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法律方法论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法律方法论对维护法治、防止专断、正确地应用法律有着积极的意义。法律方法论不是指那种纯粹逻辑技巧的综合,而是指从大的方面综合了法律价值、社会关系和法律文本的理解艺术。这种艺术虽然并不能完全保证判决结论的正确性,但可以提高判决的正确率。因而,我们既不能轻视法律方法的研究,也不能在实践中把其置于绝对的位置。法治建设需要法律方法论。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法学研究定位的断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学研究的定位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中国法学研究的定位基本上是在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下确立的 ,甚至我们对法治的定位也建立在对防止文革重演、繁荣发展经济的基调上。这样的定位所造成的结果是 :对法治价值的追求往往被人们忽略 ,法治的实现方式也因其微小而不被人们重视。但实际 ,真正能够促成法治逐步实现的往往是那些被忽略的具体法律方法。在法学研究的定位上 ,我们不能轻视“从小处着眼”的立场 ,但应注意的是 :从小处着眼并不是就事论事 ,并不是简单的案例分析 ,而是要着眼于研究微观领域中的具体法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法律方法的技术意义和规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作为科学,是因为法律方法不仅应当,而且事实上能够实现法律的客观性、确定性和安定性。从科学性的角度看,法律方法具有技术意义,并表现在三个方面:实用价值、效率价值和规范价值。法律方法不是一般的技术,而是一种具有规范意义的技术。法律方法的规范意义与实现和维护法治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其对法治的功能表现为形式功能、自律功能和批判功能。强调法律方法的规范意义是伸张法治和法律客观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真正的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对于现代制度性法文化,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缺乏的是现代法治精神和法治观念,这是我国当代法文化冲突的根源。因而培养现代法制观念也就成为解决这种冲突的关键。一、现代法治观念的培养。现代法制观念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现代法治观念的养成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经济、政治和…  相似文献   

5.
法治思维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思维方式和思想基础,对于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解决纠纷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法治思维如何形成,还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几个典型案例为分析对象,从中可以看出法治思维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法治观念、法律知识基础上的。文章分析了法治思维的形成机理,以及法律知识对于形成法治思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治作为一种生成中的生存方式,内涵了人的自由理想.自由精神是法治产生的动力,法律是自由现实化的基本途径,自由权利是法治的核心内容,法治的终极关怀是人的自由和谐和全面发展.马克思对法律自由关系的认识,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在马克思看来,自由就其实质而言是一个实践问题,自由不是纯粹理性的反思,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对中国而言,依存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法治,是其法治之路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我国有着悠久的法律文化,在举国上下全力推进文化建设的今天,重视对法律文化本土资源的挖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关注法律文化的本土化并不是意味着一贯的遵循以往的法治进程传统模式,而是要与具体的语境相参佐。具体说来,就是要与现代化的法治要素相契合。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来讨论中国法律文化本土化所应具备的现代语境内涵,求得二者的良好互动,实现法治文化的传统继承与实时创新尽可能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七月,仲夏的阳光中,白云千里万里随性而去,同窗好友互道珍重,却难随流水各自东西。在这种略带惆怅又暗自雀跃的心绪中,又一批法律人走出校园,进入陌生、不安的社会。"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在法治的大旗下,各类思想泥沙俱下,各种法律事件、现象的讨论早已不是法律人的专利,而是成为了街头巷尾人们的饭后谈资。在这些事件或现象的背后,既有权力的扭曲,也有权利的碰撞。随着法治社会的层层推进,公众法治观念的缺乏和转型时期特有的焦虑,已成为我们社会法治生活诸多负面现象的根源。刚刚走出墨香校园的新晋法律人,首先要做的,是用思想上的武器,以观念战胜观念,这也是当代法律人的担当所在。  相似文献   

9.
法律并不是圆满无缺、逻辑自足,而是存有漏洞的。漏洞存在,即需相应的法律方法来予以补充,法律续造就是其中之一。续造法则产生有禁止法官拒绝裁判、人的理性有限、实现个案正义、保护民主制度等缘由或正当性,也有消解法律确定性、公正性的危险,故对它应全面看待而以合法性、合技术性等规定限制。民间法在续造理路中可作法源、作质料,故对其不可小觑或忽略。考虑到现今法治状况,法律续造当属法官"穷途末路"之举,务必谨慎对待它而避免解构国家本已不牢的法治根基。  相似文献   

