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现代国际法主权的认定依据来看,钓鱼岛列岛自明代中期后已成为我国领土,其间我国曾因《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而于二战结束前丧失对钓鱼岛主权,但是,二战结束后,我国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之规定又重新享有.1971年日美《琉球归还协定》的范围应当仅限于琉球群岛而不包括钓鱼岛.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国际法院的相关判例,钓鱼岛因其自身特殊的地理条件不适宜拥有专属经济区,在中日海洋划界上过多地考虑钓鱼岛可能会使主权纷争愈演愈烈.作为“中界岛屿”的钓鱼岛在海洋划界时原则上应当被视为“部分效力”或“零效力”,忽略钓鱼岛的海洋划界效力,更有利于中日双方解决钓鱼岛的主权归属.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和平统一”战略思想最早主要用于解决台湾问题,后来在实践中逐渐扩展至解决中国西藏问题、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主权纠纷等领域。运用毛泽东“和平统一”战略思想妥善解决中国完全统一和主权领土完整问题,关系中国未来的前途命运,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中国维护钓鱼岛主权的立场坚定不移 ;温家宝:中国经济有望进一步趋稳; 江西全南县:开设道德讲堂 宜都:开展国防教育月活动; 随州市曾都区:集中选派“第一书记”; 十堰:探索社区“第一书记”轮值制; 大悟:促进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 云梦:建立党员实绩登记制; 恩施市:着力打造党建示范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以“民族自决”为口号的新一轮民族主义浪潮和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口号的“新干涉主义”对国家主权提出了严峻挑战。究其实质是人权与主权的关系。因此,从民族自决权和新干涉主义同国家主权的关系入手考察人权与主权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为此,我们的立场是:维护国家主权,尊重合法、合理的民族自决权与人权,反对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5.
政党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政党格局的变化。2016年台湾“二合一”选举结果出炉,民进党大胜,国民党大败,致使岛内政党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呈现出“两大多元”的格局。“两大”指的是民进党与国民党,“多元”指的是以“时代力量”、亲民党为代表的众多小党或“第三势力”。这一格局以台湾各政党实力为基础,主要由台湾的政党制度和2016年“二合一”选举的特殊性主导形成。当前,两岸关系受岛内政局影响的规律尚未改变,岛内政党格局仍是影响两岸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两大多元”格局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未来“两大多元”格局将受国民党的发展走势、中间选民的政党认同和“立法院”的运作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2016年台湾“大选”中,“时代力量”拿下“立法院”五个席位,成为“立法院”第三大党。这一结果与“时代力量”的自身条件和岛内政治生态的变化密切相关。从目前“时代力量”的议政表现来看,其实际表现与理想追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难以彻底摆脱“蓝绿”对立结构。“时代力量”一贯坚持的“反中”立场和民粹式动员方式制约了其持续发展。未来在处理两岸关系时,祖国大陆应关注作为台湾“深绿”新代表的“时代力量”,密切关注隐藏在岛内政党轮替背后的“人心”和政治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经历了调整阶段和强化阶段,钓鱼岛争端随着美日同盟的紧密而逐渐升级。美国"重返亚太"和日本民主党上台后,美日两国因相互利益在钓鱼岛问题上密切配合。中国一方面应意识到美国的国家利益在于中日之间的相互钳制,不会为日本夺取钓鱼岛冒风险;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军事实力,同时做好应对钓鱼岛危机的军事准备,为维护国家主权提供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台湾大选中的美国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4年 3月 ,台湾将举行第 11届“总统”大选。目前 ,台湾执政与在野形成两大势力 ,他们竭尽全力为争取更多的选票而营造有利的氛围。但他们对国际因素 ,尤其是美国因素在大选中的作用也相当重视。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在台湾问题上一直采取着“以台制华”的政策 ,尽管由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美国在不断调整其全球战略的同时也在调整其对台湾的政策 ,但支持台湾“拒统”是美国的一贯立场。为此 ,对于台湾的政党竞选 ,美国自然会积极介入 ,甚至施加压力。无论对民进党陈水扁 ,还是对国民党连战、亲民党宋楚瑜的支持与否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大陆和台湾的关系获取其最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中国协商民主的制度缘起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以及各民主党派互相之间的协商。这种政党协商民主生长于近代中国特定的政治生态环境,正式启动于新中国筹建过程中。而“五一口号”的发布,进一步促进了各民主党派的政治转向,确立了一种以协商民主为内涵的新型政党关系,标志着这种新型政党协商合作关系的建立,为在中国确立协商合作的政党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条约是国际司法机构在解决领土争端过程中所考虑的首要因素。纵观与钓鱼岛主权争端相关的各个条约,这些国际文件或采用模糊性的规定,或刻意避开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因而并不能成为我国主张钓鱼岛主权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1.
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自从1945年台湾光复后就一直保持完整,“两岸一中”是现存事实,具有国际法规定的法理基础和两岸人民认可的合法性。国际法中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不是时等和并排关系。而是主次和“母子”关系。一个中国之主权不容分割,在国际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但在主权共有的基础上两岸人民分享主权权利;国际法从未对“中国”这一国家承认发生变化.只是对“中国政府”的“政府承认”有过变化;国际法规定“政府继承”是新政权对旧政权在所有影响国家的国际权利和义务的事务方面的替代.  相似文献   

