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政府应在竞争中加强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间关系是当前府际关系的重要内容,竞争与合作关系则是府际关系的两个关键纬度。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区域市场融合需要的加剧,基于传统行为观念主导的地方政府的行为和调控模式,越来越严重地固化了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变相的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因此,建立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关系,以此快速而稳定地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由于地方政府的经济主体与利益主体地位的形成,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各地方政府发展地区经济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根植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利益的差异性中,经常演变为政府间的竞争性行为,继而对地区差距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将地方政府竞争因素分解为财政分权、转移支付、区域市场发育、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地区优惠政策、地区资本形成和区域人口流动七大因素,利用各分解因素的替代统计指标,可以初步判断地方政府竞争对地区经济差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3.
以经济学理论和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为主线,梳理了在不同历史阶段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后得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启示,即:经济活动不能完全依靠市场,也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必须是市场与政府相结合,关键在于要结合发展阶段和发展形势,动态地确定政府的边界;要科学认识和把握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形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日臻完善,但计划体制的影子和影响依然存在,要切实化解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要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中敏于行,改革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基层探索,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分权化改革,地方政府成为拉动现代化的最大动力,创造了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本应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守夜人"的政府,一跃变成了主角,政府既做经济市场内的裁判员,又做经济市场内的运动员,尤其是我国地方政府,往往更热衷于直接充当市场内的运动员。地方政府的利益跟经济活动有着直接的相关性,其行为、动机,都具有公司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地方政府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主要破除一切从行政区划考虑取舍进退的观念束缚,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加快武汉与周边城市合作。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对地方政府从根本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尽快加快打破各城市间市场相对分割的局面,加快武汉企业的集聚和扩张,营造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政府作出中央财政部代理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这一决议来刺激地方经济发展,开放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时机日益成熟。本文从金融危机、准市政债券、中央债务依存度及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这四方面作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背景入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产生的拉动经济增长、完善地方财政职能、完备我国资本市场的经济效果及可能面临的经济、社会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利益诉求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双方都力图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诉求时,双方无疑会产生利益博弈。从交易费用理论视角来看,我国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依人群设计和地区分割、画地为牢问题之所以会存在,其根源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存在非均衡博弈,由此导致交易中处于最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养老保险权益受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举办数量在中国呈现井喷态势,地方政府是幕后的主要推手。通过对H区举办夜间马拉松赛事的过程和结果的追溯分析可以发现,在地方政府的人员编制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推进考核激励结构由原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多元化的"重点任务"转变,会使得地方政府原本有限的注意力更加左支右绌;再加上政府官员的行为策略由"邀功"逐渐转向"避责",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呈现出两个层面的"名实分离":一方面是他们声称的工作方式和原则与实际所寻求的目的之间的分离;另一方面是他们对外宣传的目标和实际达至的结果之间的分离。"名不符实"的政府行为可能会误导民众,也会引发多目标间的冲突。避责策略的使用会影响到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和效果;并且,这种分离一旦被暴露会有损于政府的公信力。未来要减少这种名实分离的情况,需要降低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职业风险,改善他们面临的"权责分立"的困境,从而重新激发地方政府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按照规范的经济理论,政府只有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发挥作用,提供公共产品,如果地方政府过多地介入经济生活就会影响市场调节的效率。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地方政府的很多行为具有市场性。地方政府不仅提供公共产品,还要为社区民众提供福利,为市场化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地区企业的收入。这种状况决定了地方政府必定要介入经济生活,承担起发展地方经济的职能。地方政府要追求自身财政利益的最大化,就要保证本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从这一点来说,地方政府同本地的企业实际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地方政…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竞争主要表现为争夺资源和控制权的分配、争夺公共产品和服务。地方政府之间在竞争博弈过程中陷入了“囚徒困境”,在竞争中由于各地只顾经济的发展实行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干预企业等扭曲的竞争手段,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和公共物品的浪费。对此本文认为地方政府竞争应该逐渐从竞争转向竞合,实施差异化竞争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断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以及建立统一协调的市场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的渐进式市场化变革中,地方政府是创建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坚力量,其职能定位是影响政府经济行为和国家财政制度的重要因素.但是,中央政府完全决定税率和税基;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地方政府仅是改革实践的执行者、改革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单位,没有形成独立的税权收益主体地位.本文从体制改革与"分权化"政府间税权制度改革的逻辑出发,对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税权关系瓶颈以及地方政府在资本市场上的相机抉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西部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的互动,以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益问题。长期以来,我国西部地区一是市场化程度不高,造成投资者生产成本的增加;二是政府能力的缺失导致了交易成本的上升。加入WTO后,西部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公共商品和私人商品的特性,合理确定西部地方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范围,实行市场化改革,创造一个有效率的制度安排,以提升该地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地方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分析了地方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的成因、尤其是其深层制度原因 ,归纳了迄今为止的政府对策措施及其弊端 ,最后就建立一种与之有关的市场竞争和政府竞争秩序提出一些操作性构想。  相似文献   

14.
