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本文以美国和中国的犯罪对经济造成的损失为例,导出实施犯罪预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进而对新中国建国50年中前30年和后20年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犯罪预防工作的成败作了对比性的回顾。分析了建国后前30年犯罪预防工作比较成功的历史条件与经验,对改革开放后的20年由于历史条件变化而导致的预防犯罪体系的漏洞与工作的失误进行了评估,指出了当前制定预防犯罪战略应着重解决的问题与思路,并提出了五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犯罪预防广义和狭义之区分,对构建科学的犯罪预防模式和提高犯罪预防效果有重大理论帮助;将个人自由之保护作为犯罪预防的核心价值,可以避免社会安全保障这张无形的灰网束缚人类自由的心灵,从而有效促进对人类自由与和平的保护;犯罪预防的基本原则,是犯罪预防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循和坚持的基本准则和基本要求,它支配着犯罪预防发展的正确方向;正确理解犯罪预防的可能性与局限性,既能够坚定人们预防犯罪的信心,又不至于盲目乐观,在犯罪预防实践中陷入急躁冒进的误区,从而使对犯罪预防的认识更加趋于理性。  相似文献   

3.
学术动态     
2004年11月11日-13日,由我院与澳大利亚跨国犯罪预防研究中心共同组建和承办的“北京跨国犯罪预防研究中心成立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该中心将由世界各地的跨国犯罪预防领域专家组成顾问团,结合中国国情和跨国犯罪的现状,对如何打击、遏制跨国犯罪进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运用适应社会形势需要的工作机制做好城市无业青年的教育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已成为当前综治工作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 1997年初,我区在部分街道建立了地区性“青少年法制教育指导中心”,着手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无业青年教育管理和犯罪预防工作的新方法。 1999年 5月,我区召开了全区无业青年教育管理与犯罪预防现场会,总结交流了初步经验做法。 2000年 10月,我区在全市大会上介绍了对无业青年进行犯罪预防的工作经验。  一、无业青年的状况与预防犯罪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一 )无业青年的基本情况  …  相似文献   

5.
西部是保障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要害地区,西部环境保护涉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经济开发与环境犯罪预防之间存在诸多冲突,西部脆弱的环境受到环境犯罪的严重威胁。采取新的环境犯罪预防战略,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环境犯罪预防机制是走出西部开发中环境犯罪预防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的运用可以帮助解决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面临的专业问题、资源问题与机制问题,也有助于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精准保护和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重点预防,有助于提高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工作的效率。我国已经具备了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与犯罪预防的大数据体系的现实条件。应当更新理念,确立循序渐进、线上加线下和市域中心的原则,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和数据分析模型的精度,促进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与未成年人司法实务的深度融合。应由政法委牵头,各有关单位通过网络联结成一个系统平台,相关业务流程按照专业化标准进行建设,并加强未成年人数据安全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7.
侦查主体论     
赵永琛教授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介绍说:“这本书是一部专题性著作,主要围绕侦查主体范畴、侦查主体的历史形态、侦查主体的环境展开论述的,兼及相关的学理问题和实际问题。该书作者从侦查主体的基本概念入手,对侦查的本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而从抽象的哲学范畴出发对侦查主体的历史形态及其演变过程作出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民间反扒在治理偷盗犯罪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以自己特有的价值在犯罪预防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是民间反扒在合法性上存在诸多争议,这也妨碍了民间反扒价值的发挥。民间反扒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9.
从公共卫生三级预防看犯罪预防的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公共卫生领域的“三级预防理论” ,西方学者构建了“犯罪预防三级模式” ,并发展成为当今美国预防犯罪的主导体系之一。“非典”与禽流感肆虐中国后 ,人们将更多的目光和精力聚焦在公共领域 ,在合理吸收防治“非典”等疫病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 ,对犯罪这一社会“痼疾”进行更为有效的防治 ,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犯罪预防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借鉴公共卫生领域的“三级预防理论” ,西方学者构建了“犯罪预防三级模式” ,并发展成为当今美国预防犯罪的主导体系之一。“非典”与禽流感肆虐中国后 ,人们将更多的目光和精力聚焦在公共领域 ,在合理吸收防治“非典”等疫病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 ,对犯罪这一社会“痼疾”进行更为有效的防治 ,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犯罪预防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层楼群住宅小区遍布全国大、中城市。城市居民住宅小区的大量兴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但由于新建小区地域广、面积大,人口高度密集,住户成份复杂,安全防范设施不完善,已成为城市刑事案件发案的最高部位。如何遏制居民小区刑事犯罪上升的势头,做好居民小区的犯罪预防工作,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根据各地预防犯罪的经验,对城市居民住宅小区的犯罪预防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对刑事侦查和犯罪预防与控制进行经济分析,是用效益所体现和蕴涵的理性价值反衬现实侦查制度的缺陷与不足,理性思考犯罪预防与控制的社会效益与科学性,并以效益理论为指导,对社会资源加以优化配置,以达到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安定的目的,同时为犯罪预防与控制的功能和必要性提供经济学视野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关于贪污贿赂犯罪预防的立法思考杨书文对贪污贿赂犯罪预防工作进行立法调整,从法律上明确有关部门对预防贪污贿赂犯罪应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进行反贪污贿赂专门立法的趋势。在现已收集到的世界上35个国家和地区的42部反贪污贿赂专门法律中,有...  相似文献   

