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条件作出了明确规定,有利于发挥逮捕措施在追究犯罪中的作用,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切实保护。目前,逮捕适用率仍然较高,要降低逮捕的适用率,实现打击犯罪与人权保护的协调,需要做好风险评估和释法说理工作,探索审查逮捕开展的刑事和解途径,完善监视居住、取保候审实施条件。  相似文献   

2.
逮捕必要性条件在司法实践中未得到充分适用,导致逮捕率居高不下。未明确逮捕权的司法权属性和不捕后的配套保障措施不足,导致逮捕必要性条件适用率低。确立逮捕权的司法权属性,可以促进对逮捕必要性条件审查方式的改革;对监视居住和取保候审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并合理的增加其他保障措施,可完善不捕后的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3.
逮捕作为一项刑事诉讼中最严厉的诉前强制措施,在我国适用率极高。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和司法机关内部业务考评机制的不合理,以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是导致逮捕率居高不下的主原因。检察机关应制定严格的逮捕标准,改变执法观念,取消不合理的业务考评制度,加强对非逮捕强制措施的社会宣传和对被害人的说理,完善取保候审等非羁押性强制措施以降低逮捕率。  相似文献   

4.
“变更型逮捕”是指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严重违反法定义务而对其变更强制措施予以的逮捕。“变更型逮捕”性质上仍然是一种逮捕措施,它的目的在于保全刑事审判及执行的进行,因此它必须符合一般逮捕的条件。犯罪嫌疑人违反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规定,只表明其具备了一般逮捕中的必要性条件,对其是否采用逮捕,还必须审查其是否具备另外两个条件,即证据条件和刑罚条件。只有犯罪嫌疑人同时具备一般逮捕的三个条件,才能适用“变更型逮捕”。  相似文献   

5.
逮捕必要性条件在司法实践中未得到充分适用,导致逮捕率居高不下。未明确逮捕权的司法权属性和不捕后的配套保障措施不足,导致逮捕必要性条件适用率低。确立逮捕权的司法权属性,可以促进对逮捕必要性条件审查方式的改革;对监视居住和取保候审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并合理的增加其他保障措施,可完善不捕后的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审前羁押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审前羁押率过高是目前司法机关所面临的一大困境。通过调查北京市某基层检察院2004—2008年的未成年人案件,发现审前羁押率过高的原因在于逮捕标准抽象、轻罪重罪不明、取保候审适用过低、刑事和解滞后等。为了减少对未成年人的羁押,应树立不捕为原则、逮捕为例外的司法理念,制定未成年人逮捕标准,健全取保候审制度,前移刑事和解制度等,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及《人民检察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颁布实施后,取保候审的法定适用条件,由原来的两种扩大到了七种,对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正当权益,促使其悔罪自新,减轻监管机关的压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取保候审适用范围的扩大,相应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以随意变更逮捕措施,对已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滥用取保候审较为突出。由于已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般主观恶性较深,社会危险性较大,而取保候审的强制力以及对…  相似文献   

8.
公安机关运用强制性侦查措施时在传唤、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扣押等方面存在问题,原因在于司法审查机制尚未形成,权利救济制度的弱化失衡,比例原则在设计上的缺失。应当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做法,根据我国国情,从确立司法审查原则、完善强制性侦查措施体系和逮捕制度等方面,从有效保护公民合法权利角度,完善刑事侦查制度。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研讨的重点内容是量刑公正的程序保障和强制措施的完善。关于量刑公正的程序保障方面主要涉及量刑程序的设置、量刑程序中的权力与权利的配置的话题;在强制措施的完善方面主要探讨了有关逮捕的完善、拘留的完善、监视居住的重构、取保候审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变更型逮捕是一种逮捕措施,其目的在于保全刑事审判及执行的顺利进行,它必须符合一般逮捕的条件。犯罪嫌疑人违反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规定,只表明其具备了一般逮捕中的必要性条件,对其是否采用逮捕,还必须审查其是否具备另外两个条件,即证据条件和刑罚条件。只有犯罪嫌疑人同时具备一般逮捕的三个条件,才能适用变更型逮捕。  相似文献   

11.
保释制度与我国的取保候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我国取保候审并没有国外保释制度发展得好。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取保候审适用率低、保证方式欠缺、决定主体分工不详、取保候审功能异化、重复取保等。基于对产生此类问题的原因的考察,应在对国外保释制度借鉴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公安机关取保候审在适用理由、保证方式及执行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存在相当程度的背离。解决公安机关取保候审存在的问题,应充分考虑现阶段能够实际改进的程度,兼顾“程序正义”理念的贯彻,立法上进一步明确取保候审的适用理由,细化没收保证金的条件、程序,落实保证人的责任,推行双重保证,并加强对被取保候审者的监管。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相较成熟的域外保释制度从程序设计来看,缺乏人权保障原则,在立法思想上仍体现为“权力本位”;从法条表述而言,适用对象上具有“职权型”和“核准主义”的特征;且法律法规解释存在表述不规范、法条之间不和谐之处。建议转变法律观念和立法精神,完善制度,建立统一的保释制度。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导致外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逮捕率和羁押率始终居高不下。如何在审查批准逮捕工作中做到对城市未成年人和外来未成年人平等保护,一直是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中的难题。笔者认为,应当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取保候审制度的可操作性,同时建立调查前置程序以及审查逮捕阶段“适当成年人”参与制度,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外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批捕率和羁押率,平等保护外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当事人取保候审权利保护之不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取保候审不仅仅是强制措施,在特定情况下还是被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但因取保候审的权利属性未受到重视,致使在取保候审制度中未建立起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因而有必要对该项制度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以确保在刑事诉讼中公民取保候审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非羁押强制措施之一取保候审,它的实施应有其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但实践中的操作程序不完善和缺乏监督等问题,使取保候审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对取保候审中存在的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具体分析对待。  相似文献   

17.
取保候审制度作为我国替代羁押的主要措施,其作用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导致司法实践中审前羁押的大量存在,严重损害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本文对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的定位进行思考,并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保释制度,提出重新确立我国的取保候审制度的定位,使取保候审成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一项权利。  相似文献   

18.
在司法实践中,许多本身适合取保候审个案因办案人员营造继续羁押理由或规避法律规定被隐性超期羁押.基于惩罚犯罪和人权保障之间的平衡,应促进在羁押状态下取保候审的适用.应确立以原则和例外相结合的取保候审启动条件体系,完善羁押状态下取保候审变更条件体系,确立在取保候审申请权构造中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确立对办案机关拒绝适用取保候审的司法救济程序.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存在适用范围过窄、适用程序不当、缺乏完善执行机制诸多缺陷,因而很难发挥功效。因此现代法治国家的羁押替代措施具有借鉴意义。在对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缺陷分析的基础上,比较考察国外羁押替代措施,提出完善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