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教融合是人力资源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有效的评价指标,是保障和提升产教融合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分析产教融合活动参与主体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政府、行业、企业、教师和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的六个评价主体,学校是评价客体,围绕评价主体和客体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为每个评价指标设置了权重.该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在于运用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两种评价工具,同时为政府主体授予了修正学校内部评价结果的权限,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的结果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
产教融合是人力资源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有效的评价指标,是保障和提升产教融合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分析产教融合活动参与主体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政府、行业、企业、教师和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的六个评价主体,学校是评价客体,围绕评价主体和客体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为每个评价指标设置了权重.该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在于运用了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两种评价工具,同时为政府主体授予了修正学校内部评价结果的权限,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的结果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3.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鲲鹏产业学院建设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从健全组织领导、打造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师资互训、共建课程资源等方面入手,以学生为中心,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契合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推动鲲鹏产业生态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高职教育类型的特殊存在,既具有"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公共属性,更凸显"创造性、超越性和多样性"的专业特质.在任何意义上讲,创新发展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驱动力主要在于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双重特性又决定了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区别于其他高职专业.我们认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路径是从理念到实践、从专业到专业群、从对接到服务、从服务到引领.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产业结构优化,社会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它有机地将学校教育与行业产业融为一体,促进了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是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还存在着理念共识不足、体制不健全、动力不足、资源不足、制度供给不足等现实问题。深化产教融合,教育与产业应互通互融,需要从推进校企理念共识、制度共建、资源共享、文化共生、人才共融、利益共赢等方面开展,以实现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携手用友新道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深层次实践:共建跨专业综合实践基地,推动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共搭省技能大赛平台,引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共创专业精英教学班,探索精英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加强养老服务产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养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文中以“产教融合”为视角,从政府、产业、高职院校三个层面,探讨养老服务产业与高职院校的深度合作模式,提出了以区域养老服务公共实训基地为基础,通过校企结合、资源共享,建立规范化管理的“产教研”于一体的养老服务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以产促教,以教督产,共同提升、产教共赢”的产教融合目标。  相似文献   

8.
高职商科类专业要培养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现代商务服务人才,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在校内建立商务服务准实体作为商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如何让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像准实体一样长效、正常运转,这是目前关注的焦点和难点,我们从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个层面,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商科专业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作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重要培育主体,高职院校应该从育训结合、强化培训;分类培养、分型发展;校地合作、产教融合;产业搭台、文化唱戏;依托扩招、大力尝试"现代学徒制"等多个维度展开实践,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人才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与产业的关系日益密切,高职院校与产业部门的合作已成为现代高职教育与现代产业改革与发展的一种趋势.产学合作使高职教育与产业部门在人才培养上、科技开发上、创办产业上优势互补,因而它是高职院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最有效的途径.高职院校和产业部门要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工程科技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表明,产教融合成为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趋势。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工学交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把研究生教育和解决生产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有机融合。我国石油工业历经百余年发展,奠定了未来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在“双碳”背景下,我国石油骨干企业面临一系列技术难题,能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取决于是否拥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油气田生产“真问题”的工程技术人才。面对石油工业关键核心技术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产教脱节的问题,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石油骨干企业,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深化产教融合,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全链条设计、全要素配置和全过程培养上系统部署,逐步探索形成石油特色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范式。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教育必须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走出了一条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之路。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必须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走出了一条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之路。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院校若想稳定而顺利地实现质量跨越,教务处及教务员等部门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状态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工作状态,均需有先进的理论思维作为指导。产教融合思想及其带动的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相关人员创新工作机制、完善队伍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定位决定了产学合作是其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着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必然过程。产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专业职业性原则的本质要求。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体现的正是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所必然伴随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过程。专业设置与调整是产学合作深度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佛山市南海区在产业较发达的镇(街)探索发展都市型"产业社区",将产业升级与城市升级、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推进,产业社区与生活社区融合发展。在创新土地使用方式方法、产城人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7.
湖南先进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急需大量“工匠湘军”,培育学生“芙蓉工匠”精神是湖南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问题。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从“芙蓉工匠”精神应具备的素养模型分析了其深刻内涵,阐述了“芙蓉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基于“芙蓉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关键因素的重要程度,从建立“芙蓉工匠”精神培育新格局、组建高水平的“芙蓉工匠”型教师队伍、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和营造校企协同育人文化环境四个方面提出有效的培育对策,以期为湖南高职教育培育“芙蓉工匠”精神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行业企业需求出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针对性为企业培养一线人才的重要途径.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立足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定位,从安保行业企业需求出发,从校企协同育人联盟平台搭建、机制构建、体制运行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初步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位于美丽的世界风筝都潍坊,是一所国办畜牧兽医高等等府。多年来,我院面向社会,适应市场,服“务三农”,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开放式办学,多形式培养人才,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走出了一条产教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功办学之路。一、校内的产教结合。我院坚持结合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教学的原则,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大力发展校办企业,先后建成了天宇饲料公司、动物保健品公司等校办企业。举办高职教育以来,我院进一步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步伐,建立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实训…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殡葬文化是高职殡葬专业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目前中华优秀殡葬文化与高职殡葬专业德育教育融合还存在重视程度不高、教培体系不系统、教师殡葬文化素质不高、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职殡葬专业应在深究中华优秀殡葬文化的内涵基础上,充分汲取殡葬文化的先进思想与智慧,通过编制德育教育养成手册、建设殡葬文化博物馆、提升教师殡葬文化素养、增设殡葬文化教育类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措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