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从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立场来看,尼采和科耶夫的政治理想图景都没有摆脱现代政治哲学的一般困境。尼采式"超人"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它过于强调"超人"的自主性、而忽略了社会价值评判的终极标准;而科耶夫式的普遍均质国家的困境,则在于其对社会之普遍"和解"的达成过于乐观。但是,施特劳斯的古典式批判实际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对尼采的批判上,他忽略了其精英主义立场本身所存在的缺陷;而在对科耶夫的批判上,他忽略了历史唯心主义在科耶夫思想困境的生成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以来的基督教神学,教人怜悯,自我否定,禁欲主义的人生态度,使本来应该充满乐观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进程涂上了一层浓烈的悲观色彩。尼采把批判的目光集中到了基督教的道德观念上,他在承认人生悲剧性的前提下,肯定人生,确立了一种对待人生悲剧性的积极立场,提出了"超人"形象,着眼于解决人生意义的重大课题。尼采的"超人",是具体的人,是超越了传统道德观念束缚、有健全的生命本能和旺盛的强力意志的强者,是一切价值的破坏者,"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尼采的"超人"学说在哲学上的进步意义是显然的,应加以批判地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对现代性问题的众多批判中,列奥·施特劳斯独特地将"现代性的危机"理解为"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而后者的核心症结则在于现代理性无法再赋予政治哲学以普遍效力。施特劳斯认为,现代理性主义的这一困境根源于现代性的"历史化"进程,它是现代政治哲学企图以彻底的此岸化信仰替代古典理想主义方案的结果,其主要表现为"现代性的三次浪潮"的展开,而三次浪潮中爆发的两次危机则是其逆向激进化的主要推手:卢梭在第一次危机中解构了"自然"标准,并以"普遍意志"的自我立法作为其现实替代物,由之肇端了"历史过程";尼采则在第二次危机中解构了"历史"本身,通过对历史的历史性洞见,将"历史感"最终解释为直面虚无的"理智的诚实",为"权力意志"的彻底自由扫清了理性的虚妄这一最后障碍。本文即试图以施特劳斯所谓现代性的两次危机为重点,论证其间层级递进的"历史化"进程,以阐明其如何导致了现代理性主义的自我解构。  相似文献   

4.
在列奥.施特劳斯的理论逻辑中,现代西方虚无主义根源于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对古典政治哲学的背离,这种背离可归结为从古典的义务主导到现代的权利主导、从古典的温良理性到现代的理性自负、从古典的守望理想到现代的关照现实。在施特劳斯看来,对于现代政治哲学而言,无论是权利至上的思路、还是将同意置于理性反思之上的行为、或是使实然优先于应然的做法,都为现代虚无主义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施特劳斯的现代性批判有其借鉴价值,但同时也存在着其逻辑的及现实运作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在列奥.施特劳斯的理论逻辑中,现代西方虚无主义根源于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对古典政治哲学的背离,这种背离可归结为从古典的义务主导到现代的权利主导、从古典的温良理性到现代的理性自负、从古典的守望理想到现代的关照现实。在施特劳斯看来,对于现代政治哲学而言,无论是权利至上的思路、还是将同意置于理性反思之上的行为、或是使实然优先于应然的做法,都为现代虚无主义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施特劳斯的现代性批判有其借鉴价值,但同时也存在着其逻辑的及现实运作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根据尼采的谱系学思想,本文全面分析研究了尼采的强力、强力意志以及超人等思想的内在关系,指出了人的生命才是尼采哲学的基础。而这种生命并不是人的本能而是人的强力意志,从而说明了尼采哲学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分析了尼采提出上帝之死这一虚无主义命题的存在论意义和目的。这种意义就在于,尼采哲学既是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又是现代哲学的开端。其目的就在于,他为人类社会和人的生活意义重新确立了一套标准和原则,并指示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一种方向。按照尼采的思想,未来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价值世界的重新建立。而这又是现代哲学的中心问题之所在。因此,本文认为,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才是尼采哲学真正的意义与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7.
理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首先应该理解福山历史终结论的思想史来源。通过回顾和考察历史终结论的思想发展史可以看出,黑格尔的历史终结思想通过其历史哲学和"最初之人"的人性论思想来体现;科耶夫的历史终结思想在他对主奴辩证法的独特阐释中得以展现;福山在黑格尔和科耶夫历史终结思想的基础上,建构出自己系统的历史终结思想。但是福山的历史终结思想面临着左右翼的批判和中国模式的现实挑战,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不过是一种新的乌托邦,历史正在展开,竞争仍在继续,历史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8.
当代哲学的困境实际上属于“现实性”危机。任何哲学均有着现实性品格。现实是哲学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哲学理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是哲学思维有所创新的根基。近来哲学主题的转换,围绕学术性和现实性问题的争论,说明哲学现实性品格已有所弱化。当代哲学“现实性”的重塑在于:以辩证的态度理解现实、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把握现实、在确定立场上以批判、建树多维视角面对现实。  相似文献   

