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5 毫秒
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指出,“改革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多数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并逐步推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几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基础作用,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能力的同时,逐步扩大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范围,改变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不见面,没有选择权和被选择权的被动局面,形成了毕业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就业办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宽松的环境。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毕业生就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并成为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我国从建国至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经历了由“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的重要转变。在建国初期,“统包统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对解决当时各行业对人才的急需,缓解对人才需求的矛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适应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高校内部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毕业生对社会发展就业心理需要,1983年在部分学校实行毕业生分配的“供需见面”,促进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联系,减少了统一分配计划存在的盲目性,国家教委并于1989年3月提出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3.
张洪 《工会论坛》2006,12(5):82-83
随着劳动就业体制的改变,大学生就业由国家分配已过渡到“双方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形式。毕业生的就业知识的积累仅利用最后一年时间和学校几节就业指导课程,使毕业生找到令自己满意职业的概率几乎不大。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个过程,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职业技能训练的全程就业指导越来越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4.
褚江 《人事天地》2006,(3):22-23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实行了广泛意义上的“双向选择”,行业壁垒、区域壁垒也相应地被打破,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权和用人单位的自主择人权得到切实的确立。但在各种形形色色的求职择业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事例。本文结合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一些特点,选取了两个较为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由政府安五向自主择业的方式过渡,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适应这种形势?笔者认为,除了各级就业安置部门需加大工作力度外,毕业生本身屯应该努力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提高四种能力:一是认清就业形势,转变思想观念。有些毕业生缺乏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过分依赖政府分配就业,不会屯不敢到社会上推销自己,从而失去了很多良好的就业机会。应当看到,目前,行政机关精简机构,企事业单位减员增效已是大势所趋,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正由政府行为向市场选择、自主择业的方式过渡,最终达到取消分配。毕业生对此要有…  相似文献   

6.
魏强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6):167-167,172
我国自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10年间,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规模跃居世界第一,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毕业生总量由扩招前的143万急剧增至2009年的602万,预计2010年将增长到632万,大学生就业困难也随之逐渐加剧。究其原因,有社会整体就业岗位供需不平衡、有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没有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导向、也有大学生自身择业观念落后等原因。要解决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择业趋向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北省6所高校500多名本科毕业生的择业趋向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毕业生更期望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更期望进入国有单位,更期望拿到高工资:择业标准由传统的单一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主要选择标准集中在用人单位的薪酬和福利待遇、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或能否发挥自己的特长;“先就业后择业”观得到了毕业生的普遍认可.动态择业意识增强。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对策:加强正确择业观的宣传教育;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就业环境;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  相似文献   

8.
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已成为困惑学校、社会、毕业生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试图从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出发,结合毕业生就业现状对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本质原因,以探索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最后总结了从学校角度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高校人文环境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素之一,本文探讨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于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建设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高校人文环境提出几点建议:建立健全各项就业指导制度,实现学校各相关部门之间通力合作的有效管理;营造鼓励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校园氛围,大力培育就业新途径;积极开展致力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第二课堂活动;重视毕业生就业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加大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等。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日趋困难的形势下 ,高职毕业生应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路子 ,即毕业时 ,只要有工作单位接纳 ,就先工作 ,实现就业 ,走进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后 ,认为不合适或遇到更好的工作 ,可以“跳槽”重新选择职业。有了一段就业和择业的经历后 ,有的可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大学生就业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历了由“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几个改革发展阶段,最终发展到现在的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遵循市场规律的就业制度,并按照毕业生就业的规律、特点来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要使有就业愿望的广大毕业生得到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山东理工大学786名大学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对被调查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评判、就业意向和择业标准、专业满意度与重视度、就业影响因素、求助意向等进行了分析,发现被调查学生在就业单位意向、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择业时首选的地点以及对职业的月薪期望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利于顺利就业的倾向。建议就业指导人员引导大学生在择业时遵循主动择业原则、社会需要原则、发挥特长原则以及可行性原则,顺利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职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准确把握毕业生择业心态,提供相应的辅导。为此我们从毕业生的择业依据、1薪酬期望值和影响毕业生择业、就业的主客观因素两大方面进行了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并从大学毕业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提出解决就业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毕业生包分配积弊甚多。近年来,经过多方面的改革和试验,初步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机制,即:以柔性指导性计划取代刚性指令性计划,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逐步扩大毕业生的择业权,用人单位的选择权和学校推荐权,使就业市场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学校与社会的重要接口。据社会用人单位反映,目前高校毕  相似文献   

15.
吴艳芳 《工会论坛》2008,14(1):122-123
大学毕业生就业关系重大,在择业的过程中,应了解国家的就业分配政策。同时,也要注重择业的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择业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实践证明。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就业的初期,需要强化职业规划环节,找准就业目标,调整努力方向,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相似文献   

17.
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已成为困惑学校、社会、毕业生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试图从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出发,结合毕业生就业现状对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本质原因,以探索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最后总结了从学校角度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鲁哲  王丽君 《工会论坛》2014,(2):157-159
影响高职学生成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学生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要从学校、社会、个人三方面入手改善和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环境。要通过教育改革等途径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就业基础及就业能力,改善高职学生就业难等不良就业现状,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19.
政府促进就业的法哲学思考——从法律责任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实行“公民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就业促进法》第一次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法制化,从法律上确立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明确了政府在促进就业中民事、行政及刑事法律责任。这是国家的恩赐,抑或政府应尽的职责?从权力来源的合法性、消极权利到积极权利的变化、权利救济的现实性以及公平正义的分配原则等方面来剖析现代政府承担就业促进法律责任的法理逻辑.亦是一条思考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网络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玉惠 《工会论坛》2005,11(5):95-9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网络化建设,广泛开展网上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可以收到可靠、便利、快捷的效果,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各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网络化建设,并使之逐步完善,满足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