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访部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重要窗口,掌握社会动态的一个综合部门.在办理各类信访事件中,可以从中发现许多信访信息.抓好这些信访信息,对上级机关和各级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指导工作、提供参考依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涉诉信访终结问题的研究应当结合我国法制环境的变迁。在目前诉、访分离的法制背景下,涉诉信访的性质与普通行政信访相同,涉诉信访终结的对象不再是“诉”,而只能是“访”,因而也不存在合法性的挑战。涉诉信访终结对于规范涉诉信访程序,提升涉诉信访机制的实效具有促进作用。操作中应坚持党委领导、多方参与、公开透明、保障信访人参与权、终结决定普遍有效等原则。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法院涉诉信访数量多,处理难度大,矛盾十分突出。涉诉信访一旦处理不当,不但会损害司法机关的权威,而且极可能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安定。为确保涉诉信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着眼构建和谐海南目标,省高级人民法院领导班子大胆创新,先后推出院长亲自批阅信件和接访听证、实行案件判后公开释明、开展集中接访活动、开通网上信访、降低申诉听证门槛、信访接待实行法官轮值等便民措施,全力打造涉诉信访的绿色通道,实现了涉诉信访当事人与院领导的信息直通,大  相似文献   

4.
信息通道     
《海南人大》2012,(8):54-55
三亚市人大常委会召开2012年上半年信访办理情况座谈会7月13日上午,三亚市人大常委会召开2012年上半年信访办理情况座谈会。副秘书长李诗华主持会议,信访室负责人通报了今年上半年信访办理情况,各单位对有关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商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符德安、"一府两院"相关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涉诉信访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性的信访现象日益突出,得到了大量的运用.根据信访人的不同表现,可将其分为理性型信访、感性型信访和综合型信访,同时可以深入到司法部门、信访人和受访部门这三方面分析涉诉信访产生的原因.针对当前涉诉信访的特点,健全涉诉信访机制,树立榜样力量,加强“德”的培养,同时加强对信访工作的...  相似文献   

6.
在中央提出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等新要求后,检察机关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呈现出新的特点。面对新形势下的任务,检察机关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和探索实践。检察机关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办理在案件分流、处理、终结等环节仍存在不足,需要从宣传教育引导、案件过滤分流、案件信息平台建设、案件终结、工作保障等方面改革创新案件解决机制。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从理论、实践层面进行探讨,而且促进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办理制度的健全完善。  相似文献   

7.
涉检信访是检察机关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面对涉检信访案件办理新形势,检察机关需要在进一步细化工作办法、规范工作程序、健全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一种全新的涉检信访工作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宋新华 《工会论坛》2005,11(4):80-80
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举报工作,要进一步畅通、拓宽信访举报的渠道;认真履行信访举报工作职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访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信访举报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各地从实际情况出发,创新集约化办理信访举报工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和谐社会构建。江苏沭阳县纪检监察部门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对它们在信访举报集约办理机制创新实践中的基本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总结,也对这一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有效运行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为检察机关参与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契机.在社会管理创新境下,建立检察环节信访处置机制,必须确立以解决利益冲突为原则的思路,构建利益诉求的受理和反馈、利益协调和矛盾调处、利益分配和确定三个机制,健全和完善检察司法与调解的衔接、公开听证、司法救助、信访终结等制度,推动信访型社会矛盾的有效化解.  相似文献   

11.
我国《信访条例》赋予行政信访政治参与、权利救济和怨情排解功能,而行政信访在实践中承担各种各样功能,其中主要功能是维持社会稳定,信访实践偏离了《信访条例》对行政信访的功能定位。政治参与应是行政信访的主要功能,次要功能是权利救济,监督行政与解决纠纷是信访的间接功能。我国应当根据行政信访的功能定位设置信访机构,将信访机构统一设置在人民代表大会内不符合我国国情,政府内部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信访机构是恰当的选择。应赋予信访机构主体资格,信访人可以针对信访机构不予答复的信访事项提起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信访制度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其主要功能从最初的下情上达逐步演化为权利救济,信访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2003年信访洪峰以后,逐渐形成了多种信访改革思路,各有侧重及利弊。加强信访制度的民主参与和权力监督功能、对作为补充性权利救济机制的信访制度进行重构、实现信访制度法治化才是信访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信访制度作为我国特有的政治治理模式,有着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当下中国,信访制度仍然有其不可或缺的功能价值。其中的涉诉信访成因不一而足,诉求十分复杂,处理方式十分混乱。有碍法治进程的涉诉信访面临着无法合理排除的质疑,有必要实现诉访分离。从当前来看,应当落实诉访分离,健全涉诉信访处理机制;完善涉诉信访档案化管理,推动涉诉信访类型化处理;健全涉诉信访监督机制,促进涉诉信访处理公开。从长远来看,要加强司法队伍,提高办案质量;改革和完善司法程序,切实解决"起诉难"、"再审难"和"执行难"等问题;健全司法监督机制,促进司法程序公开透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确立社会的法治信仰。总的目的是将涉诉信访纳入法制轨道依法终结。  相似文献   

