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0 毫秒
1.
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得到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和平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和核心,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强调中国发展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突出中国和平发展与构建和谐世界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引下,2006年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展望未来,中国只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和平和谐外交就会不断开创新格局,中国一定会对世界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世界近代以来一切后兴大国所从未提出过、更没有实践过的独特的发展道路。这是在研究借鉴世界发展史特别是大国兴衰史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国家发展道路和对内对外战略所作出的正确选择。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既是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理论概括,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人类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这一选择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合”文化底蕴丰富,渊远流长,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理念和精神支柱,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和合”蕴含着事物与其所处环境多元统一、和而不同、追求总体结构整合统一的思想,对当今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着强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对传统“和合”思想深入分析、解读的基础上,全面系统论述了“和合”思想的现实意义.论述了“和合”思想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关系,分析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5.
2005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全面阐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立场和决心.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基础,体现了13亿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也是中国顺应时代潮流,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代中国大学生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积极领会和平发展的精神,牢固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并通过自身的和谐发展实践来实现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就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具有鲜明的和平属性,本质特征是发展。坚持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和本质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抉择。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和对外战略思想为指导,明确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和平发展的战略根本,坚守国家核心利益不能冲击和触犯的和平发展原则,努力推进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崛起。  相似文献   

7.
和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战略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和平思想与主张,并为中国作出了和平发展的战略决策。其和平思想与和平实践都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土壤之中,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针对21世纪初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新道路。由此而来,中国确立了新的发展战略和国际战略。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人类进步的需要。它抛弃了历史上大国武力崛起的旧道路,对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对中国发展作出了创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就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就是要抓住机遇实现自身快速稳定协调的发展。它为中国的发展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又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各国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关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得到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和平发展道路既与老一代领导集体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脉相承。同时又是新形势下对我国外交战略的创新发展。和平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和核心。更加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更加强调中国发展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更加突出中国和平发展与构建和谐世界的辩证统一。和平发展逆路的思想.既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创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立足于两岸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系统提出了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战略框架,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党的“和平统一”理论,产生了积极的现实效应。笔者梳理了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的历史基础、现实维度与基本框架,对深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论当前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学术界对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莫衷一是。实际上,美国称霸与世界反霸的矛盾、西西矛盾、南北矛盾、东西矛盾等都不是当前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当前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国际社会对和平与发展的追求同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在增多之间的矛盾。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处于国际社会中各种基本矛盾的交汇点的特点日益明显。中国必须选择全面发展的战略,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并全面推行体现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战略,以化解崛起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公共外交的演进:内容与形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对外宣传活动实施其对外政策的一种外交行为方式。中国政府虽然在过去未正式使用公共外交这一名称,但存在公共外交的实践。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演进经过了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特点。第一个阶段:宣传新中国,支持世界革命。第二个阶段:促进改革开放,维护世界和平。第三个阶段:介绍说明中国,倡导和平发展。从总的发展进程看,中国的公共外交实践日渐摆脱传统的“宣传”观念的影响,愈来愈接近现代公共外交理念。实现中国和平发展,需要通过有效的公共外交,逐步打造一个合作的、友好的、负责任的中国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13.
2005年除中日关系更加复杂外,大国关系相对平稳;全球主要热点特别是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仍在持续;恐怖主义活动还在全球蔓延;在经济领域,全球经济仍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东亚仍然是发展最快的地区.此外,2005年的国际形势还有4大特点一是一场关于如何看待和应对中国崛起的大辩论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二是自然灾害贯穿全年,可谓"天灾年";三是发展问题更加突显;四是和平、发展、合作正在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国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和平、发展、合作的重要力量.展望2006年,国际形势的上述特点还会继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共赢是各国在当前国际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与现实追求。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密度加大,交流不断加强,相互依赖程度逐渐增高,为实现共赢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共赢"理念以维持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为核心内涵,体现了中国为增进与其它国家间关系,实现人类共同进步的战略意志和道义,对中国外交转型具有积极意义。中国外交的"共赢"理念与和平、发展及合作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补充和丰富了中国的和平外交理论,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建设和谐世界的道路自信,是推动世界和平与国家间共同繁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渠道,对中国外交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把握时代特点走和平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握时代特点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形势的出发点。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上面临的两大问题,根据这一论断,我党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政府多次向世界宣告,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因为这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而且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中国现在需要和平,将来发展起来更需要和平,因为我们深知,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人类的共同利益所在。和平发展是中国人唯一正确的选择“。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是小平同志为我们留下的一笔宝贵遗产。历史说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背离这个方针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积极的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我们应当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治安防范中去,争取早日使治安防范科技化、高效化.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两岸关系经历了从对立交流期到和平发展期的重大转折,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与大陆对台政策、岛内政局、国际环境密切相关。今后一段时期,协商和解、全面交流、和平发展仍将是两岸关系的主流,但两岸关系也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8.
美国政府长期以来将人权外交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和外交政策的基石,不遗余力地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在当前以和平和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国人权外交的实质,排除人权因素对国际合作的阻挠和干扰,建立真正有利于全球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19.
任何外交都离不开话语实践,就如任何意识形态离不开语言这个"物质外壳"一样。60多年来,中国外交从和平话语到革命话语再到和平与发展话语、合作话语的变迁,真实记载着中国外交不断成长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外交中的和平观念、革命观念、发展观念与和谐观念对中国外交实践的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辩护功能。  相似文献   

20.
阿拉伯和犹太两个民族为争夺生存空间长期对峙,军事冲突不断。根据联合国181号决议,以色列国于1948年5月4日宣布成立。以建国后,阿以矛盾进一步激化。经过几十年的较量,阿拉伯国家失去了越来越多的土地,以色列虽然占领了更多的阿拉伯土地,但并未因此得到和平。从长远来看,不管今后局势如何复杂多变,不管和平进程如何曲折漫长,和平战略仍是阿以双方的理性选择,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流。正如有人所说中东和平进程是一列单向行驶的火车,可以暂停,可以后退几步,但不会向后行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