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沱生 《外交评论》2010,27(3):22-30
冷战结束以来,非国家行为体、特别是恐怖主义势力谋取核材料、核武器的可能性不断增加,对国际社会构成了严重的安全威胁。核安全已经成为一项国际议程,成为核裁军、核不扩散及和平利用核能三大共同目标之外的又一“共同的目标”。尽管首届核安全峰会就加强核安全和减少核恐怖主义威胁达成了广泛共识,但落实峰会共识与承诺仍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面对日益增长的核恐怖主义威胁,中国必须着眼长远,对在国际领域涉及防止核恐怖主义的一些敏感复杂的问题早做研究和准备,争取主动。  相似文献   

2.
岳汉景  赵伟明 《外交评论》2011,28(4):143-157
伊拉克的核活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最初出于民用目的。海湾战争后不久,国际社会发现伊拉克曾秘密进行大规模核武研发活动,这显露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在保障监督和出口管制方面的漏洞。为此,国际社会采取措施,加强了核保障监督体系和核出口管制体系建设。对伊拉克核活动以及国际社会的相关反应所做的深入分析还表明,国际社会在防核扩散方面面临诸多难题:安理会难以达成共识、核查的非否证性、武力防扩散的效能与合法性缺失等。为解决难题,国际社会可以采取减少核扩散诱发因素的措施,强化现行核不扩散机制的效能,如核大国切实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所规定的核裁军义务,推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早日生效,大力加强地区无核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刘华平 《外交评论》2010,27(3):48-58
国际原子能机构是国际社会为监督国际核活动、防止核扩散、保障原子能的和平利用而设立的全球性组织。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监督机制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防止核武器扩散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以伊朗核问题为例,深入分析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核不扩散领域存在的局限与失误,有利于今后进一步加强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1998年5月11日和13日,印度相继进行了5次核试验并公开宣布成为核武器国家。印度核试验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构成了严重冲击,也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至今,印度仍被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排除在外,尽管已是事实上的核武器国家,但并未获得法理上的承认,从而对印度谋求“有声有色的大国”地位形成掣肘。为此,印度积极调整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政策,缓和与该机制的关系,并且寻求融入机制,以期助力其大国地位追求。但在此过程中,印度的战略自主传统与国际机制的规则之间出现了结构性的矛盾,使其政策目标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5.
朝核危机的外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朝核危机的爆发有重要的外因,主要表现为核武器作为现代武器中的"杀手锏"具有多重效用,对于核国家有吸引力;美国的半鸟政策造成了朝鲜的安全困境;美国目前的核策略和不合理的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对核武器的扩散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美国在朝核危机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颜琳 《外交评论》2011,28(3):150-157
为何有核能力和核意愿的国家选择放弃发展核武器、进行核克制?对于这一问题,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分别从安全与收益的角度分析了国家的核克制行为,但忽视了国家身份、安全观念认知以及国际规范对国家核决策的作用,且其思维逻辑也不可能彻底解决核扩散难题。建构主义将观念带到了国家核决策层面。规范说服路径强调国际社会环境对精英核决策的影响力,核不扩散规范的兴起与传播也有助于说服国家弃核,进行核克制。但是归根到底,在解释国家核克制问题时,需要超越不同理论范式之争,采用折中主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外交评论》2016,(2):110-134
挖掘和揭示日本加入《核不扩散条约》的历史过程与演进逻辑,是客观把握、准确理解其真实核诉求的重要基础。尽管其"外在逻辑"中的"被选择"与"内在逻辑"中的"自选择"之间呈现出"二元对立"关系,但正是这种形式逻辑上的悖论,才真实演绎并客观铺陈了日本在核抉择过程中始终表现出的两面性与暧昧性。有条件的"被选择"与策略性的"自选择"相结合,为日本创造了在《核不扩散条约》框架内对核能"和平利用"与"军事利用"相互切换的操作空间,并以较低的风险谋求最大化收益。"反核"、"依核"和"拥核"在同一时空中的互构与切换,不仅共同造就了日本多元化核政策的实践逻辑,而且还深刻揭示了其核政策的矛盾性和虚伪性。日本实现"独立核武装"的"临界点"既非技术问题,亦非核燃料问题,更非资金问题,而只是"机会窗口"与"政治借口"。  相似文献   

8.
戈尔巴乔夫执政初期 ,以政治新思维为基础 ,从“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出发 ,为给苏联的经济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致力于核裁军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苏美在对待“战略防御计划”的态度上存在分歧 ,因为苏美双方都把对方看成自己的威胁。核裁军思想及其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美国的作用。戈尔巴乔夫对美国军国主义化的揭露 ,也有利于人们认识美国的霸权主义。但由于苏美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戈尔巴乔夫改革指导思想的变化 ,核裁军战略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9.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核裁军领域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条约,由于它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核大国与无核国通过斗争妥协所得到结果,因而它在确定有核国与无核国权利义务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衡"现象,尤其是无核国应当获得的"不受核攻击"的安全保证在条约中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引起了无核国家的不满和质疑.目前所爆发的朝美"核危机"也从侧面说明该条约到了需要修改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0.
朝、伊核问题是最近几年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在国际核不扩散领域常常被人们相提并论.然而,事实上,两大问题出现并激化的原因,既有不少相似的地方,也有诸多差异之处;二者在本质上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解决朝、伊核问题的途径既有共性,又有很大不同.认真比较和分析二者之间的种种异同,对正确理解和看待朝、伊核问题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