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传授犯罪方法罪的构成要件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授犯罪方法罪的客体是公共秩序中的社会治安管理秩序.行为人只要向他人传授的是犯罪方法即可构成本罪,传授的犯罪方法只可能是直接故意犯罪的方法.传授犯罪方法罪的主体也没有相关的特别限制,应当视为一般主体.传授犯罪方法罪的主观要件只限于直接故意才能构成.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单独犯罪中 ,判定犯罪行为的停止形态时 ,如果实行行为完全具备了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客观构成要件 ,为犯罪既遂 ,否则为犯罪未遂及其它未完成形态。然而 ,在共同犯罪中 ,由于犯罪行为是二人以上的多个人行为的组合实行行为 ,而且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实施程度又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 ,对共同犯罪行为的既遂及未遂等状态的判定必然呈现出较单独犯罪的特殊性及复杂性。本文就简单共同直接故意犯罪中 ,各实行行为犯罪既遂及犯罪未遂认定因果关系的剖析 ,讨论共同直接故意实行犯的既遂与未遂、犯罪停止形态的确立及不同程度的犯罪既遂确立问题 ,并对共同脱逃行为、共同偷越国 (边 )境行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单位共同犯罪是指包括单位在内的两个以上主体的共同故意犯罪 ,它是客观上存在、理论上成立的共同犯罪形态之一。“共同单位犯罪”称谓有其不科学不规范之处 ,应将单位之间的共同犯罪称为“纯粹的单位共同犯罪”并纳入到单位共同犯罪的基本形态之中。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单位犯罪意志是构成单位故意犯罪的核心要素,是认定单位故意犯罪的关键.但在司法实务中,如何判定某一犯罪行为体现的是个人意志还是单位意志,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棘手问题,审判人员往往痛苦地徘徊在个人与单位之间,难以作出决断.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单位犯罪意志及其司法判定,对我国的刑法理论、刑事立法及司法实务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犯罪停止形态,即故意犯罪在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与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状态,包括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和即遂四种形态。毒品犯罪在主观方面须出于故意,这是不争的定论,但对于毒品犯罪中有没有既遂和未遂问题,如何划分既遂和未遂,这在理论和实践中均存在争议,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单位犯罪:以规范为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单位犯罪 ,在刑法理论上又称法人犯罪 ,是一种为单位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而实施的犯罪 ,也是一种特殊的犯罪形态 ,具有不同于个人犯罪的特征。本文立足于我国刑法关于单位犯罪的有关规定对单位犯罪的概念、性质、构成及其处罚原则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论犯罪动机——为犯罪动机的构成要件地位而呐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动机是指纳入刑法调整范围的 ,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并促使犯罪行为朝着犯罪目的进行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 ;现行刑法理论中的“第二种意义的犯罪目的”实际上就是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与一般行为动机的显著区别在于其负价值性、立法意志选择性以及与犯罪行为、犯罪结果的关联性。犯罪动机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 ,间接故意犯罪、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动机。犯罪目的是犯罪意志的核心内容 ,不是独立的犯罪构成要件。应当确立犯罪动机的选择要件地位。  相似文献   

8.
犯罪既遂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构成的基本原理直接影响对未完成形态犯罪之构成特征的理解。探讨犯罪构成与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获致正确合理的犯罪既遂标准。通说的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与我国犯罪的构成理论、未完成形态犯罪负刑事责任的根据相冲突。犯罪既遂的标准应该是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齐备。  相似文献   

