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现代著名哲学家艾思奇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和大众化,其著作《大众哲学》问世后,引导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走上了追求革命真理的道路。蔡尚思题词称艾思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李公朴说:“这一本通俗的哲学著作,我敢说可以普遍地做我们全国大众读者的指南针,拿它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2.
《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代表作,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中国化、现实化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大众哲学》之所以能成为大众的哲学,其必然性体现在:从客观方面看,它抓住了时代主题,反映了现实需要.它阐释的“新哲学”本来就是为大众的哲学;从主观方面上看,是其作者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为人民探求真理;精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联系群众实际;采用通俗化的写作方法,贴近大众生活等。《大众哲学》作为这些主客观因素有机结合的理论结晶。从形式到内容都使之成为大众的哲学。  相似文献   

3.
王炳林 《理论前沿》2003,(24):23-25
毛泽东是运用科学方法把握革命和建设规律的世纪伟人。毛泽东的思想方法是毛泽东思想最精华的内容之一。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学习毛泽东的思想方法,对我们的改革和发展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毛泽东一贯重视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毛泽东研究哲学的重点是方法论,他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转化为方法论,以此来探寻革命的新道路。毛泽东早年曾把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作为“认识问题的方法”。1930年,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首次使用“思想方法”的概念,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方法。1934年,他在《…  相似文献   

4.
著者在该书《序》中介绍说:“本书由近十几年来笔者所写的七篇论文结集而成,其主题有关法哲学。”“曾打算把这些文章作为我写的《法哲学沉思录》之附录一并出版,但《法哲学沉思录》的篇幅已足够独立成书,故而将它们另行编订成册。读者可将这本书看作是《法哲学沉思录》的姊妹篇或者前期研究成果:若没有这些文章的铺垫,我无以写成《法哲学沉思录》一书。”  相似文献   

5.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率先在当代中国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道路,对丰富、发展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体现出的理论与实际、哲学与群众、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的精神,对于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应坚持群众路线,立足于群众的思维习惯和实际进行普及宣传;必须与时俱进,关注和解决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提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界讨论热烈的问题,我也做了一些研究,写了一些文字。一天,在阅读有关“大众化”的资料时,脑中突然跳出一个问题:“大众”指哪些人?“大众”的含义是什么?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大众”的含义是首先应该搞清楚的一个基本问题。其实,在当前关于“大众化”的各种论述中,“大众”的含义是已经预设好了的,似乎是不言自明的。有些人在讲“大众化”问题时,把别人当作“大众”,自己是不在其中的。  相似文献   

7.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实现大众化的经典之作,它的成功经验与路径方法对于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实现大众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要以满足大众现实需要为根本动力,以实现哲学创新为活力源泉,以推进哲学民族化为现实要求,以突出哲学大众化、通俗化为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和实践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起就已然展开。马克思曾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包含了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大众化并掌握群众的深刻思想及丰富内涵。但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化”一同联系起来作为专有名词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是第一次提出,即“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是一项内容庞杂、涵盖范围广泛、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重视华侨和侨务的伟人,他曾经强调“华侨是革命之母”,并在其当政期间提出的一系列政令文令,体现了他的侨务思想。也因此深得华侨的拥戴。 一、孙中山始终把华侨作为辛亥革命的一支主力军。孙中山革命一生六十载,奔走于海外三十年。他曾六赴檀香山、九访日本、六探南洋、六游欧美,足迹遍全球。为革命大业,他走到那里就重视与那里的华侨接触,洞悉侨情,深知华侨的、苦乐。 孙中山曾说:“文毕生心力,尽瘁国是,间关跋涉,几遍五洲,……足迹栖迟,为时非暂。凡我侨胞直接间接所受政治上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艾思奇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第一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锋”,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化、通俗化、中国化的道路。2010年是艾思奇同志诞辰100周年,我们纪念和缅怀艾思奇同志,  相似文献   

11.
法国当代哲学家德勒兹和精神分析学家费利克斯加达里合写了一本“非哲学史”的“哲学”著作《千座平台》,这也是一本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代表作品。书中把所有精神事件看成是发生在分子或基因水平上的,出现在不同的精神空间。这样的立场,不啻一场哲学革命,因为它导致了与传统形而上学不同的“横穿的精神”或精神分裂。  相似文献   

12.
作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的统一富强,为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思想遗产。在孙中山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孙中山选集》,我们可以多处看到他论及“经济与国家统一”的关系。经过辛亥革命失败后痛苦的实践,孙中山认识到在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旧中国,内有封建军阀割据,外有西方列强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压迫,要想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几乎是无路可寻,只有先求国家政治上独立与统一,才能为“发达资本,振兴实业”创造良好条件。他在1924年8月《民生主义》这篇文章中说:“我们的…  相似文献   

13.
艾思奇终身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和通俗化,他的《大众哲学》虽然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为适应当时革命的迫切需要而写的,距今已有70多年,但是书中提出和展现了许多新颖而有价值的宣传和推广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方式,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尤其是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普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圆圈式”发展观的解读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小逻辑》导言中说:“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理论,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带偶然性的。哲学的内容,只有作为全体中的有机环节,  相似文献   

15.
艾思奇同志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的光辉榜样和学习楷模,是云南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他以学习研究、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己任,撰写过大量理论文章、讲稿,出版过大量专著。特别是他的《大众哲学》一书以浅显语言阐述深奥道理、用生动事例解释抽象理论,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之先河,他因而被誉为“人民的哲学家”。多年来,云南省认真学习、继承艾思奇同志的宝贵精神,深入开展理论宣传普及活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犹如无声的春雨,走进干部群众心田,转化为推动七彩云南改革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6.
“体用”范畴作为中国哲学中出现较早的哲学概念,从《论渤到(倜易程氏传》,再到学术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理论中,都有涉及。而且也经历了“体”“用”分说到“体用”共说,乃至程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理论的提出。从历史角度分析“体用一源”的产生演变过程,有利于从整体框架上把握这一思想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7.
《阴符经》在《周易》的思维模式及思想体系的影响下,融贯老庄学说及先秦黄老学派的思想,并兼综阴阳、兵、法家言,其思想要旨有三:其一,天道自然的生命本根;其二,身国共治的忧患底蕴;其三,“三才”和合的至和境界。在此只就后两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是由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它发展的结果必将与旧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进而成为导致生产关系发生变革的重要因素之一。马克思早在1847年初为批评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而写的《哲学的贫困》一书中,就曾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揭示了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关系变革中的作用。马克思在1861年8月到1863年7月积极准备《资本论》的写作期间,写了…  相似文献   

19.
王冰《素问注》养生思想探析胡凤媛(宁夏医学院中医系银川750004)关键词:王冰;《素问注》;养生思想中图法分类号:R221.1;R212王冰次注《素问》,有功于医界,而且他“夙好养生”(王冰序),将养生诸篇移至《素问》之首,突出了《内经》“治未病”...  相似文献   

20.
康德哲学作为“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终结”,其内含的启蒙主义性质代表了18世纪启蒙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启蒙运动的理论化、系统化完成。“人的问题”是康德哲学的核心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需关联康德对启蒙的处理来展开。这有助于深化理解康德哲学体系,进而厘清近代西方启蒙思想的现代转变及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