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脾胃学说理论以及临床中,一般多侧重于脾阳、胃阴,而对脾阴、脾阴虚较少提及。事实上,对脾阴、脾阴虚的阐述古已有之,只是不够系统、完整。近年来有关脾阴与脾阴虚研究文章增多,今择其要者述评如下。1脾阴1.1历代医家论述有关脾阴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内经》...  相似文献   

2.
脾阴浅析     
一、脾阴之说发展过程 脾阴乃贮于脾中之营血、阴液和脂膏,是组成和濡养脾脏的特殊形质,其为水谷精微所化生,为脾脏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脾阴一说早在歧黄之典、南阳圣书中已初见端倪。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脾气不濡”,《灵枢·本神》说:“脾藏营”。而张仲景用麻子仁丸治疗脾约证诚开脾阴不足证治之先河,首次从临床上明确了脾阴不足的病理及证治特点。对此清代程应旄曾有过颇为精彩的阐发:“脾约者,脾阴外渗,无液以滋,脾家先自干槁了,何能以余阴萌及肠胃,所以胃火盛而肠枯,大便坚而粪粒小也。”  相似文献   

3.
曹恩泽老师以正虚、湿热、血瘀概括慢性肾炎的中医病机.立"清补法"为本病治疗大法:补益脾肾,注重扶正固本;清热利湿,不伐胃伤阴;注重调和脾胃;重视固护脾阴;祛邪治标;化瘀贯穿始终.用药多选"清轻"之味,注重防止饮食诱发.  相似文献   

4.
历代医家治脾胃,多重脾阳而忽脾阴,新安医家吴澄较系统地阐述了理脾阴之说。徐经世根据脾胃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结合前贤“理脾阳”“养胃阴”的思想,提出“补不峻补,温燥适度;益脾重理气,养脾用甘平”的理脾阴观点,弥补李东垣脾胃学说之未备,与叶桂“养胃阴”之说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5.
盗汗辨治     
一般认为盗汗为阴虚所致,其实临床所见,非阴虚致病者,也不是没有。今举不同原因所致盗汗治验病案几则,供参考。 一、气血两虚型 金××,男,33岁,住院号8146,1981年1月7日初诊。急性阑尾炎手术后,盗汗,形寒怕冷,面色不华,纳食尚可,苔白腻,脉濡。术后气虚血亏,卫外不同。治拟益气养血敛汗:党参、清炙芪、熟地各12克,白木、茯苓各9克,白芍6克,砂蔻仁各3克(后下),浮小麦15克,佛手片、青陈皮、清炙草各4.5克。服药十四剂,体质渐复,盗汗止。  相似文献   

6.
2002年4月12日,乐山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汤一新荣获本市首届科技杰出贡献奖。市政府以十万元人民币,奖励他在二十多年中,探索和建立了系统的中医脾阴虚学说,填补了中医脾胃理论的一项空白,使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许多患者得到了康复。汤一新1951年10月5日出生于乐山城区,1976年从乐山卫生学校中医专业毕业后,先后在福禄镇、明星乡和西坝镇等卫生院工作。明星乡年逾古稀的喻昌辉先生是原乐山县三位著名老中医之一,他看到新来的小汤诚实勤勉,聪明好学,有心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传授与他。喻老师告诉他:“久治不愈的脾虚病和疑难病,常可考虑脾阴虚。”汤一新对这第一次听到的“脾阴虚”一词很感兴趣,于是翻遍全国中医院校教材,想从中找出更进一步的阐释,没想到一无所获。这激起了汤一新深入探讨脾阴虚的强烈欲望。  相似文献   

7.
例1 陈××,女,49岁,工人。患右偏头痛3年,时轻时剧,甚则头痛如劈,不能入睡,呻吟气短,困顿万状,脉濡紧弦,舌苔淡黄中裂。此气血不和而风火上扰之候。治以疏调气血,清泄风热:炒白芍、炙甘草各18克,制香附、全当归、桃仁各9克,刺蒺藜10克,甘菊花、川芎各6克,生石膏30克,藁本5克。5剂获效,10剂大效,20剂病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霍山石斛对脾阴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霍山石斛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通过灌服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复合温热药(附子、干姜、肉桂)及劳倦法建立脾阴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霍山石斛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分别按0.7、1.4、2.8 g/kg灌胃霍山石斛水悬液,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容积生理盐水,持续灌胃21 d。比较各组大鼠的活动情况,体质量变化,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变化,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IgA)、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 IgM)、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以及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结果 各给药组大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显著上升(P<0.05);脾脏组织病理状态改善;血清IgA、IgM、IgG水平显著上升(P<0.05);血清和胃黏膜组织IL-2、TNF-γ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IL-4和IL-10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此外,霍山石斛可提高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P<0.05);能上调外周血中CD3+ T淋巴细胞水平、CD4+ T淋巴细胞水平、CD4+/CD8+ ,下调CD8+ T淋巴细胞水平(P<0.05)。结论 霍山石斛可提高脾阴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案1]徐××,男,40岁,大学讲师,1980年元月39日初诊。旬日来因工作未能遂意,心境不舒,始则郁郁寡欢,坐卧不宁,不耐阅读;继则头晕如蒙.每感凉气上泛,遇事辄易联想,化为幻觉。不能自遣。夜少安寐已久。身形如和,前医迭用解郁化痰、降逆安神诸方,恙情依然。刻诊舌淡红平薄心裂,苔细白而燥,脉沉细弦涩而数。素来勤奋治学,心阴暗耗,近加人事怫逆,肝郁气滞,虚风上扰。治宜养阴熄风,舒郁宁神。方子:肥百合30克,大生地16克。白蒺藜、肥知母、麦门冬、黄郁金、柏子仁,合欢皮、朱茯神各9克,炙甘草,炙远志各5克,10剂。每日煎服1剂。  相似文献   