9.
新儒家的出现,无疑是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日趋衰落的结果,但本质上由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日益失去经济和政治基础、理想与现实层面严重脱节、保守的政治与文化立场难以获得普遍权威等现状是儒学现代化正面临的困境。促成儒学的顺利现代化可以从以下渠道去努力:走出"批判—挖掘—超越"三步曲、儒学在新时期的定位、实现"思想性—时代性—群众性"三结合。总之,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思考儒学的现代化之路,对于加强我国当前的先进文化建设都不乏启示。  相似文献   

10.
就哲学的核心问题是存在问题而言,西方自古至今的存在论哲学存在着"对象化"探讨存在问题之局限,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存在论哲学,又因为敞开的无限定过于宽泛,从而不可能对中国人缺乏创造性敞开的文化弊端具有启示,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马克思主义注重现实和经济活动的具有存在意味的实践哲学中。而否定主义的"本体性否定"通过"批判与创造的统一"来理解中国式的存在问题,可以理解为是对西方过于宽泛的存在论哲学的本体论改造。"本体性否定"衔接中国哲学的"源流合一"思维,将"本体性否定"界定为"批判与创造的冲动与完成这样的冲动之能力的统一",从而将人之于冲动的美学性存在与完成创造的哲学性存在得以安置。"本体性否定"同样通过"共在"概念来阐明存在的社会化和存在的价值确认问题,这就将存在的个人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1.
“我将教人以生存的意义:那便是超人。”①尼采,19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以其清新文字,狂热的思想,拉开了十九世纪末哲学革命的序幕。19世纪正是欧洲文化、思想、政治危机时刻,尼采与传统的德国古典哲学家大相异趣,创建了一种使克尔凯郭尔哲学和叔本华哲学黯然失色的新哲学。在这一新哲学中,超人学说更是尼采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尼采的超人哲学的理解,历来意见分歧。这种分歧,部分地应归因于尼采在阐释其哲学时抑逻辑扬艺术的诗化语言风格所造成的概念模糊不清、表述隐喻多意义以及未曾明确定义,以至于给…  相似文献   

12.
西方近代以来哲学的两条基本进路即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但都未能彻底解决"原初观念"的问题,也不能解决生存和生活的问题.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批判打通了通过生存领会而接近存在本身的路径,但仍存在自身的困境.而生活儒学主张重建儒家形而上学,通过仁义礼知"四端"的奠基关系,回到作为生活情感的仁爱,回到生活本身.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的国家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对现代市民社会的思辨考察。但由于过分强调国家意识对市民社会的支配和提升作用,黑格尔的国家学说最终陷入了"精神与现实"分裂的"唯灵论"困境。此后,费尔巴哈虽然揭示了黑格尔哲学的虚幻性,但是黑格尔关心的市民社会问题却被遮蔽了。现代政治哲学只有经过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才能重新将对市民社会的反思、重建与提升作为自身的主题。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构成了《资本论》的伟大序曲。  相似文献   

