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1 毫秒
1.
历经数千年的执政实践、制度建构和伦理教化,"大一统"最终形成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独特文明内核.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大一统"有助于凝聚人们的政治共识,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当前,我们要立足"两个相结合"、"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等重要论断,对中华"大一统"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不仅仅是作为发生在中国的一个世界历史事件而成为全球关注的对象,它还将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事件、知识事件并由此展开关于中国、关于中国道路等等的话语建构。事件和政策事件是回归改革开放的历史实际的研究方法,运用这一方法,本文提出当代中国政治话语建构的若干主要的知识化议程,即"思想"作为中国政治范畴的话语建构,"经济"作为中国政治范畴的话语建构,"协商"作为中国政治范畴的话语建构,"合作"作为中国政治范畴的话语建构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五帝、夏、商、周各时代都对"大一统"思想作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开创和探索,经过周公制礼作乐、强化宗法、倡导以德治国",大一统"思想完成最后的奠基。对"大同和小康"社会的理想建构,反映了"大一统"思想。  相似文献   

4.
政治符号是国家认同生成与强化的重要资源,"孙中山"是海峡两岸都认同的、为数不多的政治符号。孙中山政治符号是在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民族独立斗争过程中和现代政治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在国家认同的现代建构中,孙中山政治符号仍能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仍然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连接纽带、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核心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源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政治学说,缺乏对国家观念探讨,"家国观念"造成近代国家意识比较淡薄。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近代国家观念才在中国得到逐步传播。梁启超、孙中山是对该理论关注比较多并且宣传较广的人物。对二人的国家观进行重新的梳理与比较,对于研究近代以来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的逐步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一统"天下观是历经战乱的古代中国人对国家类型的期盼和提升。后经秦汉统一王朝的实践,最终上升为中国历朝历代的治国之本。以后中国人又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且一统多于分裂实践中使得"大一统"观念深入从天子到庶民的血脉之中。自然而然,受"大一统"天下观的影响,边疆统一、国家认同、以和为主便成为中国边疆观念的核心和边疆治理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守中治边、因俗而治、多元一体便成为中国边疆治理的方略。对今天边疆治理的启示则是:"大一统"天下观仍然是边疆治理的指导思想;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因俗而治的延续;文化多元与政治一体是统一多民族中国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7.
大一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一统思想主要包括对于中华民族祖先认同、对中华文明的心理认同、对中华民族族源认同、对以龙为主图腾的文化认同、对国家统一的政治认同等。在政治实践上,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经历分分合合,但是最终还是在大一统思想下重归于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问题”政治上表现为中国政治的现代性转型,中国政治的现代性转型主要表现为宪政建构。然而,中国的宪政建构却一波三折,其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宪政体制建构缺乏国家观念世俗化和个人主义这样两个关键性逻辑条件,中国传统的“天下国家”观念和轻视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观念并没有得到现代性的克服。中国政治的宪政建构不仅依赖于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法治秩序上的制度性要素,还依赖于宪政文化建设。形成一种既体现普世价值又切合中国语境的中国宪政文化是中国宪政建构的关键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9.
与西方"朕即国家"的君主专制政体不同,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所建构的政治体系,形成了以"天权"为政治合法性来源的第一种权力,以"皇权"为世俗政治最高统领的第二种权力,以"官权"为具体政治实践的第三种权力。三权中"皇权"最大,"天权"地位最高,"官权"虽然地位最低、权力最小,却是三权中具体实施政策的一线权力,三权各有优势,互相补充,形成了天命思想下的帝国秩序构建的"三权分立"。三权之间通过相互印证、依赖、利用、吸取的权力运行方式实现了政治的妥协与制约,从而实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权力平衡。  相似文献   

10.
"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转化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政策之一,有深邃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充分实现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政治策略.思想基础、政治策略、国家政策,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11.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创新。"一国两制"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现代国家建构的思想资源,传承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继承了"和而不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国两制"借鉴了"和而不同"的和谐思维,是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在历史遗留下来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政治追求、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现实差异的基础上,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原则实现双方的互相合作、和谐竞争、共同发展。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实现路径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民本政治思想发端于商周时期,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仍然是重要的官方意识.民主政治观念产生于15至16世纪的西欧,是适应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社会变化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政治观念.中国传统的民本政治思想虽有其历史价值,然而,"民本政治"毕竟不同于"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表现出独特的特征:系统的"天人之际"观;以君权为核心的权力本位意识;人性修养与伦理道德观念;务实性的治国方略论;大一统理念。  相似文献   

14.
建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要注意三个基本问题。一要警惕按照西方政治逻辑,"斗争哲学"等思想倾向。二要树立正确的态度与观念,正视我国政党制度的历史与现实,从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政党理论与民主政治理论相统一的角度,从完善基本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用适合中国国情的逻辑方法来建构。三要坚持正确的民主观,正确处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用"特殊解释一般及其自身"。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罗尔斯早期正义论的理论重心是"正义"(即"作为公平的正义"——相较于功利主义的效率正义),其政治自由主义的思想主题则变迁至"公共性"。从公共性的视角来看,"理性多元论"乃是后期罗尔斯学说的逻辑起点,"政治的正义"构成其公共性言说的基本诉求,"重叠共识"则是通达政治自由主义公共性的思想路径。罗尔斯的公共性建构对于正处在转型之中的中国社会而言,具有极为现实而深远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青年崇拜"思想产生于20世纪初,其实质是将年轻人在年龄、身体、思想等方面优势政治化.该思想的出现和流行是社会发展背景和当时青年人共谋建构的结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国家层面,通过节日庆祝、领导人讲话、官方媒体宣传等方式延续和强化"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崇拜式叙事逻辑;在青年层面,改革开放的前十年,青年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与国家的定位大体上趋向一致,认同并内化了"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角色期待,并且以学生运动的形式参与公共事务.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青年人对民族振兴、社会主义建设等宏大叙事失去激情,转而更加注重个人的利益.甚至在当下,国家努力建构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青年角色定位被年轻人以网络段子和表情包解构掉.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青年对于群体崇拜式角色定位的认知出现了微妙变化,呈现出从趋同到分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大一统”观念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一种政治秩序观,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深层内核。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大一统”从最初的思想认识逐渐升华为政治理论,外化为政治制度,反过来又内化为内在观念,从而成为中国政治统治的最高价值观之一。文章从文化的视角从发,探寻“大一统”的形成和发展,理论化的实现和自身强化机制的形成,以及延续。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制度的不同,使中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基础上表现出巨大差异。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根源于中国古代哲人对天命论、人性论和义利观的探究;新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内容庞杂,但体系明显,体现在公民观念、共和精神、自由平等思想、神学思想,以及"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等学说中。比较与探析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对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治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要求,中国的法治建设,已成为国人关注的政治法律问题。所谓诉讼观念,是指人们关于诉讼制度和诉讼现象的认识、定位和价值判断,以及当发生诉讼时运用诉讼来解决纠纷的期望值。诉讼观念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受到政治、文化、法律、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与西方的"法理文化"迥异的是受中国的"礼治文化"影响,中国传统的厌讼和惧讼的产生自有其深刻的思想、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源,"无讼"成为传统诉讼观念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国外学者从反思选举民主以改进决策、政治参与、治理形式等视角理解协商民主的内涵,习惯于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其民主理论,并没有肯定中国民主政治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国内研究从探讨协商民主之于中国民主政治的"意义"、"价值"转向论证协商民主的"真实存在",并建构本土化的协商民主概念,同时,关注人民政协实践问题,总结经验规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研究注入了新内涵。后续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研究的深层次拓展应着重思考人民政协的治理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