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学院是汉语国际推广的主要机构,其宗旨是传播中国文化,提升国家形象。本文以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和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的"星谈"暑期班为案例,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语言教学、文化传播、中国形象的提升和孔子学院的声誉四个方面考察了孔子学院公共外交职能的实现效果。孔子学院的教学活动,对提升中国的影响力和国家形象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环境之下,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全世界乃至全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条件.正是这种跨文化的传播在维持着各个社会结构和系统的动态平衡,并促进了全球社会的整合、协调与发展.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背景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从而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文化霸权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软实力作为一种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形象的重要因素,已被全球大部分国家列入国家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传统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当前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路径。此外,值得指出的是,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孔子学院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定的争议.但是,以孔子学院为载体的对外汉语教学,实则与其他跨文化语言传播一样,是全球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文章从世界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全球化发展的本质内涵,并对泰国与中国、德国的交往现状以及泰国人学习汉语和德语的基本情况做了对比分析.在理论层面上,探讨了语言与沟通理性的关系以及包括汉语在内的跨文化语言传播在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过程中的正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对于目前高校学生而言,无论他们毕业后从事何种工作,都需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满足文化全球化的需要和高校培养国际人才的需要,以及完善大学生人际交流的需要。要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能力,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跨文化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以及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背景下,软实力在国家间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越来重要的地位。世界遗产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是软实力的重要文化载体。跨文化认同是世界遗产发挥软实力的前提,跨文化传播则是形成跨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国的世界遗产因其评价标准西方化、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深层文化博大复杂等原因,使得其跨文化认同存在多重障碍。本文将从跨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中国世界遗产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在世界遗产申报文本及陈述报告、遗产地旅游规划和遗产地营销等方面为解决跨文化认同障碍提供相应对策,促进中国世界遗产在国际上跨文化认同的实现,进而发挥世界遗产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呈现李安执导的电影《色.戒》在全球传播而带来的受众和媒体的不同反映及其引发的一连串链条效应,从传播效果的差异进而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内部原因——中西文化与伦理的巨大落差,作者试图通过文化距离理论对产生这些差异的内部矛盾作深层透视,从而指出在跨文化传播中应持健全的受众心态,无论是官方、民间还是媒体都应培植兼容并包的受众心态和文化心理,这是达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呈现李安执导的电影《色.戒》在全球传播而带来的受众和媒体的不同反映及其引发的一连串链条效应,从传播效果的差异进而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内部原因——中西文化与伦理的巨大落差,作者试图通过文化距离理论对产生这些差异的内部矛盾作深层透视,从而指出在跨文化传播中应持健全的受众心态,无论是官方、民间还是媒体都应培植兼容并包的受众心态和文化心理,这是达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传播是当今最具时代特点的文化语境和思维方式。本文在厘清民族、文化和传播等概念的基础上,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考察对象,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藏汉民族文化传播的现状。本文还展望了藏汉民族文化传播的前景,对工业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中博弈,作出了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交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代跨文化交流发展的历史 ,也正是文化趋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文化全球化”是在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转型和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语境下文化交流发展的新趋势 ,是跨文化交流的当代表征。在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发展的同时 ,文化渗透作为后冷战时期的一种新动向 ,也显现在文化全球化之中。后殖民主义则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此进行着冷静的反省。  相似文献   

11.
延续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整个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他们在把目光投向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印象,力求从文化层面寻找出一个大国和平崛起的秘诀。其主要表现就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汉语学习热潮正在蓬勃兴起;一种两国之间互办文化年的活动正在与日聚增;一批传播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正在全球开办。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和本世纪新兴的文化研究中的翻译学转向把翻译与文化这两个概念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文化之于翻译,犹鱼之于水。反之亦然。申言之,一方面,文化及跨文化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的本质和最终目的也是文化传播;另一方面,翻译是沟  相似文献   

13.
孔子学院作为语言传播机构,自2004年成立至今,其发展超过了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机构,在国外受到不同的关注。孔子学院的繁荣离不开"汉语热"的客观推进和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同时中国自身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和中国政府的重视也是必然的。但是繁荣背后意识形态冲突和"文化威胁论"等论调对于海外孔子学院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国要加强孔子学院自身的建设,加大立法力度,进一步发展文化软实力,致力于和谐世界的构建,为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外部和内部空间。  相似文献   

14.
文化软实力的跨国传播已成为全球文化生态的表征,而跨文化传播研究不能忽略文化交往与变迁过程中媒体的角色与功能。社交媒体作为新媒体翘楚,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播中越来越成为一种极具张力的权力平台和监约、推动力量。它的广泛运用改变了文化传播范式和传播环境,为跨国界和跨文化传播提供可能。我国文化软实力对外传播面临着传播观念滞后、传播能力不强,西方社会"信息霸权主义"威胁等诸多因素,成为制约我国文化软实力对外传播的软肋。中国要从完善传播理念和机制、创新传播方式、设定议程和框架、构建话语体系、抵制网络文化霸权等层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的新闻理念,使得中西方的新闻传播在传播目的、主体和受众观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产生的结果在我国的对外电视新闻传播中集中表现在受众定位不明确、传播效果不甚理想等方面。为了提高我国电视对外新闻的传播效果,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营造有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应对西方主流媒体在全球传播体系中的影响和挑战,我们的对外传播应该有更加明确的受众和目标定位并采取全球本土化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6.
各种传媒手段对刑事案件的发生、侦查、诉讼、司法监督予以不同方式的传播和解读,使得刑事案件的书写和表达形成独特的传媒文化。传媒文化拓展了刑事案件书写的场域,使之不仅仅局限于司法程序及其适用,还通过对多元文化的参照,借助当时所提供的媒介手段所提供的书写、交流和传播模式,将刑事案件书写扩充到社会舆论的"公共领域"。现代传媒文化与书写文化关系的厘清因此凝聚在对司法行为闭合式书写和公共领域开放式传播界限的严格界定,以及刑事案件司法程序中严格规范写作和现代传媒自由解读不断互渗的默许或者禁忌。  相似文献   

17.
从孔子学院的兴建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世界各地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的推动下,海外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孔子学院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但却褒贬不一。孔子学院规模的扩大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软实力的提升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警惕“软实力威胁论”成为“中国威胁论”的新版本。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与法国文化传播存在明显逆差的背景下,创新中国对法跨文化传播模式势在必行。本文基于空间媒介观的视角,认为中国对法跨文化传播可以充分利用法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象征性、多元性和链接性等特征,通过中国文化丛的"整体植入"、中国元素的"逐步渗透"以及在法华人的"个体表达"三类传播形式,达到彰显中国文化身份、创新文化内涵、融入法国语境及实现情感链接等目标。  相似文献   

19.
作为深化学术交流的国际平台、传播中国文化和推介当代中国的海外阵地,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应当是中国高校提升国际性程度的依托和契机;而中国高校自身的国际化水平也将带动孔子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并且从根本上保证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丰富孔子学院的办学成果。中国高校参与建设孔子学院是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加快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截止2012年底,全球已经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00个孔子课堂,经历了美国对孔子学院的签证风波等事件过后,孔子学院需要认真面对一系列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国际认同,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大幅度有效提高质量、保障师资力量、实现本土化、突出特色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