10.
法治并不反对法律解释,而是和法律解释形成互动发展的关系。但法治反对过度解释,要求法律解释必须在一定限度内进行。法律解释的限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法治国家中法律解释的限度并不相同。法律自身的状况、法律文化传统、形成法治的历史背景等法治建设的状况,制约着法律解释的限度。我国的法治建设状况决定了我国的法律解释应当从自由解释转向严格解释,从维护权力的解释转向保护权利的解释。在形式上坚持严格解释,在实质上坚持保护权利的解释,是我国法治建设所要求的法律解释的限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民工法治意识的缺乏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国家要求其公民应该具有法治意识。农民工作为我们国家的重要社会群体,其法治意识对法治社会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农民工尚未普遍具有法治意识,他们对法治和法律的认识存在偏差,对法治和法律缺乏信任、信念和信仰。这种状况是由历史文化传统、法律运行的失调、普法活动的重心偏离和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共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奠基人沈家本对中国传统司法思想与司法制度进行了系统清理和总结,提出了一些深刻的见解。他对待中国司法传统乃至于整个传统法律文化的态度是理性的、客观的,其研究成果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法律传统特别是司法传统中优良的一面,而且这种优良的成分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传统不是包袱而是资源,不是死水一潭而是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加快了法制建设步伐,依法治国的法律体系架构已经基本建成并日益完善。但是还有一点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社会不是一个具有法治传统的社会。法治化冲击着传统社会,传统社会也会在一定层面上抵抗法治化,从而形成博弈态势。一、规矩与法律的冲突——规范层面。我国传统社会缺乏萌发现代法律的土壤。“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那么我们现在的法律是从何而来的呢?不是本土原生的,自然是向别人借来的——向西方学习借鉴的结果。Savigny认为,法律规范并不是对理想道德的宣示,…  相似文献   

14.
自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以来 ,法治由法学的神圣殿堂飞入寻常百姓家 ,步入社会生活。法律至上、罪刑法定、司法独立等等抽象的法律概念已不再是法学家的专利 ,而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法治国不再是遥远的理想彼岸 ,而是我们经努力可以实现的社会的实在。但不容置疑的是 ,我们步入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路途漫长 ,任务相当艰巨。为此 ,我们必须坚定“四心” ,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夙愿。其一 ,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依法治国的恒心。依法治国关键在党 ,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依法治国的社…  相似文献   

15.
曹宏 《工会论坛》2006,12(3):16-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会没有矛盾,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可以敏锐地发现矛盾,正确地认识和分析矛盾,从而可以找出解决矛盾的切入点和方法。我们追求的不是没有矛盾的结果,而是不断解决矛盾、推进和谐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走什么道路,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道路决定命运,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我们的法治道路有四层含义。是法治道路,不是人治道路;是中国的道路,不是别国的道路;是社会主义道路,不是资本主义道路;是传承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坚持这个法治道路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维护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标。充分说明党对新形势下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这对于完成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意义重大。从现实意义的角度讲,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实现这种和谐的社会美景,法治是基本保障。一、法律是追求和谐社会的产物。从历史上各种法律制度的产生来看,法律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而产生的。但法律产生的初衷决不是为了争斗,而是为了解决争斗,规范社会秩序,为了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国古代的法字,写作“灋”,就有解决…  相似文献   

18.
论依法行政的基本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是依法行政的两个基本条件,这两个条件不具备,法治政府就无从谈起.而这两个法律体系目前正是我国行政法律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我们必须从建设法治政府、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不断推动这两个基本条件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不同于"法制",以法治为核心价值的法治思维并不是孤零零的单一价值理念,而是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法治思维应严格按照法治思维所蕴含的综合考量标准进行系统化培养,最终达到预期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法治建设进行了不断探索,在此过程中曾经历了"受挫期",但不可否认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在现实中面临着诸多困境,解决此问题迫不及待。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法治在台湾地区已成为社会调控的基础性机制。历经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台湾地区的民主政治、司法体系日渐完善,但是由于法律本身的滞后性和在现实法律践行中种种问题的困扰,其又呈现司法改革方面的不足,体现在民主制度的法治化上,可谓"五味杂陈"。透过"扁家弊案",管窥台湾地区法治的多重视界,使我们对台湾地区的法治又有了更多认识,就是:其法治建构是一个不断总结、反思与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