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色主题旅游,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四川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融合发展潜力大,但在开发模式、市场化程度、专业人才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在国家和政府高度重视、旅游环境利好和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等情况下,面对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红色旅游资源整合难度大的挑战,四川红色旅游应创新融合发展模式,深化内涵式发展,加大对人才和投资主体的支持力度,拓宽红色旅游宣传推广渠道等,真正实现四川红色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兴起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消费需求的客观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革命老区实现旅游惠民、兴旅富民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旅游内涵及两者之间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福建发展红色旅游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深入探讨了福建省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融合性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提出促进福建省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融合性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增强陕西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展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陕西省内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陕西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把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情感,带动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红色旅游开发和谐共生的视角,在陕西省内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与红色旅游发展的认知基础上,对增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展示进行策略分析,以期对陕西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展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武夷山具有在红色旅游景区开展体育旅游的各项条件,有助于对旅游者进行革命传统励志教育和适应性能力训练。在探讨红色旅游、体育旅游及其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武夷山红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不利因素,提出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西部,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央要求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机遇下,如何开发、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深远的意义。开发利用信阳市红色文化应从六个方面入手:加强三市旅游合作,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提高整体旅游竞争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旅游进入问题;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优化组合,突出重点,推出精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大别山地区红色旅游的知名度;结合丰富的绿色资源,打造信阳市红绿结合的旅游景观。  相似文献   

6.
贵州红色旅游发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及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群众开展学习、参观旅游的主体性旅游活动。作为革命老区的贵州,其红色旅游较之于全国各地,应更具特色与风格,这主要突出在以长征文化为代表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客观的旅游资源和具体的区域为基础。旅游产品谱系是在特定区域中旅游产品类型与具体产品项目组合而成的层次性系统。单一旅游产品对旅游者的持续引力是不断衰减的,区域旅游产品必须是一种组合产品。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州东北部地区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品位高,具有独特性、垄断性和集中性的特点。赣州红色旅游谱系开发在于通过增加产品深度和延长产品宽度的方式,完善产品结构,建立以红色旅游产品为主导的旅游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时刻,在旅途中不忘先烈与国耻的李大钊烈士,尤其值得我们永久怀念。他酷爱并提倡旅游,注重在旅途中接受红色体验,在反思中成长为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早期我党的北方领袖;随着他自己也成为先烈,他的革命经历自然是中共党史上宝贵的首笔财富、红色旅游的首批遗迹。李大钊同志不愧为革命史的丰碑、当代红色旅游的经典品牌,允为中国红色旅游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9.
黎平"红色旅游"与侗族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着力打造红色旅游产业既能够为黎平县跨越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可以为其它县(市)发展红色旅游经济提供范例。黎平红色旅游开发对推动全州"红色旅游联盟"的形成与发展,促进我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湖南的红色旅游在政府主导下,凭借独特的资源优势迅速发展起来,并形成了相当的产业规模,但在开发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要解决红色旅游地区人才缺乏、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的状况,需要不断地引进人才和加强各类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是指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救亡图存的革命斗争和建设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伟大的宝贵的革命精神极其载体,包含精神文化性、经济性、依附性和稀缺性四个特性。遵义是红色文化富集区,有诸多红色文化遗址,但是在传承红色文化上面遇到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接待资源不足,限制红色培训发展;红色资源发掘不足,影响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制约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因此,为走出困境实现红色文化更好推动经济发展,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加挂"遵义会议干部学院"牌子,打造红色传承新高地、深入发掘红色文化内涵,提升红色文化建设和加强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相结合,推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的旅游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旅游新业态正是旅游市场迎合人们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目前,我国正迎来红色旅游发展的新阶段。加快红色旅游新业态发展,是提升江西红色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大湘西红色旅游开发对当地的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工作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湘西红色旅游开发具有资源、特色和互补等优势,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推进大湘西红色旅游开发,一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二要大力整合相关资源,加强区域合作;三要进行多元化投资,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四要加强红色旅游人才培养,全面提高旅游行业整体素质;五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提高大湘西红色旅游知名度。  相似文献   

14.
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的融合发展,既能实现红色文化传承,又能实现绿色生态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探索生态文明框架下革命老区"红""绿"结合的双轮驱动发展道路,本文在调研分析遵义革命老区仁怀市长岗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革命老区在生态文明框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选择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振兴乡村的高度重视。而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扶贫举措和战略,旅游业又被称为"无烟产业",其在扶贫方面有着很强的优势。[1]通过选取山东省临朐县为研究对象,结合临朐县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良好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现状以及近年来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加快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不断开发新项目发展新业态等成效,深入剖析得出临朐县存在投入机制不健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旅游形式缺乏特色等问题。因此,贫困地区要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特色扶贫旅游资源开发、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以期为到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黎平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及自然资源是其最大的旅游优势。红色旅游作为丰富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对黎平县红色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能够明确红色旅游作为黎平县旅游业发展新增长点的可行性及未来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红色旅游的浪潮已席卷全国,作为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陕西应如何响应,跟上全国的步伐是我省面临的紧要课题。依据陕西红色旅游发展的现状,思考和制定陕西红色旅游的发展思路与保障措施,对打造陕西新的旅游王牌产品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甘孜州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传统旅游资源独特。同时,作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主要途径地之一,甘孜州红色旅游资源,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开发甘孜州红色旅游资源,应紧密结合甘孜州特有的地理特点、民族风情特点和历史文化特点,进一步丰富甘孜州旅游产业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文件中,明确表明国家需大力发展红色产业,配套完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全国掀起了一阵红色旅游风,红色旅游资源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红色旅游也是我省重要的旅游产品,已经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江西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建议,达到其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本的开发对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遵义市红色旅游人力资本开发存在的主要不足如从业人员开发不力、教育科研滞后、相关管理体制不完善等。有鉴于此,红色旅游应注重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调整薪酬体制;提高红色旅游教育科研水平;加强红色旅游景点所在地基层组织建设等,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