12.
针对台湾当局加紧在国际上公开制造 “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活动,为了宣示维护国家主权、促进国家统一的正义立场,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采用白皮书这种国际通用的庄重、权威的文告形式,系统、详尽地论述台湾问题的由来、现状,阐明我国政府关于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和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3.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在积极寻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我党的政党交流的政策经历了“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到“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再到“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直至目前“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的转变过程。本文旨在以史实数据为基础.归纳总结我党两岸政党交流政策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台湾政坛发生的前两次政党轮替均对两岸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台湾“执政党”对“九二共识”的态度和立场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民进党在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及民意代表选举中击败国民党,首次实现完全“执政”.台湾迎来了政治发展史上的第三次政党轮替.“执政”初期,民进党受党内外诸多因素影响,虽不可能对两岸政策进行涉及根本路线层面的战略转型,但可能按“政经分离”的原则对两岸政策进行务实、理性的策略调整.短期内,民进党若不改变“台独”立场、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可能出现停滞不前、动荡波折甚至一定程度的倒退,总体而言,或将呈现出官方冷、民间热,政治冷、经济文化热的局面,甚至在涉外领域可能出现“冷战”.  相似文献   

15.
钓鱼岛是沧海一栗,但它情系两岸三地、宇内海外。二战后钓鱼岛和日本成了美国远东战略的棋子,而日本对其资源势在必得。1971年美日在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私相授受,划入归还区域, 遭到中国强烈抗议。1972年中日同意将问题挂起来。日本却对在钓鱼岛海域作业的渔民进行监视。中国绝对不会放弃其主权。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针对钓鱼岛问题的争议不断,双方均主张对其的主权。本文通过对《日本关于钓鱼岛列屿所有权的基本见解》内容的分析,以国际法为视角,采用归纳、实证与历史分析等方法系统论证,提出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及在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上中国提出的按照"自然延伸"原则进行划分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与邻国在东海主要存在争议的问题是:东海大陆架划分、钓鱼岛归属及冲之鸟礁的定性等问题。近年来,日本海洋战略的核心是:积极向海洋进取,走海洋扩张的道路。面对周边国家的挑战,我国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维护我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8.
一早日解决台湾问题是我们的一贯立场台湾问题不得解决至今已50多年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一贯立场。早日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对双方都有利。早在50年代,中央和毛泽东就曾发出“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而奋斗”等号召。60年代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纲四目”。  相似文献   

19.
对台湾两大政党之一的民进党其主要特点及未来走向分析和反思,是有效推进今后对俞工作的重要方面。本文认为民进党有三个最有可能的走向,由此演变出最有可能的三个结果:一是继续坚持“为反对而反对”立场,并重创台湾社会;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顽固坚持“台独”路线,蚍蜉撼树,终将殃及台湾民众,延迟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三是成功转型,并有可能因此重返执政舞台,造福两岸民众,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做出重大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重要讲话指出,“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的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揭示了祖国统一的实质和目标,两岸关系当前的状态是“一个中国”在主权和领土上统一、政治对立、人民分离,“复归统一”就是要达成主权、领土、政治一体的完全统一状态。“两岸复归统一”讲话科学地解析了祖国统一的层次,拓展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思路,具体提供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新启示。本文拟从“两岸复归统一”的概念解析出发,厘清“一个中国”的法理依据和“两岸复归统一”的现实基础,并尝试探讨“两岸复归统一”可能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