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在我国,高梯度地区形成的集群发展模式为这一地区带来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产业的转移。文章在探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发展的实例探析,提出了低梯度地区应对集群发碾延迟效应、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也是经济增长重要引擎。三地产业升级对其经济增长将产生重要支撑作用,也是协同发展的载体。本文应用VAR模型,对京津冀产业升级一体化可能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升级处于不同阶段和水平,产业结构升级面临巨大挑战和障碍。为了能够实现京津冀产业结构升级一体化,从要素流动自由、产业转移和"逆梯度"转移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知识转移作为一种知识价值发现的机制,是产业集群和群内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对当前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的模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简要评述。认为从知识转移效果角度,构建产业集群情景下的包含知识转移主体属性和知识特性的知识转移模型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吴玲 《社会主义论坛》2020,(4):22-23,29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帮助中西部地区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要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前,河南省面临着我国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要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增强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呈现出步伐明显加快,来源地、涉及领域和承接地分布集中,项目质量不断提高等特点。河南省优化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审时度势,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和策略;二是选择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三是培育产业集群,适应产业转移;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对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是塑造中国经济版图和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来,受生产成本、需求萎缩、产能过剩等多重因素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分化趋势愈发明显,中国的产业转移从金融危机之前的“西进北上”演变为经济新常态下的“长江隆起”。通过简要地构建劳动和土地两要素的梯度优势指标体系,发现要素梯度优势受要素价格和要素可获性两方面的影响,其进一步的发挥和释放推动产业承接需要以地理区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支撑条件;根据要素梯度优势以及产业转移的区域分化特征,可将全国区域分为新五大板块:东部发达地区、长江经济带(不含江浙沪)、东北和华北(不含京津)、长江经济带地区、西部人口稀疏区和海南。  相似文献   

7.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中山市,40年来抓住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契机,积极承接港澳加工贸易,引进先进技术改造国有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经济,狠抓工业立市,支持推动服务业发展,走过了工业化前期、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产业经济发展历程,成为我国经济现代化的一个生动缩影,也给中山推进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诸多有益启示,主要包括:紧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加强大湾区中心城市对接合作,抢占产业变革先机,弘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随着这几年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倾斜政策的出台,东部地区部分产业逐渐将资本、技术、劳动等向西部地区转移。新的产业转移形势给贵州经济发展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因此,研究贵州省如何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产业呈现出梯度转移的特点,正在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西部地区要立足于比较优势,加强东西部经济协作,在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产业转移和承接工作,从而提升西部产业实力及竞争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较快增长,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经济二元结构特征,使不同区域形成了明显的发展差距。按照区域梯度理论应该发生的先发区域边际产业向后发区域的大规模转移,却没有按照预期的发生。本文通过对产业区域转移粘性的分析,寻找制约产业区域转移的原因,从而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求。中部地区既是我国“三农”问题的集中地;又是承东启西,南北互动的关键区域,其发展可以惠及整个中国。现实中的“中部塌陷”主要受制于中部“三农”。求解中部“三农”的途径主要有:拓宽国家中部政策;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带动产业向中部的梯度转移;加强中部地区的基础教育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01—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面板回归计量模型,考察了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聚与产业成长的关系,结论显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同产业增长呈显著"倒U"型关系。进一步基于分省统计数据和产业梯度转移系数的定量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广东、江苏和浙江3省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向外转移的重点地区,北京、上海和福建3省市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也具有向外转移的趋势;重庆和四川2省市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和贵州6省可以作为次选地区;河北、山西、江西、山东、云南、陕西和甘肃7省尚不具有承接转移的综合优势,应重点通过提升专业化能力、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效率,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蓬勃发展态势,对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转移到江西的33家大型企业为例,从产业分布、企业所有制分布和企业规模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现阶段转移到江西的企业的特点是:以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和以非国有企业为主。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典型可归结为市场开拓型、资源开发型、市场开拓 资源开发、战略资产增加型等几种。样本企业转移到江西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江西的经济景气度和人气指数的提升、江西正在营造的一流投资创业环境、江西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等方面。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与中原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当代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是一种迅速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产业梯度由东部向西部转移过程中,中原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思路要从河南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出发,采取"园区经济"的组织模式,促进河南产业集群的快速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积极主动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国家和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加快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进程,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双转移”战略和“双提升”战略是广东省破解科学发展难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广东省先行先试,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率先实现调结构和保增长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首先,对广东省“双转移”、“双提升”战略实施的现实依据进行分析,其次,通过细化两战略的关系要素..分别从产业转移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互动关系以及劳动力转移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互劝关系两个角度来探究两战略的循环促进模式。  相似文献   

17.
国家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规划为邵阳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邵阳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契机。在此过程中,邵商是产业转移的主力军、代言人和成果共享者。然而当前邵商回归的状况并不理想,存在政府引导、企业预期、政府与企业共谋及产业环境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在这种情况下,邵阳如何扩大招商引资、吸引邵商回归,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对于邵阳经济和邵商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依据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广东产业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广西自身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其他方面的相关条件,现阶段的广西在承接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首先可利用广西的特有区位和特有资源,将区域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次,由于广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因此积极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助了强化对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而且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在相当程度上也会促进广西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实践中这一点在广西贺州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就表现得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9.
产业转移是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泛珠三角区域广大、省情复杂的状况使得产业转移的推进面临困难。在分析影响泛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多种矛盾后,要破除各省区分散无序的产业构建,实现泛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好格局,就必须加强各方的制度整合和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飞地经济”内涵和“飞入地”选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设计构建了“飞入地”选择评价指标体系;以淄博市为例,运用熵值法、灰色关联度法和加权TOPSIS法,进行淄博市发展“飞地经济”的“飞入地”选择,通过测算梯度转移系数,对重点产业的领域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