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警察院校大学生在学习态度、工作态度、人际交往三方面的心理状况既有警察的特点,又有普通大学生的特点,并受其性别、年级、地区、专业的影响。调查显示:男女生因竞争激励源不同而心理状况不同,男生学习态度不如女生,女生工作态度、人际交往不如男生;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状况好于非独生子女学生;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态度好于高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的工作态度、人际交往强于低年级学生;苏北地区学生学习态度最好,苏中地区的学生工作态度最积极,苏南地区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最强,不同专业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心理状况只有细微差别,技术专业好于管理专业。  相似文献   

2.
基于社会互动理论对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各因子存在年级差异,且独生子女的适应性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心理不平衡性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四年级学生和独生子女在完成学生与社会人员的角色演变上存在问题。为此,要教育学生理解家庭与社会的角色期待并提前做好准备,学校教学也应满足社会角色对学生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嫉妒量表对14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嫉妒心理普遍存在,性别差异显著;女生的爱情嫉妒高于男生;农村学生在学业嫉妒、经济嫉妒、就业嫉妒上分数高于城市学生,差异显著;文科大学生在经济嫉妒上高于理科大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除爱情嫉妒以外,在其他五个维度上非独生子女的嫉妒分数高于独生子女,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社会期望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本研究采用Crodall和Katkovsky编写的儿童社会期望量表对384名城乡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儿童的社会期望总体程度适度,低年级学生的社会期望得分显著高于高年级学生;城市儿童显著高于农村儿童;男生高于女生;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社会期望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本研究采用Crodall和Katk-ovsky编写的儿童社会期望量表对384名城乡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儿童的社会期望总体程度适度,低年级学生的社会期望得分显著高于高年级学生;城市儿童显著高于农村儿童;男生高于女生;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480名警察院校大学生,对其施测幸福感指数量表,以探索警察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现状。结果表明:警察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类型、年级、学历层次和父母婚姻关系等变量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公安专业学生的幸福感水平要显著高于非公安专业学生;大二年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大一的学生;专科学生的幸福感水平都要显著高于政法体制改革生;父母婚姻关系融洽的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都要显著高于父母分居或离异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7.
近期,我们在有关院校,对大学生“恋爱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恋爱婚姻关心的程度与以前一样,仅次于专业学习和国家时政,但是累加百分比要比以往高得多,关心程度达到了48%,比国家大事的比例仅低1.1%。而且调查结果表明,女生对恋爱的问题的关注甚于男生;重点院校的学生比普通院校的更关注恋爱问题;专业好的甚于基础、长线专业;城市学生甚于农村家庭的学生;高年级甚于低年级;文科甚于理工科;沿海发达地区甚于内陆贫困地区。总的看来,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 调查表明,对爱情问题有比较正确理解的占66.3%,它首先表现在大学生把思想品德素质作为爱情的基础。其次表现在他们视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幸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感受最灵敏,期望值很高,而挫折耐受力又相对较低的一个特殊群体,心理健康要承受比其它群体更多的考验,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一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认识;二是尽快建立健全校内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协调做好心理教育工作;三是教师作为学生心理教育的主角,要学会做学生心理工作;四是给学生传授心理保健知识,倡导学生自我心理调节。  相似文献   

9.
从山东省两所高校随机抽取四百名在校大学生,以自编大学生迷信心理问卷及Levenson的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为研究工具,探讨了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的大学生迷信心理倾向较明显;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大三学生比其他年级学生更可能出现迷信心理;机遇能显著地预测大学生的迷信心理。  相似文献   

10.
从山东省两所高校随机抽取四百名在校大学生,以自编大学生迷信心理问卷及Levenson的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为研究工具,探讨了大学生迷信心理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的大学生迷信心理倾向较明显;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大三学生比其他年级学生更可能出现迷信心理;机遇能显著地预测大学生的迷信心理。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感受最灵敏,期望值很高,而挫折耐受力又相对较低的一个特殊群体,心理健康要承受比其它群体更多的考验,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一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认识;二是尽快建立健全校内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协调做好心理教育工作;三是教师作为学生心理教育的主角,要学会做学生心理工作;四是给学生传授心理保健知识,倡导学生自我心理调节。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大学生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对333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通常依赖于自己解决,若决定求助,则首选求助对象为身边朋友和家人,向专业途径求助的比例非常低;大学生对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总体态度较为消极,不同年级大学生求助态度差异显著;在遇到心理/情绪障碍时,大学生更愿意寻求专业性帮助,且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女生比男生更愿意求助,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市和中小城镇的学生更愿意求助;大学生最愿意选择的专业性服务方式为网络或电话咨询;妨碍大学生寻求专业帮助的原因较多,"觉得问题不严重"是最为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与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心理原因就是择业自我效能感较低。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及实验法对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和干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所处区域不同的女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差异不显著;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择业自我效能感的差异也不显著;同伴讨论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同伴讨论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女大学生的择业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列举了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种种表现;探究了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生活、学习和就业的压力,情感困惑和危机以及交际困难等是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导火线",而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则是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根源";提出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校园的措施:全员参预,构建学生心理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咨询活动等.  相似文献   

15.
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因素。对新入学学生开展心理测评,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利用教育部心理测评软件系统对5554名大学新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有13.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文理科不同专业以及家庭所在地不同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采用心理弹性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43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15.0对数据进行处理,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在年级、性别、独生子女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心理弹性及各因子(除乐观因子外)与领悟社会支持及各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变化日益复杂,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日益多元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当前大学生在学业、就业、情感、消费等方面的压力比过去都增加了不少,因此极易出现心理不健康的情况,对大学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探析,并提出了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林敏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5):132-133,141
本文阐述了高低年级大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对英语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的影响,并对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比较.明确指出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应采取不同妁教学方法,即分层教学,才能确保提高教学质量和社会应用人才的培养。最后,文章指出英语分层教学还应该因势利导.应针对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保证不同差异的学生学习动机充分调动起来。  相似文献   

19.
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因素。对新入学学生开展心理测评,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利用教育部心理测评软件系统对5554名大学新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有13.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文理科不同专业以及家庭所在地不同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20.
美国个性心理学家G.Wallpor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个性作为人的身心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不仅是个体身心倾向特征和反应协调的稳定统一,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现代心理学指出,个性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心理卫生学研究表明,个性与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面临的内外压力普遍增多,各种问题蜂拥而至,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独生子女出现的问题尤甚。本文试图通过对体育专业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个性发展差异的比较研究,探讨体育专业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个性发展差异的变化规律以及对独生子女体育后备人才的有效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