14.
尼采如雷贯耳的大名响彻了一个多世纪,尼采哲学的研究也早已经成为世界性显学,但是大多数尼采的阐述者都把目光聚焦在他的“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权力意志”,“超人”等一系列惊世骇俗的思想上,而忽视了尼采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即他关于“爱的命定”的学说。而笔者认为,这一学说恰恰是万万不能忽视的,因为它正是尼采整个哲学思想的出发点与基石,也是尼采最坚定的信仰,所以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对这一学说作一细致地论述,本篇就专门来阐述尼采关于“爱的命定”的学说。一、爱的命定的基本内涵。在尼采看来,生存是无目的的、无辜的、…  相似文献   

15.
尼采重估一切价值是对西方文明根本性的批判,目的是为了把被苏格拉底和基督教颠倒了的价值重新颠倒过来。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是其"权力意志""超人"等哲学思想建立的前提和基础,"重估一切价值"是尼采哲学的中心任务。其主要内容包括:道德、宗教和科学。对其三个方面的价值的重估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尼采在《反基督》一书中对基督教进行了猛烈抨击,其间还夹杂着对康德哲学的尖刻批判。从深层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尼采集中批判了支撑基督教会的三大理念"信、望、爱",认为它们是教会精明算计的产物。基督教的"信"与"真"无关,且是对知识和真理的抑制;基督教的"望"树立起一个"彼岸"世界,使"现实"虚无化,弱化了受苦受难者的生命意志;基督教的"邻人之爱"因掩盖自爱而沦为"怜悯"和"同情"。从尼采对基督教会的"世俗性"的批判来看,尼采心目中或许并没有完全排斥基督教,而是有一个更"神性的"基督教和更"神性的"上帝的位置,后者偏重于《旧约》上帝的形象。这一点与尼采意志哲学的主旨一致,无疑增加了尼采与基督教关系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超人"学说是尼采分析了欧洲19世纪"堕落"、"虚无"、"颓废"的特征后,为治愈西方文明衰落而开出的一剂药方,也是为人类设计的一种"理想目标","超人"学说的产生,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尼采深受19世纪中后期蔓延起来的悲观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漫长的中世纪中,基督教一直是欧洲人的精神支柱,但自从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文主义对上帝几番征伐,特别是19世纪细胞学和进化论的建立,揭穿了上帝创造人类的神话以及人类原罪的训条,导致了人类对基督教信仰  相似文献   

18.
尼采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思想家之一,从身体政治学的视野重构尼采的思想,对今天身体的开发、动员、利用和规训,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尼采的身体建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身体和身体隐喻的形而下描写和言说;权力意志——身体的合力;道德——身体的反动力;群畜——超人:身体的种类。而尼采把这些作为他政治思想的谱系,主要基于疾病对他的身体折磨导致他对精神的施虐和身体的血统这两个方面。由于尼采的政治思想以身体为基点,相信肉体胜似相信精神。  相似文献   

19.
我国学者所主张的各个版本的风险刑法理论均系基于对风险概念过于狭隘或宽泛的解读,并未契合风险社会理论的理论内核,有待进行批判和反思。风险社会之"风险"应认定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科技风险,其特征在于不可控性和自反性。风险社会来临,实际意味着传统的风险防范机制的体系性失灵。鉴于此,在价值层面,应限制预防刑法趋向,而坚持自由刑法立场;在教义学方面,要从构成要件、违法性和有责性层面防范刑法理论的"风险"转向。  相似文献   

20.
现代自由民主制一直推动着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但它由于“道德中立”原则的困境与“公共之善”的缺失而在人性观与道德观上暴露出一种“现实主义”的危机。对此,列奥·施特劳斯指出,对现代自由民主制的批判必须要找到一个“超越自由主义的视野”,即古典政治哲学中的“最佳政体”观念。古典意义上的“最佳政体”观具有一种宏大的“整全”意涵,它立足于一种高贵的人类生活方式,并试图在实现人类优异性、完满性与德性的目的指引下提供一种良善的制度安排,培育出理想的公民和杰出的政治家。因而,它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现代自由民主制以庸俗的人类平等和个人权利为前提的理论基础、以抽象的个人自由与异质的个体幸福为归宿的政体目的、以私人利益为主导的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以搁置人的个性发展而单靠制度建设来推进政治成功的政体理念,从而为我们解决由公共精神的陨落和道德基础的覆陷而引发的自由民主制的困境与危机提供一个可能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