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我国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制度存在的四方面弊端.在比较借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立法和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制度改革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应赋予辩方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启动权,对于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应规定明确的标准和次数限制,实行强制鉴定制度,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考试和执业资格考核制度,健全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等。  相似文献   

2.
2012年8月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增加规定了专家辅助人制度,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的鉴定意见或者专业问题提出意见。这一制度对于弥补鉴定制度的不足、提高鉴定人专业素质、保证庭审质证的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法律并未明确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司法实践会面临诸多问题。应明确专家辅助人的诉讼地位,以完善相关制度,增强可操作性,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3.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对司法鉴定问题作出几处修改:将"鉴定结论"改为"鉴定意见",确立了生物样本采集制度,对鉴定人之出庭范围、人身安全保护、拒不出庭后果作出具体规定,并增设有专门知识的人参与刑事诉讼制度。修改之处在转变盲目依赖鉴定的观念、增强鉴定质证、吸纳当事人主义合理因素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但有关生物样本采集程序以及鉴定人出庭效果等方面依然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4.
司法鉴定人的主体地位决定其是改善和健全现阶段司法鉴定制度的根本途径和关键环节。在当前司法实践中鉴定人出庭难、出庭率低等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弊病。高校司法鉴定人作为鉴定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推进鉴定理论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司法鉴定人以其身份之特殊性在当今司法鉴定领域承栽着特殊的意义,对其出庭等相关问题的妥善解决必将打开完善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制度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5.
我国司法鉴定制度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鉴定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安全机关、监狱、仲裁机关、当事人对案件立案前取证、诉讼、执行、仲裁过程中的专门技术、专门知识问题,委托有鉴定权的机构或鉴定人依法检验、评断的活动。按照我国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法的规定,司法鉴定结论是重要的证据之一,在诉讼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司法鉴定制度的立法滞后,以及部门经济利益驱使和社会腐败风气的影响,司法鉴定结论虚假的现象愈演愈烈。我国现行司法鉴定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为此,改革司法鉴定制度,依法实现司法公正,已成为…  相似文献   

6.
司法鉴定的启动是指由谁决定是否进行鉴定的问题。它是整个司法鉴定程序的起点,同时也是整个司法鉴定制度的核心。在分析我国现有法律对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的规定以及相关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刑事司法鉴定启动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域外法中对于刑事司法鉴定启动权分配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启动权重新配置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7.
司法鉴定是对不确定对象的认知和探究,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鉴定结论错误的风险不可避免。比较导致鉴定结论错误的主客观原因,很难通过鉴定结论错误的事实表现透析鉴定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因而通常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准确衡量鉴定人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加之目前我国司法鉴定的监管层面存在的疏漏,司法实践中凸显出的鉴定腐败问题、鉴定的久鉴不结等病症正在吞噬着鉴定的公益细胞,使这一重要诉讼制度存在偏位之虞。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风险管控,使司法鉴定保持公益化运作的本位。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的司法鉴定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即一个案件,多次鉴定,且鉴定结论之间相互矛盾,严重影响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笔者从鉴定模式、鉴定法规和鉴定实践三个方面分析了“矛盾鉴定”这一现象的原因,继而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对策,即创建新的司法鉴定模式、健全和完善司法鉴定法规、加强司法鉴定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刑事犯罪的科技化和智能化现象也日益增多,刑事司法鉴定对于探明案件真相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对鉴定制度做了一些修改,这些修改对于我国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此次修改并不彻底,不足以解决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自侦自鉴"、"多头鉴定"、"重复鉴定"问题。侦查机关的内设鉴定机构,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据有关实证调查分析,我国刑事诉讼中涉及的鉴定一般都是由侦查机关的内设鉴定机构作出的,而对侦查程序中司法鉴定的规制却少之又少。在侦查程序中,侦查机关占据主导地位,控辩双方的鉴定权配置不当,辩护方的权利受到制约。侦查机关的内设鉴定机构应当从侦查机构中剥离出来,建立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专门为刑事侦查服务的鉴定机构。  相似文献   