14.
民众与犯罪预防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刑法现代化的过程中,犯罪预防控制体系的主体实现了由一元向二元的历史转变。民众作为社会力量的代表,被视为犯罪预防控制体系的主体之一。民众的参与是犯罪预防控制体系得以成功运作的重要保障,离开民众支持、没有民众参与的犯罪防控体系将无法实现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实现防控犯罪的预期目标。因此我们在构建科学的犯罪预防控制体系时,应将有效发挥民众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采取一系列措施充分发挥民众在犯罪预防控制中的积极、正面作用,构建严密的犯罪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5.
论被害预防     
当前,世界各国犯罪预防的一个明显转变就是从被动预防犯罪到主动预防犯罪;从法律制止到物质制止;从立足于行为人预防到被害人预防。犯罪被害人研究表明,要真正实现减少社会的犯罪,仅仅从犯罪人和潜在犯罪人这一角度考虑是不够的。任何犯罪的发生,都是犯罪人与被害人相互作用的结果。以犯罪人或潜在犯罪人为中心的犯罪预防和以被害人或潜在被害人为中心的被害预防是犯罪预防体系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只有以动态的观点去理解和分析被害预防才是全面的、科学的。也只有将被害预防与犯罪预防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它在犯罪预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犯罪原因研究影响着犯罪预防策略的重心。对犯罪原因链条中各环节关注的变化将引起犯罪预防策略重心的变化。刑罚预防和情境预防都曾是我国犯罪预防策略的重心,但预防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导致我国犯罪预防在策略重心选择上走入困境。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构、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社会力量的发展壮大为犯罪预防策略重心回归社会本位创造了条件。因此,我国犯罪预防策略应当是以犯罪原因与社会政策的关系研究为依据,以社会力量参与为主要措施,以预防优先理念为刑事政策的核心,最终实现犯罪预防重心回归社会本位。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完善转型时期犯罪预防体系,我国应当根据国情,借鉴世界各国的犯罪预防理论,建立自己的犯罪预防措施体系。当前需要采取四点犯罪预防措施:设立常设的犯罪预防管理机构;建立社区预防制度;强化家庭的作用,规范家长行为;树立司法机关服务意识,搞好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采取综合治理原则,取得一定效果。但同时存在种种不足,体现在法律体系、法制教育、预防体系的工作机制以及忽略被害人对犯罪预防的作用的研究等方面。据此,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应在预防体系、预防措施、预防的犯罪类型以及犯罪行为的矫正机构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犯罪预防模式是国家控制犯罪的政策系统,反映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管理方式和公众态度等。由于犯罪预防模式的构建受到人们认识能力的制约,因而可能出现犯罪预防模式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即表现为较长时期内刑事案件增加、犯罪率上升。现阶段我国可能面临类似的问题,因此,要积极探讨犯罪预防创新模式,提高政府控制犯罪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蓝色的欧罗巴文明,孕育出海洋法(即普通法)与大陆法这两颗镶嵌在欧洲版图上的璀灿明珠,它们是环肥燕瘦,各擅其美。本书作者正是为这一迷人的法律风景所吸引,以一个法律史学家独有之敏锐目光与深厚功底,带领大家透视美丽面纱背后的庐山真面目,并采用比较与历史的研究方法,将笔锋游刃于英伦诸岛,美利坚与欧陆之间。故,本书虽小,却融会贯通了法律、历史、政治、民族、语言、宗教等学识,不失为欧洲法律史之微型画卷。——摘自该书封底之介绍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