与社会主体,它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过程.现代社会以群体为基础的社会现象的大量存在和发展,使得任何社会都无法承受忽视群体心理的风险.政治心理学领域中常见的群体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些特定群体如移民(包括国内移民)、少数民族等,以及某些社会运动和群体行动.在急剧变革的社会中,暂时性群体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或是政治行为最为活跃的群体,并因与大量群体性事件的突然爆发有关而尤其值得关注.当政治心理学将关注的焦点转向群体心理时,政治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资源意义和价值也更为突出了.  相似文献   

6.
在广大后发国家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民主与效能往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实行民主,就有可能损害政府的效能;提高政府的效能,又可能需要压制民主。这种冲突根源干发展中国家在其政治发展过程所不可避免的三大矛盾: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及政治与经济的失衡。  相似文献   

7.
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自卑、依赖和实惠等心理,加上毕业生常外出实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缺位现象。因此,需要运用心理学规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形式,结合思政理论课和"潜课程"的作用,进一步做好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季岐卫  焦岚 《学理论》2015,(5):249-250
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早在互联网刚刚兴起之时,就有研究者率先开展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研究,此后,相关的研究不断得到深入和强化。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其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则势必理应得到充分的反思性考察,也只有在充分反思的基础上,才能据以展开实践的探索。解决措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心理学前提;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实现与新网络平台的动态平衡发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全员协作的立体体系。  相似文献   

9.
回溯20世纪80年代至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进展分为初步探索、全面探索和发展三个阶段,具体研究分析和评介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以及其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及体系等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的理论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理论分野问题、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体系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背景及其思想渊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认为,在西方虽早有人尝试通过分析文化因素来解释政治现象,但专门的政治文化研究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政治学界慢慢地兴起。首先,政治文化的研究是随着对民主及其过程的认识不断深化而兴起的,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民主的乐观情绪与现实并不相符,对此,美国政治学家们放宽了眼光,深入到政治现象背后研究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民主制度的影响,许多其他社会科学家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进行研究,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资源。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比较政治学的迅速发展是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直接学科背景。政治文化研究的思想渊源主要是韦伯—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和文化人类学及心理分析理论。政治文化研究在如下方面超越了前人:其一,提出了“政治文化”概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新角度;其二,突破了以往文化研究中的文化同质性假定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关于政治心理的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过程中,高度重视新型政治文化的建设。他从“政治—心理”的视角出发,对其所处时代的政治实践,对政治活动中表现的心理现象及其与政治过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政治心理思想  相似文献   

12.
徐瑶 《学理论》2013,(18):5-6
罗伯特·杰维斯是一位著述颇丰的西方国际关系学者,始终坚持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运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中,希望通过对微观层次的行为体的心理分析,更深入地了解国际关系中安全困境的实质,找到国家间冲突的实质及解决方法。其中,他于1976年出版的《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一书全面阐述了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成为国际政治研究中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作。首先简单介绍了《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扫描了该书有关国际政治中认知心理研究的成果,最后对这一理论作为一种研究国际冲突的方法具有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袁建华  雷新花 《学理论》2009,(14):165-166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决定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探究情感互动教学模式。情感互动教学模式是以情感教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包括认知冲突模式、情感体验内化模式、知识自我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14.
政治教育就是通过影响教育对象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来获取政治支持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为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必须充分发挥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和主导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方面突出政治主题,推动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在发展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过程中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的政治参与渠道,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传统政治参与方式无法超越的优越性,它有助于人们及时表达政治见解,释放,情感情绪;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调整政策,化解矛盾,从而实现政府与公民的有效沟通,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政治的稳定。但是,网络政治参与也对我溺的民主机制和社会政治稳定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才能趋利避害,保诞杜会的政治稳定.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习现代心理学知识,充分把握人们心理活动规律,结合运用心理融通和疏导方法,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多年来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努力研究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期“本刊特稿”专栏特刊发王开忠同志关于重视心理学知识运用的理论文章和上海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构筑“大众心理工程”的探索经验,以期对大家有所启发。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同志和单位在运用心理学知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不断产生新成果,创造新经验。  相似文献   

17.
宗春丽 《学理论》2013,(20):22-23
政治发展是西方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其与政治现代化和社会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的政治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政治发展进行解释和研究。其中阿尔蒙德的政治发展理论以结构功能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结构分化解释各种政治体系的政治发展,揭示结构分化是走向人类自由民主的共同规律。阿尔蒙德结构分化的政治发展理论对当代中国实现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的启示意义。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政治结构分化发展;提高执政党和政府能力,促进政治功能的实现;扩大政治结构和角色的自主程度,建立畅通的公民参政渠道。  相似文献   

18.
高朝凯 《理论导刊》2024,(3):56-61+109
政治认同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情感倾向深刻影响着政治体系成员的政治行为,而心理与行为的二元分离却无法确保体系成员在行为上始终忠诚于政治体系。当前的政治认同研究陷入只强调内心认同而忽视外在行为的研究误区。“政治接纳”的出场为政治认同研究摆脱这一误区提供了新的出路。“政治接纳”作为一种政治认同基础上的外化行为,主要由制度接纳、价值接纳、政策接纳和过程接纳等核心要素构成,并具有增强政治合法性、维护政治稳定、提升政策执行效率以及促进政治民主与监督等诸多功能。相较于政治认同而言,“政治接纳”在强调内在心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外在行为对政治体系的实质性影响,在理论上克服了政治认同的心理偏好,并有效兼顾了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从而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程。在日益丰富的政治参与研究中,一直缺失针对民众政治参与观念的系统研究,且不了解民众对于政治参与的理解、情感和认同倾向。文章从认知、情感和认同等三个维度,系统构建中国民众政治参与观的概念框架与测量工具,并利用系统性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研究发现:在参与认知方面,与研究者主要从民众影响政府决策角度的界定不同,民众多从其与政府互动的双重视角理解政治参与;在参与情感方面,民众的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都偏低;在参与认同方面,对公民行动、接触型参与和沟通型参与的认同度较高,但对抗争型参与的认同度较低。借助潜在剖面分析方法,验证了民众参与观类型学的理论模型,发现同时存在“传统臣民”“依附主义者”“潜在抗争者”“准公民”“模范公民”等五种观念类型。总体而言,参与型文化正在中国民众中形成,但与政治参与观发展的理想状态仍有落差。这些研究发现,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观、推动政治行为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如下四个在逻辑顺序上递进的、连续统一的环节:一是政治信息传播,即政治共同体内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各种政治文化信息的过程。二是政治观念内化,即社会个体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行为过程,加工、转化政治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获得的政治信息,完善政治人格、充实政治自我、更新政治观念的过程。三是政治态度演进。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态度产生的直接动因,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与政治社会化是直接同一的,政治态度的演进过程伴随政治社会化纵向发展的全过程。四是贯穿个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由于社会个体的内在因素、政治社会化群体和组织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将呈现出阶段性。上述四个环节各自又可分为若干个彼此间内在相联的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