10.
司法鉴定是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司法鉴定意见与一般证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与国外司法鉴定意见证据属性审查制度相较,我国司法鉴定意见证据属性审查制度存有一定缺陷,应当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不论是英美法系的专家证人制度还是大陆法系的鉴定人制度,鉴定专家都需要出庭,并就鉴定结果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接受控辩双方的询问。而我国刑事诉讼中鉴定人不出庭,导致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无法受到有效的检验;而且在证据能力和证明的关系问题上,证据能力缺乏独立的品格,附属于法官对证据证明力的判断。未来我国需要从鉴定人出庭、鉴定结论的庭前开示、庭审的实质化,以及树立证据能力的独立品格等方面来彻底完善我国司法鉴定制度。  相似文献   

12.
文书司法鉴定实践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解决文书司法鉴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200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对司法鉴定活动中若干行为的管理等问题作了比较全面地规范,但还不够完善,如:文书司法鉴定人员资格授予无统一认定标准、当事人在文书司法鉴定中的参与权与监督权不足,法官对文书司法鉴定审查不够深入、鉴定人出庭作证和重新鉴定制度不规范等,为真正体现司法公正、公平与客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3.
司法鉴定制度作为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诉讼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司法鉴定制度存在较多问题,诸如法制不全、职责不清、鉴定缺乏标准化等。改革的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司法鉴定的体制、设立鉴定人制度、改革鉴定程序的启动、规定鉴定场所和鉴定期限、建立鉴定人员出庭制、统一鉴定标准。  相似文献   

14.
司法鉴定人作为司法鉴定工作的具体实施主体,在整个司法鉴定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司法鉴定人制度还不完善,在法鉴定人的诉讼地位,司法鉴定人的资格取得,司法鉴定人的权利和义务,司法鉴定人的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与不足。因此,应尽快完善司法鉴定人制度,以适应现代诉讼活动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事司法鉴定权由公检法机关主导,当事人仅有申请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的权利。这种鉴定权配置方式导致刑事司法公正性不足、效率低下以及权威性缺失的困境。与我国刑事诉讼模式的转型格格不入。借鉴域外经验,我国刑事司法鉴定权配置应以公正高效权威为目标,赋予辩方司法鉴定启动权、保留侦控机关自行启动鉴定权、限制限制法官的鉴定启动权以及建立鉴定处分的司法审查制度,逐步形成与我国刑事诉讼模式相契合的刑事司法鉴定权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刑事鉴定制度的改革中,应该坚持公安机关的刑事鉴定体制。这不仅是因为坚持公安机关刑事鉴定体制有其法律根据,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坚持公安机关刑事鉴定体制,是刑事司法实践的迫切需求,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的任务。同时,应通过立法完善公安机关刑事鉴定体制,如规范鉴定人的资格认证,明确其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规范鉴定程序,克服“自侦自鉴”等缺陷。  相似文献   

17.
当前刑事技术鉴定中存在着自侦自鉴、受理鉴定检材随意性强、原鉴定人与重新鉴定人主体同一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既有观念上的原因,也有法律监督缺乏和立法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应通过立法,完善刑事技术鉴定的法律监督程序,规定违法鉴定的程序性后果以及完善鉴定人员的法律责任,以彻底消除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侦查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司法鉴定的规范中,相关的法律规定较为抽象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刑事司法办案机关在鉴定的委托、鉴定送检材料的收集规范、鉴定意见质证采信等有关程序方面存在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相关程序的规范管理机制缺失,鉴定办理程序的有效监督和鉴定意见审核运用缺乏明确规范等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重复鉴定是我国司法鉴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及相关解释对司法鉴定制度作了进一步完善,部分解决了重复鉴定问题,但刑事诉讼中的重复鉴定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影响了诉讼效率和司法公正,需要继续对刑诉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多元化使矛盾和纠纷大量增加.高科技的应用使得诉讼中需要鉴定的事项越来越多,公民不断增强的权利和法律意识要求社会提供一个客观、公正、中立的鉴定服务机构.2005年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的颁布实施,使司法鉴定活动走上了法制化道路.但在实施过程中,司法鉴定在制度规范、司法行政部门对其业务管理范围、鉴定人错误鉴定意见的责任追究以及司法鉴定人员考试制度、培训和晋升制度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