9.
关于犯罪既遂标准存在“目的说”、“结果说”、“法益损害说”、“构成要件说”等观点。前三种观点都存在着明显缺陷,无法将其运用于我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各种直接故意犯罪。“构成要件说”虽然对其理论根据没有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阐述,在文字表述上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总体上还是符合我国刑法的立法目的,而且能够周延所有的直接故意犯罪。学术界批判“构成要件说”不符合犯罪既遂的应有含义,与其犯罪构成理论自相矛盾,其理论前提也不正确,因此,这些批判观点均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0.
故意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一般都有特定的犯罪动机,分析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往往成为侦查破案的关键。比如雇凶伤害这类特殊刑事案,认定直接凶犯比较困难,因此更加依赖于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分析,寻找犯罪动机。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情形下,从刑事启动程序的功能来看,简单地对单位与个人作犯罪数额上的区分,这种做法并不合理;另外,从刑法总则的规定、被害人权益的同等保护、社会经济秩序的保护、刑法体系的协调等角度来看,对单位与个人作犯罪数额上的区分,既不科学,也缺乏足够的法理支持。因此,构不构成犯罪,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应适用相同的犯罪数额标准,只是在量刑上可以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未成年人犯罪、老年人犯罪、单位犯罪的问题日益复杂,流动性、跨地域性犯罪和有组织团伙犯罪增多,犯罪手段更加高科技化、网络化;暴力犯罪、经济犯罪、毒品犯罪、网络犯罪、职务犯罪等又呈现出各自的发展趋势。惩治和预防犯罪应当从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入手,同时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相似文献   

13.
单位犯罪诉讼程序上很多方面都不同于自然人犯罪 ,但我国刑诉法对单位犯罪的诉讼程序却没有具体规定 ,很多方面是比照自然人犯罪的诉讼程序加以实施 ,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文章针对单位犯罪案件被告人的确定、单位被告的诉讼代表人、强制措施、起诉程序、审判程序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 ,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单位犯罪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14.
私分国有资产罪是1997年刑法修改颁布以后设立的新类型犯罪,司法实践中对其在罪与非罪的问题上意见分歧较大,产生了一些理论和司法适用上的问题。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犯罪对象必须是国有资产,非国有资产包括集体资产和个人资产不能成为本罪的对象;罪与非罪的界定,要看私分单位对所分资金是否具有可支配性及发放手段是否具有一定的非法性。  相似文献   

15.
犯罪主体可以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单位犯罪亦不例外。刑法分则中某些单位犯罪之单位主体,除了需要具备单位的一般主体要件以外,尚需具备某种特定的刑法身份。这些特定身份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以特定的所有制为内容的特定身份、以从事特定行业为内容的特定身份、以进行特定法律行为为内容的特定身份和以负有特定法律义务为内容的特定身份。  相似文献   

16.
刑法第25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但在刑法理论界,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争议并没有因为立法的规定而停止。随着一些国家以判例的形式肯定了共同过失犯罪的存在,关于一些行为是否成立共同过失犯罪、共同过失犯罪是否属于共同犯罪以及对这些行为该如何处罚等问题,已成为刑法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伴随上海向国际性大城市发展的过程,刑事犯罪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上海刑事侦查工作必须正确认识特大型城市刑事犯罪特点,把握城市犯罪发展规律.公安刑侦部门应加快机制创新,构建现代刑侦警务工作机制和系统工程,进一步提高对城市犯罪的打控能力.  相似文献   

18.
美国基于偏见而产生的仇恨犯罪及立法、实施机制相当完备,但存在概念模糊、正当性不足、惩罚必要性等质疑。我国近些年群体性事件频发,但不宜引入仇恨犯罪概念。目的犯、身份犯和聚众犯罪是对美国仇恨犯罪的理论照应,因应群体性事件的根本方法是通过树立刑事治理观化解冲突。  相似文献   

19.
采用欺骗手段取得金融机构贷款的行为涉及我国刑法中贷款诈骗罪或骗取贷款罪的适用,认定贷款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应以对客观欺诈行为的考察为依据,单位应纳入贷款诈骗罪的主体范围,司法解释应对骗取贷款罪的具体适用标准予以明确,未来贷款欺诈犯罪可采用行为犯的立法模式以实现刑法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0.
经济犯罪案件所涉及的会计资料与经济犯罪案件侦查的内在联系使得会计资料勘验能够从主体、行为、结果、时间、地点、手段、方法等多个方面全面客观地反映经济犯罪事实的全过程。经侦民警可以根据案件提供的线索从款、物和单位三方面灵活运用会计资料勘验。具体运用在侦查实战中,会计资料勘验与初查的关系以及会计资料勘验实施的范围和时机的把握又是会计资料勘验的难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提高会计资料勘验运用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