地方保护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形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地方保护是政府行为,地方政府是地方保护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打破地方保护必须深化改革、消除体制弊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法治建设,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加快立法进程,完善法律体系。经济发展是最终消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公共管理”理论于上个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并在本世纪初对我国西部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原因:西部地方政府本身有加快、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有借鉴国内、国外成功经验和实用理论的需求;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虽然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在世界各国都面对经济全球化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有一定程度的普适性,有部分满足我国西部地方政府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求的具体内容和经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影响也给我国西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寻找影响地方治理水平的因素从而提高地方治理绩效向来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从财政社会学理论出发,本文认为地方政府的"土地依赖症"加剧了政府与社会紧张关系,从而恶化了地方治理;而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依赖则是源于官员政绩考核与上世纪经济分权改革的制度设计。运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相关数据,本文检验了上述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支持本文的理论假设:在晋升激励与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下,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则是影响地方政府依赖土地收入的重要因素,而地方政府的"土地依赖症"则恶化了地方治理,金融危机之后的大规模投资则进一步"锁定"上述逻辑链条。此外,上述影响机制在地区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上述发现对于中国的发展与转型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转型经济的实践出发,针对政府--市场两分法的局限性,提出了宪 法--政府--市场三分法的分析框架。并根据这一框架对中国的经济转型进行了研究。 中国经济转型的经验表明政府行为与经济转型的效率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本文的一 个基本判断是政府的角色与定位己成为影响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因素,经济转型面临法 治资源稀缺的瓶颈约束。政府目前不仅直接拥有和控制着规模巨大的资本与资源,而且仍 然具有"裁判"与"球员"双重身份,对政府权力的软约束所产生的后果是对政府与市场之 间的距离缺乏有效的界定,经济转型的政府成本上升。因此,建立公正、透明和有权威性的 宪法规则与秩序,对于中国这类历史上宪政资源缺失的国家的经济转型有着特别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第一行动集团”的形成与影响:一种制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于制度变迁理论,可以很好理解中国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利益主体形成过程、地方政府与微观主体利益"相容性"的提高和中央对地方创新容忍程度提高这三点同地方政府作为"第一行动集团"之间的必然联系.地方政府的是这种地位对未来的制度变迁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地方政府绩效与地区经济竞争力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地方政府绩效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能否持续地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地区经济竞争力对地方政府绩效也有一定的影响。对地方政府绩效与地区经济竞争力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政绩观,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绩效的提高与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1984年到1993年国务院先后批准了19个城市为"较大的市",此后便停止了批准。但一直以来,国内一些具备一定实力的城市并没有停下争取这一名头的脚步。本文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基于行政上的动机。当前城市的治理面临着依法行政的问题,来自于上级政府和行政相对人的两种逼迫机制不断的强化这一问题,以致于城市政府不得不寻求某种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而"较大的市"本身所拥有的地方立法权为城市政府解决城市化过程中依法行政问题带来了一种制度路径。但是,这种行为的背后已然不同1994年之前"较大的市"之争,不再是单纯地出于扩大地方权力、发展地方经济的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