10.
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专为治妇女妊娠因少腹宿有症病,下血不止而设。具有去瘀消症,止血安胎之功。笔者在辨证的基础上,将丸易汤(各药常用剂量分别为:桂枝9克,茯苓、芍药各15克,丹皮、桃仁各10克),引申治疗因血瘀为主的多种  相似文献   

11.
“青黛散”是我家祖传治白喉之验方,有清凉解毒,见效迅速,使用方便的特点,已用之治愈患者多人。现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方药组成与用法:青黛20克,黄连、薄荷各15克,冰片、硼砂、硃砂、牛黄各5  相似文献   

12.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已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对于条文中“虚者”,“实者”所指历代多有分歧;证之属性寒,热也有值得辨析。在此,笔者结合古今文献及临床体会,讨论如下。 一、虚实所指  相似文献   

13.
例1 金××,34岁,已婚,农民,1973年6月2日初诊。闭经二年余,初起月经稀发,经量少,色淡红,质清稀,继则经闭。贫血容貌,面目虚浮,畏寒,四肢欠温,腰痛重着,带下清冷,伴头昏耳鸣,记忆力减退,纳谷不振,胃脘时痛.脉沉弱,舌淡少华,苔白。证属脾肾亏虚,寒湿阻络。治以温中醒脾,分利化湿:芡实,山药、炒苡仁、茯苓,车前子各12克,陈皮,泽泻、木通、焦白术、制半夏,香附各6克,小茴香4.5克。五剂。  相似文献   

1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调治脾胃是中医临床上的一个重要方法.新安医家汪机、徐春甫、罗周彦、吴楚等医家继承前人经验,结合临床,提出调和脾胃的新观点,汪机的"培元重参芪"说,吴澄的"理脾阴"说以及罗浩的"治脾以燥药升之,治胃以润药降之"等观点具有其广泛性和实用性,为脾胃学说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新安医家发...  相似文献   

15.
夏××,女,48岁,矿工家属,1977年4月8日初诊。糖尿病5年,曾服西药D—860、降糖灵等药,前医用甘寒生津、养阴补肾之类中药,服后病情加重,由其女儿搀扶求治。神疲消瘦,语音低微,口渴欲饮,饮后泛酸,胁肋胀痛,食少纳差,脘部痞满,嗳气频作,小便频数,大便干燥,月经近两年先后无定期。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细数。尿糖(++++)。证属肝郁血虚、脾胃不和,治以养血舒肝、健胃醒脾。方予:当归、白术、赤白芍、茯苓、丹参、玉竹各10克,柴胡、郁金各8克,薄荷(后下)、砂仁、甘草各6克,生牡蛎15克,6剂。  相似文献   

16.
正很多人认为六味地黄丸可以补肾,导致六味地黄丸在广大群众心中成了补肾的专用药,这种观念害人不浅。从药方的组成来看,六味地黄丸具有补肾阴、肝阴、脾阴的效果,更适用于肾阴虚患者,并不适用于所有肾虚者。因此,六味地黄丸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阳虚的人越吃越虚。现在很多人一听说自己肾虚,就买很多六味地黄丸服用,结果导致面色偏白,体质虚弱,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腰酸无力,小便频数等肾阳不足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是胃肠病的基本病机。按邪正斗争态势分,正虚有气虚、阴虚、气阴两虚、阳虚、阴阳两虚、血虚之异,邪实有湿滞、热郁、滞结和血瘀之别。胃肠病的治疗重在补中清化。  相似文献   

18.
自唐宋以来,历代前贤论述产后之病,多责为虚,治倡温补。如孙思邈曾谓:“妇人产讫,五脏虚羸,惟得将补,不可转泻。”然笔者通过对《金匮要略》的学习,认为仲师对产后病的论治,有补有攻,既照顾产后体虚的特点,又不拘于产后禁忌,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堪为后学之典范。兹将其治法分述如下。 一、发汗解表 轻而扬之 汗法是一种具有发汗作用,以疏散外邪,解除表证的常用方法。汗血同源,妇人新产,本已失血,故此法在产后不宜使用。然妇人产后,卫阳失固,邪气乘虚,感之最易,是以产后外感之证并不  相似文献   

19.
1.暑邪刼夺血分 李××,男,19岁,社员。1965年8月14日就诊。患者三天前在酷日下劳动,晚即壮热头痛,汗出淋漓,口渴引饮,当地药农给草药一帖(药物不详),其热持续不解,小便极少,延至次日晚,复神志不清,今晨口鼻出血,急邀余诊.见其面赤肢厥,答非所问,胸、背、颈部出现红紫斑点,体温40.2℃,身热如燔,尺肤如灼,脉细微数,舌质绛干。病势险恶,余急投凉血散血、清心开窍之剂,选用余氏犀地清络饮加减。药用:水牛角100克,生地、麦冬各30克,丹皮、赤芍、桃仁、淡竹叶、菖蒲、郁金、紫草各10克,茅根50克,灯芯5寸。日进二剂。服药前先服童便一杯,灌下紫雪月1支。  相似文献   

20.
古代认为、临床观察及现代研究均表明,阳气亏虚是糖尿病的始动因素,并贯穿疾病之始终。阳虚及阴,阴阳又亏,由虚致瘀,变生诸症是其病机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