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4 毫秒
1.
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灌输原则,对于我们加强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理论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是,我们有的同志对这一原则作了错误的理解。他们把灌输和启发对立起来,认为灌输就是填鸭,是注入式,是强制性的高压手段。提出“不要灌输”。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原则,正好不包括的就是达一点,“那就是强制的成分。”同时,它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方法,而是我们  相似文献   

2.
由马克思、恩格斯初步论述,列宁系统完善提出的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揭开了这一理论在中国实践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历届主要领导人注重把灌输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在此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中国化的历史传接,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灌输理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我党运用“灌输”理论加强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了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积累了丰富的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相似文献   

4.
灌输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方法。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应该进一步加强。如何利用网络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是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作用和重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划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界限,增强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一定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提起“灌输”,有的人就认为“灌输”就是“注入式”、“填鸭式”,就意味着我说你听的“满堂灌”,不但不应该提倡,反而应该废止。还有人说“灌输”只是革命领袖在特定环境下的个别论述,提倡它会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种种弊端。这实在是一种必须澄清的误解。何为“灌输”?它本是一个借用的词语,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它的意思是指思想、观念、理论、知识的灌注和输入,因此“灌输”又可称为“注  相似文献   

7.
试论灌输理论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只有通过灌输的途径,才能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观念由理论形态转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并最后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物质力量。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还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因此,创新灌输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真正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永恒课题。  相似文献   

8.
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对灌输应有新认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思想教育的主要对象,现代社会条件下对青少年进行理论灌输十分有必要。现代社会条件下对青少年理论灌输方法需要有三个转变:转变灌输理念,从传统单向灌输模式向双向互动式灌输模式转变,引发青少年的内在需要;从理论"说教型"向解决实践问题转变;针对青少年实际,从落后简单的传统灌输手段向高科技的现代灌输手段转变。  相似文献   

9.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既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我们就必须搞清楚它何以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了新的重大发展的。理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搞清楚胡锦涛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这一重要提法。对这个问题,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发。“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条件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重要任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彻底的、定位科学的、中国化的且灌输方式得当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对"灌输"的再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 ,对“灌输”实质的看法不一。应该把“理论灌输”和“灌输方法”这两个不同层面的“灌输”区分开来。在我国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既要坚持“理论灌输”的原则 ,又要正确认识“灌输方法” ,因为原则的坚持是方法的实施不偏离正确方向的保证 ,而方法的改进又有利于原则的坚持 ,二者相互促进 ,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中央党校党建专业90级研究生就列宁的“灌输”理论展开了讨论,现将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关于“灌输”理论的提出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1)认为“灌输”理论的首创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其理由为:1875年4月,马克思批评《哥达纲领草案》的作者“歪曲那些花费了很大力量才灌输给党而现在已在党内扎了根的现实主义观点”;1887年1月,  相似文献   

13.
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而不是一种方法。没有正确的理论灌输,就没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要有效地进行正面理论灌输,就应坚持教育者必须先接受教育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为此,就必须讲求灌输内容的科学性,又要注意灌输方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很多人只看到灌输的强制性特征,而忽略了其能动性特征。灌输的能动性是灌输论的内在要求,不仅灌输客体能通过自我教育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灌输主体在灌输过程中也能通过准确把握灌输任务、实际了解客体需求以及创新灌输形式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5.
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主要有三种错误思想:一是“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二是“学派说”,认为马克思主义最多只能作为百家争鸣中的一家之言;三是“僵化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产生这些错误思想的认识根源在于:一是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二是没有正确认识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因此,要从根本上纠正这些错误思想,澄清被搞乱了的理论是非,就必须首先搞清楚两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自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界一直以来作了很多研究,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内在机理和实戢路径。虽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见解众多。但是现阶段的理论研究却存在着十种“研究张力”,它们是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消极因素。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辨析这类“理论紧张”。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都为我们作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江泽民同志在“5.13”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这就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创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笔者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轨迹,作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称“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句话的本身,就充分说明了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怎样理解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结论呢?笔者认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弄清三、二、一(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 ,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 ,就会归于失败。”他又在十六大报告中说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所以 ,在当今时代 ,我们仍然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信念教育。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现状、当代意义及理论品质等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必然的历史选择过程,从传播学的视角检视这一历史过程,可以得出:中国历史上自古就存在“中国化”现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化”过程中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化”质的飞越;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化”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式提出。这一历程的实现,既源于外来文化传播的历史铺垫,又实现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对近代中国国情对革命理论苦苦追寻的深刻回应,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此过程中起到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样极为关键。回顾这一历程,有助于更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成,从而得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