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本质入手,指出因大学生自身的特定因素、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偏颇、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等,大学生身上呈现出爱国意识的弱化和行为偏差。从而提出要完善大学生爱国教育内容、优化大学生爱国教育的方式与方法等,以促使大学生能够理性爱国。  相似文献   

2.
论理性爱国主义的提出与弘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理性爱国主义是一种高级的、坚定的、成熟的、纯真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对狭隘的、非理性的爱国主义的超越.理性爱国主义是情感和理性的统一体,核心在理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把爱国主义从对爱国情感的直接描述提升为理性爱国主义,是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的迫切要求.是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总结,是赢得"战略机遇期"的客观要求.要大力弘扬理性爱国主义,必须深入开展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国民心态;把爱国情感与公民意识结合起来,有效引导公民的爱国行为;激发公民理性爱国的内在动能,把公民的爱国情感提升为公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3.
爱国行为既是理性爱国的主要体现,又是理性爱国教育与引导的基本着眼点。理性爱国应包含理智爱国和热情爱国两个不可分开的方面。对个人而言,道德要求激发爱国热情,是爱国行为的驱动力和更高要求;法律规范引导理智爱国,是爱国行为的界限标准。爱国主义的道德要求与法律规范成为约束爱国行为的两面维度,撑起理智与热情并存的爱国大旗。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青年爱国行为的教育与引导既要符合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要求,又应遵循它们各自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浅论当代青年爱国行为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当代青年的爱国行为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爱国行为的内在机制包括爱国认识、爱国情感、爱国意志、行为能力和习惯等。培养爱国行为的外部机制指行为教育、行为激励、行为引导和法律保障。将引发爱国行为的内外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当代青年爱国行为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五千多年来鼓舞和动员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爱国是体现在情感、思想、行动的相一致。应该说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有爱国之情的,但是,现实中又出现如西安打砸事件等极端的现象。这是爱国情感与爱国思想、行动的背离,明显体现出很多人虽然有深厚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但是在思想和行动层面经常出现"零"思维和"道德暴力"。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面对新任务、新形势、新问题,爱国主义并没有过时,我们要在坚持爱国主义的同时,研究开放式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路径,这对于抵制狭隘民族主义,拓展大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大学生理性爱国,凝聚大学生报国力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休闲生活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据已有文献及对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休闲的认知存在着偏差,在休闲目的、休闲方式和场所选择上出现了多元化的特点,总体的休闲生活质量并不高。需要加强对大学生休闲生活方面的相关教育,尤其要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理性的休闲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7.
简析当代大学生爱国观形成的认识误区,从认知、开导、内化、浸润、创新、担当的视角,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教育的主要路径,即在学懂弄通理论与明确责任使命中陶铸爱国魂,借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树爱国志,利用思政课厚植历史文化底蕴的爱国主义传统,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滋养爱国主义情感,巧借新媒体或影视作品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能,实现深厚家国情怀与宽广国际襟抱的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8.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应该朝着积极向上的方面进行引导,在教育和养成上下功夫。而抓好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必须从加强两课教学的时效性入手;从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法规、法制教育等方面着手;同时,另外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当代大学生在恋爱观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不当恋爱观的形成原因主要有:思想上的自由感和孤独感、独生子女的孤傲、任性的性格、西方思潮和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与学生恋爱观变化不相适应等。加强大学生恋爱观教育,要加强学生成才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健康的校园文化感染和教育学生;加强对女同学传统道德的教育,加强心理咨询教育,学会理性地控制自己。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爱国价值观和行动表现出一些新问题。正确的全球化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教育、理性爱国是爱国价值观教育需要加强的几个重要方面。提升大学生爱国价值观教育的质量需要在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努力改进。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情操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呼唤着人们为祖国而学习、创造、拼搏、奋斗,它陶冶人的性情,升华人格。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闭幕词中讲到;“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过程。”跨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伟大而神圣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爱国主义教育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任何时期的不容松懈的重要课题。目前,部分“90后”大学生中呈现出国家身份认同模糊,思想“非主流”,崇拜对象“去权威化”,爱国行为“抽象化”、“非理性”等群体性特点,因此加强“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感性与理性相互渗透,现实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策略上,要重视国情教育,强化国家认同感;“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结合,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榜样”与“偶像”相结合,着重整合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强调实践体验和情感升华。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爱国主义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爱国与否是最大的政治分野。对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只要是爱国,赞成祖国统一,即使不赞成社会主义制度的人也要积极争取团结。  相似文献   

14.
对爱国主义的正确解读建基于:准确把握爱国的"国"的内涵及爱国的主体身份,爱国主义才不会与狭隘的民族主义、伪爱国主义相混淆;在宪法、法律等制度框架内爱国,爱国主义才是理性的;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我们日常的自治生活中,才能培育出真实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之所以爱国,是因为这个"国"是建立在"健全的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为国人共谋安宁幸福之团体"。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群体迫切需要生命教育。要在高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创建以生命关怀为价值取向的校园文化,引导生命教育向低龄化发展,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生命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合互动。  相似文献   

16.
重大疫情应对中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应行之举,以宣传英雄模范、彰显制度优越、展现联防联控凝练大学生爱国之情;通过培养科学辩证思维、增强心理素质、关注疫情总结砥砺大学生的强国之志;鼓励大学生参与舆论监督、辟谣止谣、亲身参与疫情应对实践报国之行。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有机统一,是在重大疫情应对中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谈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理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有三:一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把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同人类社会进步、中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成为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渠道;三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议政的新平台。我国大学生网络议政呈现出主体共同性与特殊性并存、空间隐蔽性与开放性同在、方式公共性与个体性统一、心理理性与感性共存等特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时代背景、自身受教育程度高和心理年龄特征等成为他们网络议政的优势所在。同时,大学生网络议政影响具有双重性,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存。当前,应通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加强互联网法制建设,加强官方对大学生网络议政的引导与规范等来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网络议政行为。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基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空坐标,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爱国思想、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国家建设实践。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是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根基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情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牢牢抓住树立并弘扬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一认知基础,把握住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基石,坚持在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和爱国主义实践中理性爱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