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理论界对司法客观性的质疑主要来自于西方法律理论的传入,西方许多后现代主义理论对司法客观性提出广泛质疑后,中国理论界也尾随其后大肆渲染法律的不确定、司法的主观性等。司法能动主义倡导法官运用广泛的法律外资源和社会联动进行司法裁判;哲学解释学主张读者中心说,法官完全掌控法律文本的意义;法学研究从立法中心向司法中心转化,二者的割裂无法满足彼此的要求和需要。当前中国三种主要的理论形态,对司法客观性造成了严重冲击,对正在建构法治国家的中国而言,对这些理论形态需要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对法也不例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法律思想、法学理论、法律内容、法律体系、立法体制和司法手段等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科学技术对法的调整范畴及法学理论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国家逐步把科学或合理地对待自然的问题法制化,扩大了法的调整对象,对法律思想与法学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司法过程中的法律方法是在司法实践基础上所作的理论总结,而不是单纯地依据法学理论进行的逻辑归纳.笔者对目前法学理论界持有的法律方法必然具有正当属性的观点表示质疑,原创性的提出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法律方法的异化问题,并剖析其异化的基本形态及成因.同时,从社会信息经济学的视角论证法律方法的异化现象与司法资源交易行为的辩证关系,指出二者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必然会导致司法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和运作,形成司法方法的制度性腐败.  相似文献   

4.
法律渊源含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渊源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实质是法学意义上的法律渊源和法律意义上的法律渊源之分.法学意义上的法律渊源概念出于法学研究的需要,可以不予统一和严格界定.但法律意义上的法律渊源概念必须澄清它的含义.法律意义上的法律渊源的认识目前大致有三种视角,即司法中心主义、立法中心主义和法律现实主义.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本文主要从司法中心主义视角出发,并融合了立法中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作为法学理论中两种不断尖锐斗争的司法哲学,司法克制与司法能动的分歧在于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限度;两者的对抗与抉择,反映了一国法制发展的规模、程度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要求.我国当下尚无明确的司法哲学,法院和法官拥有几乎不受限制的法律解释权,司法能动处于无序状态,不利于法律的安全与稳定以及法律权威的确立.因此,我国应该在两种司法哲学中作出契合国情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法学研究从立法中心主义向司法中心主义的转向,法律解释学愈来愈成为法学研究中的显学,在国内甚至形成了专门的法律解释研究的学术群体。在这一研究趋向中,既存在关于司法过程中裁判解释的技术与方法研究,也存在关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法治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加强社会主又民主法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民主与法制紧密结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立法工作;加强经济法治;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维护法制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加强法制教育;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建设政法队伍;认真学习法律和法学知识,加强法学研究和建设;强化法律监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等十三个方面对江泽民法治思想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前身《广西法学》,学术性、实用性融于一体,具宜所有人共享法律信息的独特创意与风格。2009年起每期定价12.00元,全年定价72.00元。全国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汇款到编辑部订阅;还可同本刊驻全国各地办事处或全国非邮发报刊联合征订机构订阅。★本刊以"繁荣法学研究、服务司法实践"的办刊宗旨和"法学研究动态的前沿性,立法司法跟踪研究的及时性、理论实践的对接性"的刊物特色锁定赢得社会的认同与关爱。在总体上力争体现中国先进法律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此,特别欢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并符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要求的法学论文、法学调研、立法建议、疑案探究等以及处于前沿领域颇具  相似文献   

