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是目前地方政府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目标而选取的实践"抓手"。本文从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法治政府基本要求与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关系、法治政府建设量化的理论依据、以及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建设应当处理好的基本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研究,思考和探索了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末党和国家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本文从我国法律教育的历史发展和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在要求两个方面,对二十一世纪中国的法律教育定位,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法律教育应从法治建设角度来认识和架构,它是法治建设中的基础工程,先导工程,是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事业,是一种整体上全面而结构上多层的法律教育。  相似文献   

3.
我国法治建设实践样本观察显示,一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辨证统一的地方试验型法治一体建设模式已初步生成。地方试验、中央认可、稳步推广和法治固化是其运作的基本逻辑,分别构成了这一模式的基础、关键、重心和归宿。只有从法律规范层面健全正向激励和反向豁免机制,才能激活地方创新试验动能,助推法治一体建设快速生长。科学的法治建设试验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地方创新试验获得中央认可进而形成固化的法律制度,助推法治一体建设良性生长。对中国特色地方试验型法治一体建设模式内在机理的法理阐释和实践观照,能够进一步证成我国法治建设的自主型进路。  相似文献   

4.
围绕中国法治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这个主题所进行的研究,在我已有的成果中,主要涉及以下方面的内容,如当代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依法治政的宪政价值、中国特色宪政体制的构建等;中国法治社会构建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构建当代中国法治社会,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当代中国特色先进法律文化创建的路径:和谐社会与当代中国社会控制模式的选择;在具体的法治实践方面,主要有如何完善保障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法律制度,如何完善地方立法机制,  相似文献   

5.
我国12亿人口,8亿在农村,没有农村的法治,就没有国家的法治,农村法治建设不仅是整个国家、社会实现法治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促进社会结构的转变,推进乡村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以“现代、都市和个人主义”①为背景的现代法律制度及其规范与具有浓厚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人性历来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热衷于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现实中政治法律制度的设计和运行也往往以一定的人性论为伦理基础。下面笔者谈谈中国古代的人性论及与之紧密相关的社会治理模式——“德治”,以期在法律史的视野下省思传统,为建设现代法治社会提供有益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7.
我国法治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任何标榜“全盘西化”的法律移植思想都无法在我国生存。建构法治社会需要吸收西方先进的法律文化及法治观念,但也不能摒弃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借鉴国外有益成果的基础之上,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构建符合中国国情、满足民众生活需求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行法治建设必须处理好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要树立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建设中国特色先进文化;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个人权利意识、法律素质;积极推行依法治国方略;强调法律实施中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当前各地正在积极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自发地形成了法治政府建设的示范机制。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机制生成的历史逻辑,遵循“权力型轨迹”和“社会型轨迹”两条路线;其理论逻辑受“示范效应”和行政自制的影响;其基本构造包括内生动力、行动逻辑、保障体系这三个要素。在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机制的优化路径上,宜将示范创建工作深度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从地方利益回归法治初心,找到理性与非理性的平衡,最后实现由法治政府迈向法治国家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各个领域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和改进,一个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体现全人类法治文明和进步的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正在形成。在“依法治国”方略已经在全国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建设法治,其环境是十分优越的。其动力是十分强劲的,其效果也是十分明显、举世公认的。但笔者认为,尽管我国的法治建设成绩斐然,但也应当看到其中的不足之处,诸如不顾法律的规定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采利用,地方保护、行业垄断、执法谋私、司法谋私等现象依然无明显改观。因此,笔者主张我国今后的法治建设应当充分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0.
加强地方经济法治建设 ,推进地方经济发展是我们参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工作。如何使经济法治建设与大开发中的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发挥法律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服务、引导和保障作用 ,不仅是重要的理论课题 ,更是伟大的实践课题 ,必须处理好。本文结合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对地方经济法治建设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各地方积极开展法治城市建设竞赛的过程中,以数值的量化指标体系评估法治城市建设效果,推动法治城市建设进程的制度创新被称为“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法治的重要举措.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无疑对真切显示法治建设现状,体现法治建设成效,暴露法治建设的短板和不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遵循法治建设及量化评估的基本原则,是构建适恰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并使该项制度得以良性运转的前提.本文对构建法治城市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研究,以期对法治量化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法治政府绩效评价是绩效导向的法治政府评价,旨在追求政府法治建设的公信力,而评价指标体系是其中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境)外代表性法治指数评价内容及国内地方法治政府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以法律价值、法制功能与法治实践为内容纲领,采用层次分析法并经专家咨询论证,构建了包含法制建设、过程保障、目标实现、法治成本与公众满意五个维度共37项指标的法治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法治政府与绩效评价的内在要求,从法治政府评价向法治政府绩效评价过渡具有客观必然性,因为后者作为一种民主文化的技术工具,兼有了评价的技术功能与民主、法治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3.
关于“道德”与“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古今中外,一直争论不休。仅强调“道德”或只注重“法律”的作用都是片面。道德与法律是相互区别的,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道德与法律又是紧密联系的,它们共同作用于国家的治理,不可偏废。在国家治理中,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且法治也是德治的保障;德治和法治又相互作用,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法治是德治的理性升华。我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在治国中的作用,今年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将“以德治国”明确地提了出来,指出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党的又一项英明决策,是对邓小平理论关于治国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好坏,除了要有一个完善的法律体制外,关键还在于其是否拥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律职业共同体,鉴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在法治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了解其概念、形成的社会基础以及对法治发展的作用,结合我国法治发展的现状,对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构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方法治试验是一种经验理性治理的典型方式。它在坚持国家法治统一性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决定”“规划”“纲要”或“意见”等形式展开一系列的试验性活动,来探索本地法治建设基本路径和方式,并为全国范围内的整体性法治建设积累经验。地方法治试验应当着重解决国家治理现代化所蕴含的央地关系科学化和治理方式制度化两个核心问题。当下中国初步形成了自主探索型、上级设计型和请示授权型三种理想类型的地方法治试验模式。这三种模式在本质上都必须接受中央的主导。地方法治试验在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加强地方法治试验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增加地方法治试验的广度与深度、建立健全地方法治试验中的主导机制,是提升地方法治试验能力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于处于常规时期的中国社会来说,在现代化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法律与社会之间存在诸多矛盾,面临着一些急需破解的悖论,这种悖论的破解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与社会、实践与认识的原理和方法来实现。河南省的“社会法庭”的试验,正是在法治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力量、意识、手段来使法律和社会之间相互协调、融合、回应和同一,对法治悖论的破解在现实层面上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变迁要求法律文化变迁,和谐社会应是法治社会,没有法治就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要建设法治社会不仅要健全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加强法律文化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必须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法律观念转变和法律理论的创新,建立法治主义的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的“法治”和西方语境中的“法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比西方法的概念,中国的“法治”和西方语境中的“法治”蕴有诸多的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因素,其概念有更为鲜明的中国元素,也构成了中国元素法治探索与实践的一项独特内容。总结并坚持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中国法治建设理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以及其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经由对古今中外法治建设的辩证分析与合理扬弃,中国的法律体系日渐合理化、科学化;注重法治建设对民生保护、和谐社会的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法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已经不能回避,能否将法律体系转化为有效法治体系,关系到推进依法治国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培育民众的法律思维,树立全社会对法律信仰与法治精神的认同,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最终归宿,同时也是培育与践行以“法治”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法治公式”对西方社会法治理论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构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法治建设又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其积极意义不言自喻。然而,透过现象探求本质时,却发现也许我们忽视了某种更为本原的东西———法治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