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认识和看待民主社会主义,应本着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划清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界限。划清界限必须要理清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概念及其发展;现阶段很多学者赞成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成因;同时把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置于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形成的科学理论、辉煌成绩、优越制度中进行批判,对于当下统一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全球化时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注和研究不仅是国外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它总是同世界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相联系的。因此,探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对坚持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都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李大钊留学期间接触日本的社会主义思潮后思想变迁的轨迹,探讨了五四前后李大钊是如何将这一科学理论传播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民众之中的,又是如何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争论的,分析了李大钊早期传播的理论特色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当代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既有赤裸裸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攻击,也有改头换面甚至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情况,我们要认真地加以鉴别;当代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以理论的形式反映在各个学术领域,主要表现为普世价值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等,它们都以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反对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当代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出现,既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缘故,也有西方敌对势力长期推行”和平演变”的原因,还与当前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一时未能得到很好解决有关。  相似文献   

5.
“五四”,后中国各种新思潮竞相涌动,泥沙俱下。马克思主义是在与一系列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激烈交锋中,以其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逐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建党前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交锋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者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之间围绕社会主义究竞是否适合中国的交锋;围绕要不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者同无政府主义者之间的理论交锋。  相似文献   

6.
"后马克思主"思潮的兴起是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含义理解、类型划分、特征及影响等方面都进行深入研究,对这些研究进行综合梳理和评价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研究"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目的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不拘泥于"后马克思主义"者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是要取其所长,在新形势下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研究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为此,南京大学哲学系组织选修意识形态课程的研究生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社会思潮"进行了初步探讨。现精选部分研讨成果在本刊发表,以抛砖引玉,希望理论界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研究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为此,南京大学哲学系组织选修意识形态课程的研究生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社会思潮"进行了初步探讨。现精选部分研讨成果在本刊发表,以抛砖引玉,希望理论界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研究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为此,南京大学哲学系组织选修意识形态课程的研究生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社会思潮"进行了初步探讨。现精选部分研讨成果在本刊发表,以抛砖引玉,希望理论界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研究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为此,南京大学哲学系组织选修意识形态课程的研究生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社会思潮"进行了初步探讨。现精选部分研讨成果在本刊发表,以抛砖引玉,希望理论界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研究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为此,南京大学哲学系组织选修意识形态课程的研究生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社会思潮"进行了初步探讨。现精选部分研讨成果在本刊发表,以抛砖引玉,希望理论界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及其相关思潮对国内思想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严峻挑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求我们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宣传教育,又要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由于各个国家、民族所处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和人类实践的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发生了显著的分化,先后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思潮和派别。其中与以列宁主义为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全面相对应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成了现代国际性思潮中最有影响的一支力量。研究这一思潮,对21世纪主流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社会主义不断克服原有局限,在哲学、经济学和未来社会理论中取得了系统的成果,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更加深入系统的理论成果。本文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就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展开全面的解读,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系统阐释生态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引进和借鉴西方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实现了重要的历史转型,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法律思想观念和建国后左倾思潮的影响,在法治理念中存在一定问题与偏差,从而制约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国情,是科学的、先进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则可以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具体量化到个人.从而引领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社会的构建,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其理论渊源来自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借鉴了政治学对西方传统"民主"的反思与批判,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民本等思想。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内涵强调政治秩序下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中西方探讨"中国模式"的世界意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要有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政课全过程,就必须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课题通过调查研究西方社会思潮在河北职业院校中存在的真实情况,指出新时代要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职业院校思政课要与时俱进,保持时代性;培养大学生客观理性的思维认知方式;职业院校教师要为人师表,正确对待西方社会思潮,只有这样,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职业院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生态社会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绿色运动,并在90年代成为当代西方一个引人瞩目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对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当代社会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这一事实。生态社会主义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为认识资本主义矛盾提供了新视野,并对我国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的特点有:多样并存、相互激荡、动态性、各种错误的思潮影响的潜移默化性及沉渣泛起的反复性。针对社会思潮的这些特点,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就要:推进理论创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切实把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从亲身体验中自觉认同和拥护马克思主义;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