14.
我国信访制度在信访"洪峰"的冲击下面临严峻的现实困境,其改革路径之一就是合理定位其救济功能与监督功能,强化其信息功能.信访制度的信息功能主要体现之一是信访信息进入公共决策领域,有效影响公共决策,促进公共决策的现代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本文在对信访信息进入公共决策领域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以及对我国相关实践探索的状况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以法制化为主要视角,论述了信访信息进入公共决策领域的相关制度构建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新信访条例在办理、复核程序中引入了听证程序,这为信访人提供了公证、合理的程序保障,同时又增强了行政决策、决定过程的透明度以及最终处理结果的社会认同度,在客观上也给公安机关信访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新的信访条例框架下,对听证程序的法律渊源、立法轨迹、功能价值和基本原则进行分析,结合公安信访工作的实践,提出了完整的公安信访听证程序的制度构建与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信访法治化是我国信访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信访表达渠道的高层级化、表现形式的非理性化、解决机制的非终结化、解决形式的“批条”化,表明我国信访法治化的进程尚处于立法虚置化的困境之中,而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公民对信访的依赖情结、信访权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现有的信访考核机制所致。要摆脱我国目前信访法治化面临的困境,必须在法治框架内建立畅通的信访渠道、科学的信访分类管理制度、有效的信访终结制度,最终还必须依赖于权力和权利的依法行使。  相似文献   

17.
行政信访改革成为近几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热门话题.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可以移植申诉专员制度改革行政信访,并提出了人大信访委员会模式.申诉专员制度拥有许多优点,但好的制度不代表是适宜的制度.在对其进行一番冷思考后,申诉专员制度与我国的政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存在着诸多冲突.该制度的移植不仅在原则上不被允许,即使改造后引进,在现行制度结构下的改革效果也十分有限.分解行政信访功能,弱化直至废除纠纷解决功能,解决行政信访功能错位的现实问题,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行政信访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8.
涉诉信访的权利救济功能与现代司法制度之间存在一种紧张关系,这导致涉诉信访的实践陷入困境,并影响其存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由此应该以司法主体性理念为基础,通过将公民信访权进行法律定型,围绕公民信访权重建涉诉信访制度.虽然信访并不能解决所有信访者的问题,甚至实践中只能解决很少一部分,但是信访最大功效在于公民借此获得权利救济的可能.如果信访得到最高司法机关的关注甚而实现受损权利的修复,则更可能使得信访者重新产生或增加对司法的尊重.  相似文献   

19.
信访工作对化解矛盾、维持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检察机关要做好信访工作,接访人员需要掌握的接待技巧有:在接待信访者时要心态平和,认真倾听,仔细记录,拉近与信访者的感情;交流过程中不要与信访者进行辩论,做好“传话筒”和“协调台”,而不是做决策;表态谈话时不许诺,不讲满话,给处理事务留下余地.在信访事项的处理方面,要明确管辖,客观调查,认真梳理,依法办事,妥善答复,同时要做好材料存档工作,才能使信访工作有一个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信访权利救济机制是一种特殊的、补充性权利救济机制,其受案范围不仅包括不能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法定途径解决的纠纷,也应包括重大、紧急事项以及诉讼等方式不能实质性解决的纠纷。对信访立案制度进行法律规制,一方面要加强信访信息化建设,有效提高信访信息交流效率,为信访立案法律规制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则要强化信访立案和受理的程序规则,避免案件受理的随意性,保障信访人的信访权,降低越级访、闹访、缠访等"非法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