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两项二孩生育政策在育龄人口生育子女数量上的具体目标并不明确.面对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近年来全国人口出生状况的客观现实,应及时厘清"全面两孩"政策在育龄人口生育子女数量上的具体目标,并将政策的提法和态度由目前的"允许"生两个转变为"提倡"生两个.在思想认识上,要正确看待目前育龄人群生育意愿的现状,改变以往控制人口政策下形成的思维定势,特别是要认识到现在不仅"物不是",而且"人已非".同时,在放开三孩政策开始实施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提升人口出生率,应将重点放在支持和鼓励育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上.  相似文献   

2.
顺应人口形势转变的需要,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较之于立即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单独二孩”政策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更有利于实现人口规模均衡与人口结构均衡的有机统一。由于“单独二孩”政策不足以充分改善年龄结构、增加劳动力数量,在此基础上全面放开二孩是继续推进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的未来方向。但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决不能过度放大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作用,仅仅依靠生育政策调整完善无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需要配套实施其他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3.
人口出生性别比例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口性别比例,关系人口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已高达117,偏离正常标准10个百分点,其危害不仅涉及眼前,甚至会危及子孙。政府部门在矫正人口出生性别比方面要在制度安排、政策扶持、监管惩处方面综合治理,单凭宣传教育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问题.性别比例失衡可以引发男性择偶困难,女性就业困难,以及未来人口数量和质量的下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造成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的根源在于重男轻女.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于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和加强执法力度,营造关爱女婴的氛围,建立健全养老体系等.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人口问题上的任何失误,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达136782万人,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10%,在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的规划中,国家全面二孩政策顺应时势、彰显民意,符合人口发展规律,有利于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有利于促进家庭与社会和谐,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计划生育政策"一胎化"产生的负面效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过多地关注经济因素而忽视性别公正造成的。为了扭转计划生育强制的"一胎化"造成的人口结构以及超低生育率问题,我国继"双独二孩"和"单独二孩"政策后又实行了"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但"全面二孩"政策需要从性别公正的视角来认识,为了确保女性基本权利与生育政策积极效应的正向相关性,应该加大陪产假制度供给、健全"全面二孩"政策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完善"全面二孩"的相关法律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施行,标志着我国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体现了生育政策从"效率"向"公平"的价值回归.然而生育政策在制定实施过程中缺失社会性别意识,看似对女性保护的政策法律,没有考虑其执行效果对男女两性的不同影响,忽视了女性在参与社会活动中的利益诉求,加剧了女性的不利地位,背离了生育政策的价值追求.所以,政府应该加大社会性别主流化进程,在生育问题上增加投入,确保女性不因为生育而丧失社会参与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农村人口减少是人口外流和生育率下降双重作用的结果,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对农村生育形势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使用2000、2010、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对比分析农村人口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演变的研究结果发现,农村生育率始终高于全国,但农村生育模式在21世纪发生了急剧变化,农村年轻女性的多孩生育比例提高,农村生育率的区域差异明显。人口负增长时代需要更加保障乡村女性的生育及其他各项权益,通过分类实施的方式保障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农村家庭完成生育意愿,实现人口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单独二孩”生育政策是一种使所有独生子女在生育方面都受益的政策,同时它还承担着开始调整我国人口的生育率、改变我国人口总体结构的任务。提前开展对新生育政策社会后果的研究,可以为实践中避免和减少政策带来的副作用提供理论的和经验的支持。除了人口学方面的内容外,政策调整对城乡家庭和年轻夫妇生命历程的冲击、可能形成的“人口同期群”的影响、以及为走向“全面二孩”提供政策准备等都是值得提前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是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数字相当于老龄人口位居世界第二的印度的2倍,是位居第三的美国的2.5倍,比西欧各国老龄人口的总和还多。另有资料表明,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极为突出,2003年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龄人口的比例达61.36%。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12亿,而其中农村老年人口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三左右。由此可见,农村已先于城市进入老龄社会。但是,在农村,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却严重滞后,已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建立和完善西部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11.
陕西构建和谐社会须切实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正常值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陕西出生人口性别比显著高于正常值,且有加剧趋势,将对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严重后果,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和治理。  相似文献   

12.
建国后十七年我国人口政策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的十七年时间里,党和政府已初步认识了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并把控制人口数量的节育政策上升到国家计划和政策的高度.但由于种种原因,此期的节育人口政策未能有效地贯彻下去,因而人口数量的控制没有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但此期的人口政策,构成了当代中国人口政策一部分,是现行人口政策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近期人口惯性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等问题。对此,应继续稳定和完善现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建议恢复婚检,加强婚育、保健和教育工作,提高人口素质;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严惩用B超鉴定性别后有意堕女胎的行为;加强计划外生育的管理,健全城乡基本保障制度,扭转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生育政策逐步放开却一再遇冷,当下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职业女性面临生育与就业难以平衡的困境,而当前生育保障法律制度管制属性多于服务属性,生育保险惠及对象范围过窄、立法性别意识缺乏等不足,可能造成就业歧视,固化性别偏见,加剧社会不公,导致女性生育意愿不高。人口政策转型时期亟需从法律层面采取对策提高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构建女性友好型生育保障法律制度成为解决当下人口危机的必然选择。应当在性别视角下促进女性友好型生育保障法律制度构建,在各环节贯彻性别平等,实现管制女性身体到服务女性生育的转换,加强全社会对生育之社会价值的认可;增加国家给付力度,合理分摊生育成本,扩大生育保险的惠及范围;关切女性实际需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打破性别分工范式,强化男性生育责任分担。加快立法进程,完善性别平等评估机制,使消除女性就业歧视与提高女性生育积极性同步进行,将完善生育保障法律制度作为缓解人口危机、实现女性生存发展权的制度后盾。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出发探讨了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问题,指出人口治理新理念应是从以数为本单一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以人为本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首先探讨了人口计生公共管理服务的八大机制,新宣教的理论框架,新优质服务概念框架和六连环路径。然后提出了日常管理与危机管理并重的主张,强调了人口危机管理要从"末端治理"转向"预防管理"。最后讨论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并总结了五点经验。  相似文献   

16.
社会性别相对于生理性别而产生的,是近年来国际上分析男女平等的重要概念。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影响两生平等的因素,主要有理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实现两性平等对于弘扬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少子化”、“老龄化”等人口问题。从当代青年的婚育观念入手,分析“少子化”的深层原因,有助于减缓“少子化”带来的社会冲击。  相似文献   

18.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确保实现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双降”目标,是新时期促进贵Jt,l~il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内在要求,应将其放在特殊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去认识和把握,以提高认识,确保政策的落实。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现状进行科学的评估是认识我国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现状从而也是进一步促进妇女发展和实现性别平等的前提和基础。在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对整个中国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状况进行评估的基础上,运用其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和相关数据,对辽宁省的妇女发展和实现性别平等状况进行分析,对推动辽宁省的性别平等事业的继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