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资源配置制度公正是实现社会秩序正常运转、和谐运行的基本条件,因为它会带来公平、正义的社会交往秩序,并由此使社会交往关系趋于和谐.然而,制度本身的运作,以及社会成员进行交往本身还必须遵循一个基本的程序,这就是契约交往和契约运作程序,从而,公正合理的契约交往制度及契约交往过程,就成为实现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进而实现社会秩序正常运转和社会生活秩序和谐的最基本的程序性条件.  相似文献   

2.
资源配置制度公正是实现社会秩序正常运转、和谐运行的基本条件,因为它会带来公平、正义的社会交往秩序,并由此使社会交往关系趋于和谐。然而,制度本身的运作,以及社会成员进行交往本身还必须遵循一个基本的程序,这就是契约交往和契约运作程序。从而,公正合理的契约交往制度及契约交往过程,就成为实现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进而实现社会秩序正常运转和社会生活秩序和谐的最基本的程序性条件。  相似文献   

3.
一、全球化是世界性普遍交往发展的客观趋势 交往是社会的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交往关系是人们之间最普遍最常见的社会关系,交往范畴是唯物史观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马克思把交往和人类生产、需要活动统一起来,看作是人类生活最普遍的社会关系范畴.人类为了维系生命的存在、种族的繁衍,必须结成一定形式的社会交往关系,交往和生产是同一的,没有生产、交往,就没有人类自身的存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就没有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交往、生产活动形式的日益拓展,是人类社会历史进化、变革的基因和动力.  相似文献   

4.
整个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关系之网,这是乡土社会的产物,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遗产。关系运作,实际上是关系规则与法律规则的对抗、民间法与官方法的对抗。在公共领域中存在的关系,其本质是"权力的私化",关系交往的过程就是权力私化的过程,也是权力交换的过程。从"权力私化"这个视角解析关系的结构和关系运作机制,有利于揭示出关系存在的社会和历史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交往的实践本性和主体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交往与社会实践互为前提 ,互相依存。一方面 ,交往只有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形成与存在 ;另一方面 ,交往又是人类全部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的交融是人类确立和发展自身主体性的重要前提 ,也是发挥主体功能的重要途径。在交往、实践和主体性的统一中探讨交往的合理化问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交往遵循独特的运作逻辑.从其城市生活的社会情境出发,学校类型、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教育方式、社区人员构成和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都会影响到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接触机会、交往过程,从而产生不同的交往后果.为此,应从教育设置、家庭因素和社区结构三方面共同促使流动儿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交往系统.  相似文献   

7.
仪式和象征是当代中国基层政治运作的重要机制,实现着动员、沟通、约束和奖惩等各种功能.当代中国基层政治重要的仪式化活动是集会和会议,无论是"肯定性"还是"否定性"的集会和会议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出某种"剧场"效应,基层的政治控制和权力运行因此得以实现.基层权威通过对仪式和象征这种"控制艺术"和"权力技术"的运用,推动着基层政治过程和政治生活的展开.  相似文献   

8.
人的社会交往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主流形式。互联网的普及.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网络信息空间。在这个时代,一种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以符号为中介的网络交往已成为现代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网络交往具有人类社会传统交往方式所从未有过的全新特征,实现了交往史上全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以来,强化规则意识成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从伦理学意义上讲,敬畏规则是道德敬畏的具体情感指向,是个体形成规则意识的伦理基础。新时代倡导敬畏规则具有深刻的伦理价值,道德层面上的敬畏规则是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礼"的继承与发展,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基础性条件,也是法产生以及存在的基本伦理遵循。敬畏规则反映在现实实践中,一方面是由于现实的道德实践引发的社会道德需要,另一方面是实现个体道德发展和个体道德价值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一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过程,是个体发展中内外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 法国的涂尔干认为:“个体品德社会化必须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道德是个命令体  相似文献   

11.
当今,"和谐社会"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词。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可以自由交往的社会,而良性的社会交往,也必然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社会交往有利于形成良好个性,促进人自身的和谐;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的和谐;有利于个体融入环境,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利于沟通信息,缓解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德关系是社会伦理关系的一个特殊方面,其核心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平等互惠的交往与合作,其目的则是维护基本的社会公共生活的有序和谐.当社会伦理的制度性安排不能有效维护公民在社会交往中的平等互惠的交往秩序时,就会出现较为普遍的社会公德危机.  相似文献   

13.
农村社会治理是农村社会中多种元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宗教信仰总是与社会规则、社会秩序有着紧密的联系,农村社会治理中宗教信仰有巨大的存在空间,它是维系社会秩序、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提升公共道德的重要力量。社会治理中引入宗教信仰的力量,不仅仅改变了社会结构,也使宗教信仰本身发生了变化。宗教信仰是通过特有的宗教伦理来发生作用的,这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运作具有一致性,构成了农村宗教信仰在社会治理中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网络交往对未成年人社会化影响的相关问题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成年人的社会交往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具有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在基于网络而构建的虚拟社会中进行交往活动,正越来越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睐。网络交往对未成年人现实社会交往、人格塑造、社会责任意识、个性品质和情感、社会适应性等方面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社区青少年是易于被边缘化的一个群体,该群体的社会交往网络较为狭窄,局限于非正式群体,但其社会支持网络中真正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因素却是其交往甚少的正式群体。因此,应当促进社区青少年社会交往网络与社会支持网络的协调发展,提高和加强正式群体在社区青少年交往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社区青少年社会交往现状的改善和自身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社会交往心理障碍及其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社会交往技能表现为能在群体中正常完成合作、竞争、冲突和交友等交往活动。社会交往技能的心理障碍分为社会性退缩和社会性攻击两类。操作学习法、社会学习法、认知-行为法是调适社会交往技能心理障碍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平等·参与·共享"是新残疾人观的核心精神,社会交往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个体提升社会适应力、增强社会联结的有效方式。残疾人社会交往的状况是残疾人能否"平等·参与·共享"的现实反映,这是因为社会交往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程度。囿于多重劣势集聚,残疾人社会交往的总体水平普遍低于健全人,同样在残疾人群体内部,也存在着因个体特征、类型分化和城乡差距产生的残疾人社会交往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社会安排与个体行为:“关系”规则的存在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中国,"关系"规则是人们的行为根据,此类规范有深厚的文化和社会基础。"关系"运作是人性中趋利避害本能的一种外在表现。但人性只是一种可能,是特定的文化传统铸就了"关系"运作的土壤。制度安排决定个体的行为,中国的正式控制制度不但没能有效制约"关系"规则,反而有利于"关系"运作。单位制度给"关系"运作提供了充分的制度空间,在整体规划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9.
人的社会交往,是个体能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社会角色、形成丰富健全个性的基本途径。它具有沟通信息、协调行为、心理保健和促进事业发展的功能。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是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社会交往要求强烈,渴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增进了解,沟通心灵,发展友谊,从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但是,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尚未完全独立;在心理上正处于“断奶期”;在人际关系交往上缺乏理性认识和亲身实践。当他们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往往缺乏应对之策,出…  相似文献   

20.
儒家一贯提倡"让",就原始儒家(孔孟荀)而论,儒家之提倡"让"并非一味地反对竞争,而是主张合理地竞争."礼"的本质在于"辞让",故以辞让保证竞争,实际上也就是通过个体的辞让以实现群体和谐.争而不失和谐,这是原始儒家的理想.但儒家之"让"在现代社会的适用不是无限度的,这要看它与现代的法律制度是否冲突,是否有利于维护现代社会的和谐秩序,那些与现代社会制度不吻合的所谓谦谦礼让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