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二次大战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股份制的发展,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无论是在外部界限和内部结构方面,还是在实现自己统治的形式及手段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资产阶级学  相似文献   

2.
民主集中制的民主性与集中性为国家政权的稳定提供了制度上和组织上的保证。民主性能够广泛地代表民意,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集中性能够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保证社会主义政权的稳定。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根本组织制度,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制度。维护国家政权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根本制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将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两个决不会"理论则指出了这一历史趋势变成现实的条件。依据条件具备的程度,资本主义可能通过三条路径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一是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阶段;二是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社会性质突变的形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三是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政权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王彪 《工会论坛》2007,13(6):124-125
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基础上。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决定意义。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下,要利用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本质属性,去实现在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应完成而没有完成的生产力的发展任务,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要发挥我们的优势,同时又博采众长,利用资本主义一切好的形式为社会主义的内容服务,增强社会主义的内功,从而使社会主义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之上。在社会主义国家内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就是他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最集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伊始即须面对的问题。从建党初期的主张立即消灭资本主义直接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到大革命前后初步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土地革命时期,从幻想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到提出民主革命的相当长时期内不能消灭资本主义、不能打击资产阶级;再到抗日战争时期认识到必须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并把它作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对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问题的更加科学全面深入的认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艰辛探索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由于物质生产的落后,革命后的东方落后国家实际上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面临着向成熟的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过渡需要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从未离开社会生产力来构想社会主义。他们曾设想依靠西欧先进国家的生产力支援来拥有物质基础,但在没有外部支援的情况下,东方落后国家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并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最终实现向成熟的社会主义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必然”预言并没有实现,但这并不说明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近年来,资本主义自我调整并发生很大变化,如生产力高度发达、阶级矛盾缓和等,这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存续。冷战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倒向资本主义,这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落后,关键在于社会主义国家面对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自我完善和发展。在评价制度优越性时,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实现了人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当代资本主义的具体制度不断更新,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缓和了危机、矛盾,促进了社会相对稳定,实现了新的发展。一、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的新变化和新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科技革命又掀起了新的高潮。它首先带来了生产力的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力的革命又引起了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级结构和物质生活的深刻变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延续已久的工业社会开始向信息社会转变…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那种生产力水平高于资本主义的、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而是通往那种状态的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理论体系都应当在这一语境中理解。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根本行不通,其外部原因在于资本主义设定了人性自私的原理,把其他人、其他民族视为竞争对手,从而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压制其他人和其他民族的发展;其内部原因在于中国历史上缺乏西方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因此缺乏西方那种承担发展生产力和发展民主政治的历史主体。当代中国仍然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原因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爬到高处后"撤掉了梯子"。中国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自己的赶超梦想。  相似文献   

10.
四、鼓吹在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范围内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合法的、渐进的改良实现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主张,是以两个理论前提为出发点的: (1)国家竞争共享论。他们和历史上的拉萨尔主义、考茨基主义一脉相承,是资产阶级国家的崇拜者,但在具体的说法上又有些差异。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国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四十年代末开始的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也使资木主义经济呈现出暂时稳定和发展。而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实力和劳动生产率目前还济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这种压力和挑战,使一些羡慕资本主义并相信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人又重新怀疑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因此,我们必须对“过时论”给予彻底批判,以便肃清其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全球化浪潮看社会主义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全方位、宽领域、多层面的改天换地的巨变.全球化是把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成果全面推广、扩展到全球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三次浪潮,固然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大变化,但是也造成了大灾难.全球化浪潮是以新科技革命为原动力,新生产力革命为主动力,是不可抗拒的客观历史进程,对于社会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国家,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全球化浪潮下,未来社会主义将具有五个新特点.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应对,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必然实现世界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全球化.  相似文献   

13.
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并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生产力发展是人类摆脱各种依赖获得自由的基础,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成果却被资产阶级所独占,资产阶级靠剥削无产阶级获得自由的社会现实,使无产阶级陷入极端不自由状态,只有接受剥削和贫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处于经济上的对立之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系统论证了这种对立,并且深刻地揭示出对立的经济根源,找到了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政权建设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对革命成功后的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和制度架构的科学构想,是在深刻批判西方现代国家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总结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按新的方式组织社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形成了一个从国体到政体、民主与专政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方向和根本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就决定了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政权建设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社会主义的本质性特征中,经典作家都十分强调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无产阶级在实现自己的政治统治后,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根据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特征分析指出,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所有,一定会促进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比较起来,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从历史发展规律、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从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的要求等方面论述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列宁则是着重从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决  相似文献   

16.
西方学者关于当前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若干论点简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总是利用资本主义某些新发展、新变化,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论点,企图掩盖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固有矛盾,为资本主义辩护,美化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技经济迅速发展,其间曾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五、六十年代。当时发生了新的科技革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经历了被称为“黄金时期”的空前繁荣,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就曾利用当时出现的某些新现象提出过某些论点,如“人民资本主义”论,“福利国家”论,“经济革命”论等等,企图证明资本主义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第二次是80年代至今,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高…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演变都需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生改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结果,也需经过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代社会仍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还没有建立起来,而社会主义中国只是历史形态中的个别国家、个别地区,它仍处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包围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过渡的一种好形式。  相似文献   

18.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始终都是毫无疑义的真理。但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完成“革命第一步”以后,通过什么样的政治管理体制来具体实现人民民主权利,这在理论上的确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70年代以来,不仅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多元论”广为流传,而且在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术界,也出现了各种  相似文献   

19.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新政权,实现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自由平等解放是恩格斯终身使命和奋斗目标。恩格斯以承继马克思平等思想、揭露资本主义虚假的平等、批判杜林唯心主义平等思想为建构方式,在《反杜林论》中系统分析和阐述了平等问题,形成了平等观。其主要观点包括:平等是历史的产物,以社会发展、物质增长为基础;平等是实际、具体的,一切成员应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平等具有阶级性,无产阶级要求的平等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新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恩格斯的平等观对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国家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与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马克思立足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中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日趋尖锐的矛盾,明确指出,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改变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必将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而如何实现这一点?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设想,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