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是大学内部决策权配置、制衡的组织机构格局,及其权力运行的规则.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是大学治理发展的历史经验、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呼唤、突破高职院校发展瓶颈的现实诉求.为此,需要厘清高职院校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参与治理的基本准则;完善"三重一大"、行政事务、学术工作决策的体制机制,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民办高校筹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办高校筹资需要寻求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合作.举办者、学生与家长、高校管理者与教师、政府、职业界、校友与捐赠者都是与民办高校筹资关系密切的利益相关者.现阶段,一些利益相关者的职能缺位和民办高校自身未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是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筹资困境的根源所在.为此,民办高校应在明确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争取他们的支持,开拓多元化的筹资渠道.  相似文献   

3.
企业利益相关者是指企业在发展和运行中与之利益相关并相互影响的各主体。因此,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我国而言,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企业利益相关者就其涉及的范围,可以分为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和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我国法律区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  相似文献   

4.
大学组织内部存在多重的利益博弈关系.面对有限的学术资源,在“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框架下,首先运用米切尔评分法,有效识别首要利益相关者、重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的身份属性.而后结合“权力-利益矩阵”,展示大学组织利益相关者的功能表现和其对资源占有程度的影响,包括不同利益群体在学术资源配置中所拥有权力和地位.最后,为实现大学组织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应引入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协调不同群体间的利益甚至是冲突,建立一个有效率、法治和责任的学术资源治理体系,从而达到一种长期的、持续的激励和互动.  相似文献   

5.
对公司利益相关者进行保护是我国新《公司法》的主旨之一。利益相关者概念的语源及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因素,诸多利益相关者保护的不同理论都有积极意义,也都存在缺陷。立法应充分考虑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保护的必要性以及进一步完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方向。现阶段,我国应在自身特殊环境下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利益相关者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6.
民办高校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其利益相关者包括民办高校出资者、学生、教职工、国家、债权人、社区等。基于此,民办高校在管理上应当权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最大化,而不能以出资者或某一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当前,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采取投资者控制的单边治理模式,其公益性和公共性难以得到真正维护。因此,加快构建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治理的法人共同治理模式,成为推进民办高校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保障民办高校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的多维质量观: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的利益相关者是一个由里到外、由亲及疏的差序格局网络。大学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是影响或决定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主要变量,利益相关者对大学教育质量的不同价值诉求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质量观,而高等教育质量观正是这些利益相关者价值诉求博弈的结果。时间和结构是分析多元质量观形成的两个重要维度,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和时间、结构维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维分析框架,可以为大学教育质量观的确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构建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我国民主党派具有大学利益相关者的显著特征,是大学典型的利益相关者。明确民主党派大学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对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在借鉴私人部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私人部门战略管理中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同样,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中也存在着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公民、政党、外部集团、媒体等都是公共部门的利益相关者,他们的存在对公共部门战略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管理好利益相关者,以保证战略方案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0.
高考制度实质上是围绕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所产生的利益分配机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以及考生是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核心利益相关人.近10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由高度统一性向多样化演变,由中央高度集权向地方分权转变,这些变化是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博弈或行为协作的结果.未来的高考制度需要通过建立以各利益相关者责任和利益为核心的规范体系,既要确保各利益相关者参与利益博弈和受益的机会,又要规约他们的利益诉求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以达到四方利益的均衡.  相似文献   

11.
教师是关系到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资源,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管理,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水平,实现学院长远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梳理了我国高职教育政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高职教师的职业特色以及国内对高职院校绩效考核研究的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要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设计出以学生为本位,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推动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行单独招生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全面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制约与阻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文中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出发,力求以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订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职"专升本"教育是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是形成层次结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分析高职"专升本"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影响及引发的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是应坚持高职培养,完善"专升本"选拔方式,发挥有利的导向作用,适度发展本、研高职教育,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义,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也不例外。当前,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理工科专业出身,在长期文理分科的教育环境下,其人文素质存在先天不足,且受到社会功利思想、实用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冲击,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整体上较为薄弱,不足以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正确引导和熏陶。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能力为本的高职《小组工作》教学,是以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思想为理论依据,在教学工作中明确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教学内容,运用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构建以教学做一体化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实施以过程化考核为原则的考核方式,从而建立一个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实现高职《小组工作》课程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6.
高等职业教育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模式,是为国家培养大批合格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立足于高职生的成长成才的需要,在注重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下,从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教育入手,培养高职生的职业自信心和荣誉感,努力实现高职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之综合技能的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国外成本收益研究与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上正规高职教育的生均教学成本都大大高于高等普通教育的生均教学成本。其收益受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专业、学用结合状况、就业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有必要在提高高职教育整体投入的基础上,大力促进中国高职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结合,从而促进高职教育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法律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类别。司法行政系统所属高职高专院校是法律高职教育的一个主战场,目前全国共有18所院校。研究这类院校的基本办学现状,与全国高职院校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合理建议,对法律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它同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授课方式上都有所不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还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其各个环节;要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要改革高职招生制度;要着力提高教师素质;要合理利用办学资源等,使高职教育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职业理想教育--高职教育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的目的和本质特征决定了高职学生是一个处于职业准备阶段的特殊群体;而职业理想是统领人的职业准备和职业实践活动的核心要素。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动机,全面提升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在于加强职业理想教育。高职生是一个渴望得到职业理想教育的学生群体。职业理想教育要紧紧围绕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目标教育三个主要内容,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