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法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之一。现代“诚信”是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在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这一过程,也是传统“诚信”实现向现代“诚信”转化的过程。现代诚信是建立在对规则的尊重和遵循的基础之上的。新世纪,重建社会“诚信”体系,必须重视相关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
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诚信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一个法治问题.社会转型期诚信道德的缺失,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不和谐.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诚信的法治建设,重塑社会诚信.  相似文献   

3.
政府诚信法治环境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造诚信政府是建设诚信社会的关键,诚信政府意味着政府应该是法治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既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诚信政府要有良好的法治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和法律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制定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和措施,表明了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心。为此,我们必须冷静分析各种因素和条件,以迎接挑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法治政府与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关系,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或原则之一;法治政府和转变政府职能关系密切,在入世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职能有所变化;法治政府建设必然要求诚信政府,法治政府必须坚持诚信原则,诚信政府对于我国社会的信用制度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基本治国方略,但法律的现实运作差强人意。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  相似文献   

6.
诚信是维持现代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理念基石。诚信危机已不再局限于道德的窘境,更需要政策和法律等规范的匡正,甚至政府的干预。通过梳理中国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进程,正式权威的正向功能和发展前景便展现于前。在理念层次,政府文明化和现代性的改革推动了诚信由观点到体系的发展,诚信建设亦由政治宣示成为法治主张;在进程层面,国家和政府的行为验证了法律、政令规章在维护诚信权利与推动诚信体系完善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未来的变革领域,政府也是促进诚信建设战略化和规范化的重要力量。此外,非正式规则、社会组织在规范和监督层次也构成有益补充。由此,便形成了一幅完美的诚信建设路线图。  相似文献   

7.
在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宏观要求下,公职人员诚信建设的价值在于加强道德基础,垂范社会诚信,助推法治进程。公职人员诚信要求的基本内容应区分一般职与领导职。信用信息管理是公职人员诚信建设的载体,公职人员信用信息管理中应以界定信用信息的范围为基础,进而规范征集主体和公布程序。在保障公职人员诚信建设方面,加强诚信教育研究和管理,正视信用档案的现实问题,健全信用责任体系,保障信用权益等问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执政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其中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民主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既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也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有限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和诚信政府。目前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法治政府”的路径选择包括: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行政立法体系;强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诚信链条中,政府诚信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政府诚信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诚信的状况,也关系到政府的权威。政府诚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政府行为的可预见性、政府的责任性。政府诚信,是一种非权力性的权威资源,是政府动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诚信缺失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和长久的破坏性,人们不仅可能因此失去对政府的信任,更可能失去对法律的信任,因此必须通过法治途径推进政府诚信建设;政府诚信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政府法治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任何社会的法治都具有时代特征,它必须与现有的社会文化条件相适应并随着这些社会文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种法律制度只有准确反映社会发展的主题和基本趋势,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并为自身的发展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社会建立法治,必须研究中国民族文化,分析中国法治建设存在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犯罪本质理论研究应当在中国法治的语境中进行,并着力解决中国法治对刑法学提出的突出问题。社会危害性理论是在社会政治论域中对犯罪本质的认识,无法适应法治的要求;法益侵害说也不符合中国法治的实际;犯罪本质的规范违反说才是当下中国法治建设中的有关犯罪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矿产资源开发区域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和群体性污染事件频发的重灾区,矿产资源开发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决走法治化之路。法治化一方面要求相关法律体系达到良法的标准,另一方面要求良法必须得到良好的实施。找寻影响矿产资源开发区域法治化相关法制(良法)和法制实施(良法实施)的诸多障碍因子,达致“良法”和“良好实施”的法治进路。  相似文献   

14.
历史是无法切断的,作为一种治理模式的法治来说也是一样,法治的建构不可能凭空而为.研究法律史途径有三:法律的制度史、法律的思想史、法律的社会史.法治可从价值、规范与社会三个方面来解释,其中的社会解释在淡化法治的价值与规范的同时,必然指向对法律的社会史研究.其中,客观与开放的态度是我们所欠缺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法律的社会史...  相似文献   

15.
城市的信用制度文化是城市能否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信用缺失现象也十分严重。为此,必须提高对信用制度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让“法制”和“德治”双管齐下;建立我国的社会信用征信系统;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此,应树立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完善法律体系和法律监督体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建立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是当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大局,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依法进行。而当前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尚不能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建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稳定与可持续进行的客观要求和基本保证。现代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农村的重要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18.
法律语言与法律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法律语言的完善程度是法律文化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法治是有层次的,法律语言必须具有多种特征才能与之相适应。法律语言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立法语言应在准确、严谨的基础上,尽量简明、平实;司法文书写作风格要多样化并增强其内容的说理性;法制宣传要关注民众需求,注重宣传的实效。这是法治层次论对法律语言发展完善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管理表述变为社会治理,是中国社会治道之变。鉴于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根基,其中法治思维是社会治理基本思维模式,法治方式是现代社会的最优治理方式。所以法治型社会治理体制的构建是社会治理范式的历史性飞跃,它是民主加法治的完美组合升级版,是社会治理的简单化智慧,可挈领提纲的制度性化解问题,其终极目的是善治的达致。需明了的是,法治型社会治理模式是立足于"法律主治"的治理模式,承载着民众对生活世界幸福的美好向往,但它绝不是公民幸福的全部。  相似文献   

20.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家思想的主张也是想要建设一种法治社会,当然这种法治是一种最低层次的法治。法家思想对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建设法治中国的当下是有着重大的意义与启发的,如对功利主义思想的警惕、对法秩序的追求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