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民主作为宪法诉讼机制的价值目标,其实质性内涵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界定:其一,工具性的民主价值。这种价值实质上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多数民主价值,即秩序、法治之价值。其二,目的性的民主价值,即自由之价值。  相似文献   

2.
宪法价值问题在我国的宪法学研究中一直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从众多宪法学教科书及著作有关宪法概念内涵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际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民主作为宪法的核心价值看待。这种认识,建立在对民主的理想化基础上,没有看到民主可能具有的消极方面。实际上,宪法的核心价值应为保障人权,这一点从近代宪法产生的思想基础、过程和实际内容等方面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宪政是法治的高级形式。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民主是宪政的基础,法治是宪政的载体,人权是宪政的目的。宪政包含民主、法治和人权三个基本要素,宪政民主就是以宪政主义为根本的民主制度,宪政决定法治,宪政和法治必须是以良法为前提,良法之关键在于宪法的至上性。  相似文献   

4.
民主是理性的产物,是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建构在政治方面的表现形式。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性建构原则,理性具有认知含义与价值含义,前者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能力对政治问题得出具有认知合理性的见解,后者意味着每个人的上述见解都应得到同等的政治对待。这两点内容在实践中就表现为了以决策参与平等为基础的民主制度安排,这种安排同时满足了认知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要求,也使民主成为一种"好"的治理方式。另一方面,认知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存在紧张,围绕这种紧张,精英民主理论与协商民主理论展开了不同的理论叙事,对民主是否一种"好的"治理模式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宪政是什么”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诠释,至今众说纷纭。但如果采用基本要素结构分析法,宪政的基本内涵要素主要应当有法治、民主和自由(人权)。在价值层面上,三者分属两个档次:民主和法治是宪政的手段,具有工具性价值;自由(人权)是宪政的目的,具有实质性价值。其中,法治与宪政的亲缘度比之民主与宪政要密切得多,前者“亲密无间”,须臾不可分离;后者既相互契合,又存在一定张力。假如把宪政比喻为一个生命体,那么,自由人权是其灵魂,民主和法治是其左右两腿。正如多数人的右腿承重力稍大于左腿一样,对于宪政来说法治的重要性也略胜民主一筹。  相似文献   

6.
孔子"有教无类"产生于春秋末期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从政治的视角考察,"有教无类"蕴含一定的民主价值:一是从根本上拓宽了受教育面,涵养了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二是培育了独立人格,涵养了民主政治的独立自主精神;三是传播了君子之道,涵养了民主政治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7.
宪法正当性的证明途径有两条:主观方面的合目的性论证和客观方面的可接受性论证.前者是观念与价值方面的证明,后者是实践行动方面的证明.宪法在心理、价值和道德上符合基本观念和信仰体系,即宪法正当性的目的性证明;宪法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受到人们的自愿尊崇和执行,即宪法正当性的可接受性证明.  相似文献   

8.
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审视,朴学思潮在学理价值与工具性价值上均有建树。前者以“经学即理学”说为主轴,搭建了足以让清代学者施展身手的舞台,在形成朴学正统的同时,还推动了清代学术的大面积发展;后者以效行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为核心,创制了精良的研究方法,为近代科学精神炳烛。朴学思潮之失,在于学术理路上存在缺陷、以及适用性价值的缺失。前者是其发展途中无法解开的死结;后者一旦发作,歇息易也。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政治原则,民主通过三个维度得以立体式展现:作为统治合法性,民主强调国家权力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体现人民意志;作为统治方式,民主强调政府的有效运作,必须依赖于代议制度、普选制度、政党制度、分权制度、监督制度的确立;作为公民参与方式,民主强调公民通过正当程序、立法听证、行政公开与宪法诉讼,有效地参与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10.
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正面临重大政策机遇。理想的协商过程是协商民主的核心,合乎正义的宪法商谈程序由此成为协商民主的规范标准。构建合乎正义的宪法商谈程序首先需要认真对待中国宪法文本,寻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宪法资源。我国现行宪法不仅规定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逻辑起点、价值目标、行为准则和运作模式,而且为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是协商民主在中国实践的最高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11.
作为西方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民主和宪政都被寄寓了人类对幸福的憧憬和期望,但各自又蕴涵着特有的价值理念和人文关怀.相对于个人权利和自由而言,民主与宪政都只是手段,个人权利和自由才是目的.在制度层面,要建立健全民主宪政体制,应重塑"民主"与"宪政"的协调并用模式,扬弃单纯的民主和单纯的宪政的弊端.  相似文献   

12.
参与式民主理论被视为探索中国式民主理论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深入解读参与式民主理论,全面评析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分析其在中国民主化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对参与式民主理论的探讨有助于从中国实际出发,破除"路径锁定"的思维模式,探索中国式民主理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昭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路径:即坚持基层民主与国家层面的完政民主相互协调,共同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宪政民主与基层民主是两种不同的民主形式,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二者又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为并行不悖的两种基本的民主形式。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宪政建设模式是政府推进型的,而不是源于自身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宪政意识发展的自然结果.这导致了中国宪政文化的缺失.我国的传统经济模式--小农经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性善论及义务本位法律观与宪政的核心价值是偏离的.要建设宪政国家,必须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宪政文化的经济基础;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构建宪政文化的政治基础;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构建宪政文化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河南洛阳玉米种子案中,中国现阶段的民主、法治与宪政之间的张力暴露无疑,其实三者之间关系并非只有冲突与抵牾。首先,民主与法治是互为内容与形式的,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法治与宪政之间属于上下位的关系,宪政是对法治缺陷的修正,最后,民主与宪政关系表现在:宪政不仅是对法治的制约,而且也是对民主缺陷的修正,二者是形式上(主观上)的冲突、而实质上(客观上)的相互制约但同时具有彼此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运用与发展民主集中制的经验教训主要表现为:不断创新与发展民主集中制理论;扩大党内民主,为民主集中制的有效运作奠定坚实基础;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以及着力于制度化建设,建立起严格的操作性强的规范和制度。  相似文献   

17.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从根本上讲是制度民主,也即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委员会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党内选举制度、党员权利保障制度的发展完善。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其修改过程必然呈现出党内民主的发展历程。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建设进入新阶段,发掘这一阶段党内民主建设规律可以总结如下三点经验:程序细化使民主制度成为现实,形式创新为民主发展增添活力,循序渐进确保民主建设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8.
参与民主理论和实践强调加强民主政治的人民性与参与性。在我国,公民参与地方人大立法还有着深厚的政治学与法学理论基础。作为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民主实现形式,公民参与立法是参与民主的内在要求,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