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是无法切断的,作为一种治理模式的法治来说也是一样,法治的建构不可能凭空而为.研究法律史途径有三:法律的制度史、法律的思想史、法律的社会史.法治可从价值、规范与社会三个方面来解释,其中的社会解释在淡化法治的价值与规范的同时,必然指向对法律的社会史研究.其中,客观与开放的态度是我们所欠缺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法律的社会史...  相似文献   

2.
<正>于语和,1962年生,天津人。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史法理教研室主任。从事法理学、法史学、法律文化、民间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004年~2005年赴宁夏司法厅挂职,任司法厅党委委员、厅长助理;2010年4月至今,兼任天津市人大代表进修学校副校长、天津法学会法理学分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法律史、中国民间法、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外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中西政治文化比较  相似文献   

3.
就其学术范式而言,当今中国法学院中的中国法律史研究/教学,仍然是传统的史学风格占据着主流地位,而未能在知识体系中真正融入法学的主流传统.这种状况,致使中国法律史往往被视为是"虚学",在注重实务取向的法学院中日趋边缘化.造成这种窘境的深层原因在于,中国近代以来频繁的法律断裂性变革及其带来的"知识断裂",使得中国法律史研究丧失现实运用的可能性;而在普通法传统中,却存在着弥合"时空距离感"并因而赋予本国法律史以现实意义的机制.欲求超越目前的困境,传统的说教并无太多助益.可能因应之道在于,在注重法律人思维方式培养这一方向下,加强三个具体实域的探索与开拓,最终促成中国法律史在法学院中的知识转型.  相似文献   

4.
外国法律史学科特殊的研究领域和观察视角,使它的发展与法学其他学科相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观念变革和对外开放的程度。从新中国建立到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外国法律史研究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外国法律史学科获得了突破性发展。外国法律史学科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观察视角、话语系统等方面应该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和法学部门法的特质,注重学科的法律专业化特征的塑造和独立学术品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5.
比较研究美国军人退伍安置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在立法模式上,美国的军人退伍安置法律制度很好地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立法方法上,美国的退伍军人法律制度坚持了法的稳定性、连续性与适时变动相结合;从立法内容上看,美国退伍军人安置法律制度将退伍军人可以享受的福利待遇与其服役时的表现密切联系;从立法技术看,美国军人退伍安置法律制度注意法的结构营造的严密性和可操作性。但实践发展中,这种制度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如雇佣意识严重与爱国主义思想间的矛盾,频繁战事与军人身心健康间的矛盾,经济不景气与法律制度实施间的矛盾,等等。美国退伍军人安置法律制度的经验与不足,能为我国退役军人权利保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近世以来,西风东渐,冲突碰撞,法治徘徊,中国是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每个法律人的精神家园都在政治博弈的角斗中飘摇。本书试图拂去遮蔽历史真相的尘埃,以史学之眼光、文学之笔法、法学之思维,研究、访谈、阅读等多般器械轮番上阵,在政法舞台上钩沉往事,呈现一部可思可叹的政法史。  相似文献   

7.
《法律适用法》是形成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必备条件,也是我国国际私法立法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是目前我国国际私法立法体系中的基本法.《法律适用法》的效力问题的规定之所以引致纷争,是因为该法体系化不彻底,欠缺科学性.严格来说,《法律适用法》与《海商法》等特别法并不存在效力上的冲突,该法第二条的意义在于将《海商法》等特别法衔接、统合于国际私法体系之中.《民法通则》等与《法律适用法》是同位法,他们之间按照新法优先原则来协调彼此之间的效力冲突问题符合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8.
促进型法作为独特的法律类型与立法模式,学界存在多种概念界定。原有的软法定义、“管理型法——促进型法”的框架都无法涵盖日益丰富的促进型法立法实践。促进型法在概念上可被定义为以特定行为指引或目标规划为主要内容、不依靠强制力为主要手段的法律类型,在实践层面上能有效弥补道德、政策等其他社会规范的缺陷,并补强其正当性。同时,促进型法在法律语言、法律规则结构上的特殊性并未突破法律界限,促进型法由此得以证成。  相似文献   

9.
法律生命论     
法的存在可分为两部分实在法只是法的"肉体"的存在;而赋予法律以"生命力"的是法的"社会性"存在,即法律在现实中切实得到公正施行与普遍遵守,违法者切实得到法律的追究与制裁.一句话,法的生命源于法的社会性,在于法的实践与发展,在于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的各个环节.而法的实践必须与人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本质上,法是"属人"的,它应该是维护人的自由、解放与发展的工具和重要保障力量.这是法的实践性和发展性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罗斯科.庞德在其《法律史解释》中,运用方法为我们解释了法律,并提出了"社会工程学解释"的知识增量。通过对其知识增量的解读,可以发现并不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去应对和解释不断变化中的社会。任何一时期的法律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消亡的必然性,法律也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流动中得到永恒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