9.
法律解释是理论法学和司法实践共同关注的问题,从法律适用来看,法律解释连接着立法初衷和司法目的、立法权与司法权两大关系。在理论上存在对“法律解释”的多样化理解,以往主语的模糊导致对法律解释在不同的语境出现不同的理解,无形中促使了我国法律解释体制的混乱现状。到底谁应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解释主体?这是必须首先理清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军事法制建设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中国成立后,军事法制建设伴随着国家法治化进程,经历了摸索、受挫、破坏、恢复、奠基、发展等六个螺旋式阶段。摸索时期:把建章立制放在首位,探索军事司法组织体制改革方向,继承优良传统重视法制教育,形成注重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方针原则政策制度上升为国家法律层面、军事立法重视程度高但技术粗糙、军事司法工作任务繁重等特征;受挫时期:军事立法向注重我军特色转变,军事司法在反复中探索,存在军事立法权威性较差、军事司法组织机构稳定性差、"突出政治"取代法律的思想出现等问题;严重破坏时期:军事法制工作基本停顿,司法原则遭受破坏,军事司法工作仍沿用传统做法;恢复时期:军事法制机构建立,军事司法组织恢复,制定急需法律法规,军事法学研究起步;奠基时期:理论研究牵引立法繁荣,司法实践有了新突破,军事执法体制初步形成,法律服务和教育工作有新进展;发展时期:军事立法体制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司法改革不断深化,加强执法已成共识,法律服务和宣传工作创新形式,军事法学教育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理论学界存在着法理学与法哲学的争辩。文章从法哲学与法理学的争论入手;对法哲学与法理学的概念进行分析并加以区别;提出法哲学是较法理学更高层次的理论学科,将两者加以明确的区分对理论法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有组织犯罪在全球的广泛存在和严重危害现象 ,对于各国刑事司法领域带来新的挑战 ,犯罪的暴力和贿赂手段运行 ,给社会和国民造成深刻的影响。处于一体格局下的我国刑事实践逐渐受到这一冲击 ,剖析有组织犯罪的一般现状 ,比照国际刑事司法特色 ,我们应该在立法形式、司法实践和执法工作方面积极思考并清醒应对。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学界对法哲学的理解很不一致,一部分人认为法哲学就是法理学,或法哲学是关于理论法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法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或法哲学是法学与哲学的交叉学科。究其原因,就在于对法哲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文章运用概念分析法对法哲学内涵进行解剖,明晰了我国当前法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从而逻辑地确立了法哲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4.
随着司法解决纠纷的社会功能逐渐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如何规制诉讼过程中出现的不法行为已成为各界关注、研究的热点.我国刑法虽然也规定了伪证罪及其他相关罪名,但对其所作的解释从来是未有定论.应通过刑法理论上的释明,以消除学界中某些不应有的非议,从逻辑探究的角度解释相应的法律条文,基于现行规定确实存在的立法漏洞及缺陷,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家庭暴力的公力救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之所以受到特别关注 ,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而且极大地危害社会治安、家庭稳定以及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公力救济作为对家庭暴力的有效防治途径之一 ,结合我国目前的立法及司法现状 ,对其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公民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被历史性地写入了宪法。但是,社会公众对私有财产保护的心理认同却相对滞后。这种社会心理的滞后性可以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法治现实等多方面得到解释。解决私有财产保护的社会心理滞后性非常重要。我们可以从完善刑事立法,加强法制宣传,校正执法、司法观念等多方面着手,尽快促进私有财产保护的社会心理成熟。  相似文献   

17.
我国行政立法未明确比例原则,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发展出比例原则,通过汇丰公司案、王丽萍案、陈宁案,确立并阐释了比例原则在实际司法过程中的不同面向,它既要求实现司法结果的“代价最小化”,也要求“利益最大化”。对行政法上的“显失公正”、“滥用职权”等概念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标准,为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合理性审查”做了理论准备。对法治发展、行政立法和法理学进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刑法规范结构的内涵与意义是用结构分析方法研究刑法规范的两个基点。前者主要指作为整体的刑法规范本身与刑法规范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形态。后者主要在于繁荣刑法学研究,建构科学的刑法理论体系;进一步加强刑事法治建设,提高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质量;更有效地促进法治建设事业,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相似文献   

19.
法理学是以整个法律现象的共同规律和共同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法学理论学科。我国法理学研究的路径应该是沿着价值理念和法律实证两个方向进行,既着手于形而上的法哲学思考,为法理学的演进构建理想蓝图;又对法的实际运作形态加以研究,为现行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劳动教养制度是我国法律的独创,但其在立法和执法上的种种弊端是对《宪法》精神和《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违背,更有悖法治精神,影响司法公正。本文从劳动教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入手,对劳教制度进行了法理分析,将其与《宪法》、《立法法》、《行政处罚法》、《刑法》等相关法律相比较,探讨了我国劳动教养制度的立法体例,进而提出与我国刑法相整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