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民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尽管宪政的文化基础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但各国宪政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无不建基于各国的本土文化传统之上.回顾百年中国宪政史,自晚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来到1982年的宪法颁布,中国前后有十几部宪法,但这十几部宪法包括最近这部宪法都没有得到实施.然迄今宪政始终却未能在中华大地上实现.究其两者的原因,固有多端,然宪政文化之缺失乃为其深层次之原因.因此我们在推进当代中国宪政制度建设时,应当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宪政文化,改造传统文化,奠定宪政文化的文化基因;加强宪政理念的宣扬与宪政知识的传播,打造宪政制度实践的民情社会环境;推进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夯实宪政文化的经济基础;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和宪法精神,构建宪政文化的思想基础,以此来构建宪政文化进一步推进宪政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及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宪政建设模式是政府推进型的,而不是源于自身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宪政意识发展的自然结果.这导致了中国宪政文化的缺失.我国的传统经济模式--小农经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性善论及义务本位法律观与宪政的核心价值是偏离的.要建设宪政国家,必须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宪政文化的经济基础;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构建宪政文化的政治基础;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构建宪政文化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宪政建设不仅要有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可行的实施措施,更应以公民对宪政的理解和需求为基础,如此,宪政建设方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宪法保障,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因此,在中国当今宪政语境下,了解并加强对公民宪政需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宪政意识及宪法权威的树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定宪法并使之成为一国法律体系的核心,是指导各国法制建设的共同理念。但有宪法并不等于有宪政。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必须依宪法治国,提高宪政意识和树立宪法权威。而要提高宪政意识及树立宪法权威,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或书面,应当切实建立必要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5.
宪政意识是人民警察法律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政意识对警察队伍建设和正确执法至关重要。培植和增强人民警察的宪政意识,必须重视人民警察的宪法教育与学习、树立宪法至上的法律观念、强化警察的公仆观念与服务意识、注重警察执法的违宪监督和加强警察法律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推进我国宪政建设应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进一步完善现行宪法;二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四是建立健全宪法实施保障制度和机制;五是提高公民的宪政意识。  相似文献   

7.
塑造全民的法律信仰是实现国家法治的必由之路。我国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本应该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司法适用性,而实践中却往往成为“空中楼阁”。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没有在全民中养成宪法信仰。因此,养成公民的宪法信仰极为重要。这一法律活动是信仰主体和信仰对象的互动过程,既要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观念,又要制订出良好的宪法。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是一种趋势 ,并被写入宪法。但我国法治状况一直没有根本改变 ,析其原因是依法治国受到中国宪政文化的根本制约。中国宪政文化对宪政核心价值的偏离具有历史方面和文化方面的原因 ,其中误读是重要原因之一。法治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的分析 ,更能使我们进一步认清依法治国与宪政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已步入宪政建设之路。然而,当前国民宪政信仰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宪政信仰之于宪政建设的重要性,重点剖析了国民宪政信仰缺失的根源,并且从宪法信用、社会自治、新闻自由的角度提出了塑造国民宪政信仰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缺乏公民意识形成的宪政环境,相对于宪政国家公民意识形成的内发性,我国应在认识公民意识的内涵的基础上,着力于公民意识的培养,以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体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