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文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三祖文化"是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大发展的文化,其与凝聚中国力量是一脉相承的。弘扬"三祖文化"不仅可以增强华夏儿女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更有助于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基因,熔铸蕴含着民族前进的力量。文化正是坚守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根和魂所在。中华文明能够数千年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其内在的文化场域"硬实力"架构是值得崇仰审思的。从历史文化的视域而言,中华民族是最有底气讲"文化自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与魂,中华文明五千年赓续不绝就是靠着它的光芒和力量。  相似文献   

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凝聚力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农业民族爱国爱家的传统、儒家学说的影响、宗法文化的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特点是坚持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坚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方向,坚持兼收并蓄一切外来先进文化。坚持对先进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将永远具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海外文化统战有利于充分调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与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中国传统的"天下一家、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国际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国际舞台上奠定深厚的共识基础。海外文化统战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中国未来的发展形态只能是国家与社会有机互动的共同体。新时期的海外文化统战工作服务于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延续不断的民族灵魂,伟大的中华民族铸就伟大的梦想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熔铸于中华民族血脉的优秀文化基因中,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伟大梦想精神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继承和发扬伟大梦想精神极具时代价值,伟大梦想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提供了不竭动力,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增添了时代特质,在时代新人的培养中树立了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7.
发端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脉和魂魄,历经时代变迁而赓续传承、绵延至今,成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基于黄河文化的重要地位和黄河流域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挖掘、梳理、传承、创新黄河流域文化,构建黄河流域文化话语体系,不仅有利于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中国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即"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伟大抗疫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孕育的成果,既传承了生命至上、利民敬民、家国情怀、兼善天下的传统文化基因,也集中体现了革命文化的担当精神、理想主义和宗旨意识,同时还展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风貌,彰显了理论引领、科学精神、集体意识和共同体情怀。伟大抗疫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新的动能。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双百"方针发表60周年,这些年来,"双百"方针始终引领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对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双百"方针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自然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自强的历史根基在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以及民族生命力的文化源泉,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厚植了深厚的文化土壤,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滋养。中华文明经年累代,从未丢掉民族根本和文化传统,在进入现代化的文明转型时期后,始终促进传统与现代相融相通,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进文化自信自强。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非起源于一时一地,而是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铸造的.北方各游牧民族同中原、南方各农耕民族在分进、共荣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共同凝聚组合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他们创造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是铸造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两大主源文化."表里山河"的山西是汇聚两大主体民族和两大主源文化的最主要的"地理通道",融农耕、游牧文化于一体的晋文化是联结两者的最主要的"文化纽带".杀虎口是南北民族交往和民族文化交融的通道口岸.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非起源于一时一地,而是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铸造的.北方各游牧民族同中原、南方各农耕民族在分进、共荣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共同凝聚组合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他们创造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是铸造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两大主源文化."表里山河"的山西是汇聚两大主体民族和两大主源文化的最主要的"地理通道",融农耕、游牧文化于一体的晋文化是联结两者的最主要的"文化纽带".杀虎口是南北民族交往和民族文化交融的通道口岸.  相似文献   

13.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中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问题。从历史必然性出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从内涵体系出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生生不息的赓续性文明,是团结奋进的民族性文明,是与时俱进的现代性文明,是协调发展的整体性文明。从路径选择出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突出政治引领,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凸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民主体;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命脉;坚持守正创新,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文明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中国梦",共青团组织要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大有作为。共青团的政治属性、青年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团的各级组织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发挥积极作用,凝聚青年思想共识,增强共青团组织动员能力,加速共青团组织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科学把握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宽广视野,做出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新时期新阶段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全面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担当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责任,奋力开创山东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在"四个共同"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民族的精神底色和前途未来密切相关,内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基于"各民族共同开发辽阔疆域",继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于"各民族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指向;基于"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文化",进一步夯实增强"五个认同"的社会基础;基于"各民族共同培育伟大精神",持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化承担着新的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使命,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发掘。通过对中华民族创造的独特文化的领悟,诠释了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中华传统文化之元的合和精神,以及核心支柱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由中华祖先创造并经世代传承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姓氏文化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同的血脉传袭,  相似文献   

19.
文化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在维护国家安全领域位置凸现。当前文化安全中不仅有来自外部的侵入性文化安全,更有来自于国家内部的流失性文化安全的影响。文物中蕴含着重要的文化资源,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铭刻着历史文化记忆,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历史传承。保护文物,作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保护历史,就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繁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20.
突出"发展",是统一战线服务大局的第一要义;贯穿"以人为本",是统一战线一切工作的核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加强统一战线"法宝"地位的基本要求;把握"统筹兼顾",是统一战线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为统一战线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略。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提供人才智力资源、强化政治资源、发掘文化资源、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作用,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志和智慧都凝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上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